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死者人格權益的法律保護研究

      2019-03-09 11:29:39張淑賢
      大經(jīng)貿(mào) 2019年12期
      關鍵詞:人格權

      【摘 要】 從死者人格權益的基本理論出發(fā),介紹死者人格權益的概念內(nèi)涵以及法律對其保護的發(fā)展過程。分析了現(xiàn)行法律規(guī)定的死者人格權益的具體內(nèi)容,對比分析一般死者人格權益和英雄烈士等人格權益的相同之處以及區(qū)別,并提出對英雄烈士給予特殊保護是否違反公平原則這一問題。對于民法典有關死者人格權益的內(nèi)容進行對比分析,提出了完善保護死者人格權益制度的建議。

      【關鍵詞】 人格權 人格權益 一般死者人格權益 英烈人格權益

      一、死者人格權益法律保護存在的問題

      (一)人格權益的概念厘定

      人格是人生而為人理所應當具有的一個內(nèi)容,人格并非法律專有概念,而是人類社會發(fā)展初始就已經(jīng)存在的固有概念,它極具倫理價值性,是一個動態(tài)的概念。[1]通俗來說,人格就是一切普通人類能夠成為人所必備的多方面要素內(nèi)容的集合,它并不像有些法律專有名詞一樣是伴隨著法律的發(fā)展才出現(xiàn)的,具有天然性和固有性的特征。

      與人格這一非法律專屬用語不同,人格權是伴隨著法律制度逐漸進步發(fā)展才出現(xiàn)的一個用語,是一個民事主體所應當具備的一種權利。人格權是體現(xiàn)一個民事主體所具有的獨立的法律人格的支配性權利,具有專屬性和固有性。[2]

      人格利益主要包括以下內(nèi)容:生命、身體、健康、姓名、名稱、名譽、榮譽、肖像、隱私等。人格利益的客體不同于財產(chǎn)利益,后者通常以實物、貨幣等具有有形性特點的內(nèi)容為客體,人格利益通常以名譽、肖像、隱私等內(nèi)容為保護對象,具有精神上的利益和價值。自然人的民事權利始于出生終于死亡,當人死亡后就不再享有人格權,然而人格權益并不一定因為自然人死亡而消滅。往往在自然人死亡后的一段時間或者很長時間里,仍然具有人格權益,法律仍然應當給予保護,這是保護人格權延續(xù)下來的人格利益所必須要做到的。即自然人死亡后,死者的人格權益作為自然人人格權的延續(xù),仍然受到法律保護。[3]

      (二)死者人格權益的法律發(fā)展過程

      過去我國法律并不承認死者的人格權益保護的問題,法律上對于這一權益并沒有給予其應有的保護。打破這一局面是歷史性案件是“荷花女”案件,該案是中國死者名譽權保護的“第一案”,此后法學界開始重視死者名譽權保護的問題,進一步推動了我國以名譽權為首的各項人格權立法研究活動。由此可見我國對死者人格權益的法律保護的發(fā)展最先起源于對死者名譽權的保護,此后在保護死者人格權益的發(fā)展道路上還出現(xiàn)許多案例,這些典型案件極大推動了我國司法實踐進步和死者人格權益法律制度的發(fā)展。目前來說,死者人格利益應當?shù)玫椒杀Wo在學界實踐中并無太大分歧,而關于法律應當對何種范圍內(nèi)的死者人格權益進行保護、法律保護期限如何作出明確以及通過何種方式對死者人格權益實行最大保護,這些問題仍有待解決。

      二、死者人格權益的具體內(nèi)容

      (一)一般死者人格權益的內(nèi)容

      侵害死者人格權益的行為行為時有發(fā)生,然而法律沒有對此作出明確規(guī)定,司法實踐中處理這類案件沒有統(tǒng)一標準,不利于法律適用的同一性和穩(wěn)定性?!睹穹倓t》對一般人格權和具體人格權做出規(guī)定,這些法律規(guī)定是人格權益在法律上的具體化,也是死者人格權益的基礎和前提。分析具體的人格權益,法律明確規(guī)定的人格權益的性質(zhì)也各有區(qū)別,例如姓名權、肖像權這種權益的客體通常不會發(fā)生變動,姓名和肖像一直伴隨一個自然人的一生,這種利益是固定的權益。而像名譽權、榮譽權等權益有所不同,他們雖然同樣依附于自然人的人身而產(chǎn)生,但是卻不會一成不變。

