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霞
【摘? 要】 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應該重視課堂實踐活動、設置課堂有效的提問、嚴格按照操作規(guī)范進行科學實驗、基于課標對教材內容的合理整合以及在課堂實驗中進行合理的分工、有序的探究等。
【關鍵詞】 小學科學;學生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
1. 興趣為重,體驗在先
對大部分的小學生們來說,生活實踐經驗幾乎為零,也造成他們的實際動手能力有限。但他們對于外部世界充滿好奇心,充滿探究的愿望和熱情,教師們可以利用學生喜歡實踐活動的特點,設置興趣活動,引導他們進行科學探究。如在《風向與風速》中進行“升國旗”的活動,在《搭高塔》中進行“胡蘿卜與牙簽的對抗”的游戲活動。這些體驗活動讓學生們有了切身的感受,容易接受下一步的科學概念的認知。也可巧妙地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意愿。
2. 提問有效,思維提升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一條設計巧妙的問題鏈可引發(fā)思考和新的疑問,在疑問、思考、追問、再思考中不斷激發(fā)和發(fā)展學生的科學思維??茖W論證,讓學生基于證據做出合理的推測,基于證據對自己或同伴的觀點進行辯論,幫助學生構建科學的概念。學生在“論”中推理,在“證”中建構。如在《在星空中(一)》中喚醒學生已有認知的提問:(1)這里有一張星空圖片,誰能用最短的時間幫助老師找到北斗七星在哪?你是怎么判斷的?(2)如果把北斗七星和它相鄰的恒星進行連線,看看現(xiàn)在像什么?通過這兩個問題的交流,教師能夠初步了解學生對北斗七星的認知。此時,再通過問題的設計將元認知引向即將要探究的未知:由于這些恒星連在一起的視覺圖像一只大熊,所以人們命名為大熊星座。你們知道什么是星座嗎?此時,學生已有的認知無法對星座的概念進行解釋,學生頭腦中的星座概念是模糊不清的,教師適時的引導性提問可以將學生的探究思路打開。最后提升思維引導學生進行建模方法的思考:翻轉泡沫板至有刻度值的一面,想一想刻度值代表了什么?地球的位置在哪?在問題鏈的引導下,在不斷的質疑、追問、論證中,思維逐漸深入。學生始終在思考、操作、觀察、總結,既培養(yǎng)了學生設計實驗方案的能力,也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思維的深度和廣度都得到了發(fā)展。
3. 基于課標,整合教材
系統(tǒng)、深入的對新課標進行學習,以科學、技術、社會與環(huán)境目標為導向對教材內容進行重新整合。整合后的內容貼近本校學生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的階段性特點,且對于未來的發(fā)展目標更具導向性。例如,《雨水對土地的侵蝕》一課所在單元為教科版教材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本單元知識脈絡清晰,從內容上分為兩大板塊,第一課為第一板塊,讓學生了解地球表面地形多種多樣,2~8課為第二板塊,分析內力、外力以及人類活動引起的地表變化,侵蝕是繼風化后又一種作用于地表的外力,本課是侵蝕內容的起始課。著眼于教學活動的安排,內容很豐富,但鑒于課堂時間有限,并且下一課還要繼續(xù)研究土地被侵蝕的因素,因此,將最后一個活動調整到下一節(jié)課完成。
4. 合理分工,有序探究
科學課的探究活動基本上是以4人小組為活動范圍的。堅持“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可以讓小組的探究活動有序、高效地開展。例如,探究“設計制作過濾器”實驗中小組內合理的分工包括:有設計過濾方案的、有稱量過濾介質的、有繪制過濾器結構圖的、有觀察并判斷污水過濾效果的等,既保證了實驗的順利完成,又培養(yǎng)了團隊精神。
【參考文獻】
[1] 江美華. 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從哪里來?[M]. 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