鄒會權
摘 要:英語教學不僅是英語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的傳授,也是英語文化意識培養(yǎng)和文化知識的滲透。在大學英語閱讀教學中,通過挖掘、分析和講解詞匯、語句、語篇等隱含的文化內涵來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意識。
關鍵詞:大學英語 閱讀教學 文化意識 培養(yǎng)
一、引言
語言與文化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美國語言學家薩皮爾(Sapir)指出:“語言的背后是有東西的,而且語言不能離開文化而存在?!彼麄儽舜讼嗷ヒ蕾嚒⑾嗷ビ绊?。語言是文化的重要載體,文化對語言有制約作用。在語言教學中,了解對所學語言國家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tǒng)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guī)范、價值觀念等知識,有助于對語言的理解、掌握和使用。英語教學既是語言教學,也是文化教學,開展語言教學就必須進行文化意識的教學。《英語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英語教學的內涵包括英語語言知識、語言技能、情感態(tài)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等方面。《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認為:“文化意識是指對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對優(yōu)秀文化的認同,是學生在全球文化背景下表現(xiàn)出的跨文化認知、態(tài)度和行為取向?!睂W習者在語篇學習過程中,通過學習中外優(yōu)秀人文和科學知識,深刻思考,理解其內涵、比較其異同、判斷其價值、汲取其精華,從而做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由此提升文化修養(yǎng),構建積極的情感態(tài)度,選擇正確的價值觀。所以,作為英語學習的高級階段,大學英語閱讀教學不能僅僅向學生傳授語法、句法等語言知識,提高閱讀速度和培養(yǎng)理解能力,而應該在其中貫穿文化知識的講授和分析,培養(yǎng)學生包括文化感知、文化理解、文化比較和文化鑒別等方面的文化意識。
二、大學英語閱讀教學中學生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路徑
文化意識是隱性的知識內容。其培養(yǎng)不能以說教的方式進行,而必須依托于具體的內容和形式。在大學英語閱讀教學中,要依托每個單元教學,結合不同的語篇,在具體的主題情境中,通過學習理解、應用實踐、遷移創(chuàng)新等一系列融語言、思維、文化為一體的活動。
目前,大學英語教學普遍使用的教材是外研社或高教出版社出版的《大學英語綜合教程》。該教材突出閱讀教學,以單元為結構,每個單元都是以某個主題為綱,以文本閱讀為主陣地。與以往的老教材相比,它以單元主題為構架,取材新穎、時代感強、文本豐富,內容涉及涵蓋節(jié)日、風俗、飲食、語言、建筑、藝術等方面,其中蘊含著豐富的文化意識和內容,是文化教學的好素材。因此,在進行大學閱讀教學時,除了達到閱讀教學的常規(guī)要求外,教師還應該從詞匯、句子和語篇入手,引領學生去關注語言背后所折射出的文化、所蘊含的文化內涵,使他們在提高閱讀速度和深度、增進文本理解、提高閱讀能力的同時,習得文化知識,提升文化意識,形成跨文化語言交際能力。
(一)解讀詞匯所蘊含的文化內涵
語言的基礎是詞匯。在閱讀材料中,詞匯是最基本的要素。不同語言的詞匯隱含、體現(xiàn)、傳遞該語言的文化信息,并較為精確地反映文化差異。所以,我們在進行閱讀詞匯教學中,除了要講授詞匯的音形義、固定搭配以及使用外,也要解讀其中的文化背景、感情色彩、語用價值等內涵。比如對單詞“politician”和“stateman”的解讀。在英語文化中,“politician”其含義是政客、政治販子,是指為個人私利而謀政治、玩手段之人,而不是我們文化中的政治家。政治家是指善于管理國家的明智之士或有威望的政府高級官員。所以,用“stateman”來指代政治家。再如,一些表示西方節(jié)日的詞匯,如:Valentines Day、April Fools Day、Independence Day、Halloween、Thanksgiving Day 等,在教學這些詞匯時,可以向學生講解或讓他們自己去探究這些節(jié)日的由來和外國人如何過這些節(jié)日,讓他們感受外來文化與其中的歷史文化知識。
(二)解讀句子所蘊含的文化內涵
正如詞匯里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一樣,大學英語閱讀文本中,句子中的文化內涵也無處不在。因此,要在閱讀時分析、解讀文本材料中蘊含文化內涵的語句。在閱讀文本時,作者經常會運用一些看似普通卻又蘊含一定文化內涵的句子,凸顯當時的場景和人物性格。要在文本語境中學習和賞析句子,深究其中所蘊含的情感、價值、態(tài)度等文化因素。如在單元“Body language”中的“communication:No Problem”閱讀文本教學中,它涉及的是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人民的“體態(tài)語”,其實也是體現(xiàn)在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人們在交往中的文化內容。如文中句子“Tony (from Colombia)approached Julia from Britain, touched her shoulder and kissed her on the cheek! She stepped back appearing surprised and put up her hands, as if in defence.” 說明哥倫比亞的人與英國人的見面交往禮儀是不相同的。再如文中句子“Then Akira Nagata from Japan came in smiling, together with George Cook from Canada. As they were introduced, George reached his hand out to the Japanese student. Just at that moment, however, Akira bowed so his nose touched George's moving hand.”說明日本人與加拿大人的見面交往禮儀也是不相同的。通過以上對閱讀文本中的句子解讀,能讓學生了解“體態(tài)語”在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中的多樣性以及正確認識“體態(tài)語”在交際中的作用和意義,減少或避免運用“體態(tài)語”時可能產生的誤解,提高他們的“非語言交際”能力。
(三)單元主題所蘊含的文化內涵
前面提到:新版大學英語閱讀教程中的每個單元都是以某個主題為綱,以文本閱讀為主陣地。與以往的教材相比,它蘊含更多的文化內涵。比如:在Unit1 Module 4“women of achievements”中,其中“A student of African wildlife”閱讀材料,不僅旨在培養(yǎng)學生保護動物的意識,也是讓學生明白:(1)在世界各地,“重男輕女”或“性別歧視”等男女不平等的現(xiàn)象普遍存在;(2)通過學習文中主人公“知難而進,敢冒險、探索大自然”等個性品格,以及所取得的非凡成就和杰出貢獻,讓學生受到激勵和鼓舞,進而培養(yǎng)自信心和社會責任感。再如:單元閱讀材料《Funny road signs from around the world》中,介紹了國外一些典型的道路標志,我們可以從中了解國外一些與我們國家不同的道路標志。我們可以讓學生通過查閱相關資料或小組討論探究,進行中外比較,增進對世界各地道路標志的了解,培養(yǎng)多元文化意識。
三、結語
傳統(tǒng)的大學英語閱讀教學注重字詞句的解讀和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往往淡化甚至忽視其中的文化內容。其實,閱讀文本蘊含著豐富的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因此,在進行大學英語閱讀教學時,我們教師應多引領學生去挖掘、發(fā)現(xiàn)其中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幫助他們既學到語言知識、全部準確地理解文本,又培養(yǎng)其文化意識。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胡參軍.高中英語教學中實施跨文化教學的探討[J].快樂閱讀,2016,4.
[3]劉冬梅.新課標下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跨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J].中華少年,20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