      死者的人格權益當然地要被保護。關于死者的姓名權益,著作權法關于署名權的規(guī)定是自然人享有姓名權的具體體現(xiàn)。署名權具有永久性,因此這一權益在著作權人死亡后其仍然享受該權益,一個作品的作者的姓名不可能因為作者死亡而喪失或者發(fā)生繼承。這體現(xiàn)了死者人格權益中的姓名這一權益,不僅僅是作品的著作權人的姓名權在死亡后得以延續(xù)成姓名權益繼續(xù)被法律保護,普通人死亡后其姓名權益依然受到法律保護,任何人不得侵犯死者的姓名權益。

      除姓名權益外,死者的肖像權益同樣受到法律保護。法律對死者的肖像進行保護歸功于一個重要案件——“魯迅肖像權”案。最高人民法院對此案作出答復:公民死亡后其肖像權仍然受到法律保護。肖像權具有部分財產(chǎn)性質(zhì),自然人肖像的財產(chǎn)價值不僅存在于其生存期間,而且在其死亡后仍然具有財產(chǎn)價值,因此保護死者的人格權益中必然要保護死者的肖像權益。肖像利益和姓名利益在性質(zhì)上都屬于靜態(tài)的人格權益,雖然自然人死亡后其肖像權不存在,但是一個自然人的肖像和姓名這種靜態(tài)性要素并不會因為自然人死亡而失去法律的保護,這種利益仍然有法律保護的必要性。

      死者的名譽權益是由于“荷花女案件”發(fā)生,隨后法律對此最先作出規(guī)定,強調(diào)要保護死者的名譽權益。一個人的名譽取決于其自身的行為、人品等方面的內(nèi)容,社會公眾對民事主體自身行為、品行道德做出評價從而形成屬于自己的名譽,這種評價并不會因為自然人死亡后就失去意義。對死者的名譽作出正當或者不合理的評價仍然會影響到死者延伸下來的名譽,甚至這種影響也會對死者的近親屬的名譽造成影響,更嚴重的會損害死者近親屬的合法權益。

      因此,一般死者人格權益的的內(nèi)容包括死者的姓名權益、肖像權益、名譽權益等不因自然人物理客體而消失的人格權益。

      (二)英雄烈士的人格權益

      《民法總則》增加“英雄烈士條款”,與《精神損害賠償司法解釋》第三條體現(xiàn)對死者人格權益的間接保護不同,該條直接明確地對英雄烈士的人格權益作出保護性規(guī)定。

      這一條款實際上是關于死者人格權益的特別規(guī)定,即當死者是英雄或者烈士等對國家社會有重要貢獻的人物時,法律對于其人格權益是如何進行保護的特殊規(guī)則制度。制定這一條款的目的是為了保護死者的人格權益以及其近親屬的利益,同時基于死者是英雄烈士等這些特殊身份,以此來保護社會集體的共同利益和國家民族利益。該條明確法律保護的對象,包括精神性權益,如名譽權益、榮譽權益,也包括財產(chǎn)性權益,如肖像權益、姓名權益。由于英雄烈士等人的身份、地位的特殊性,他們不僅代表個人,更代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時代,因此法律認定一個人的行為是否侵害了英雄烈士等的人格權益需要綜合社會公共利益來考量。他們?yōu)閲液腿嗣褡鞒鲐暙I甚至貢獻出自己的生命,基于這些特殊性,立法者對這些人的死后人格權益做出了相較于一般死者更為明確的法律保護規(guī)定。除上述規(guī)定,《英雄烈士保護法》明確了英雄烈士的人格權益具體包括哪些內(nèi)容,對侵害英雄烈士的人格權益的行為如何進行訴訟救濟作出規(guī)定,創(chuàng)新性地建立了英雄烈士人格權益保護的公益訴訟制度。

      然而隨著法律對死者人格權益的細化規(guī)定,有些學者提出疑問,即法律單獨對英雄烈士等人的人格權益作出詳細的保護規(guī)定,這種做法是否違反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其正當性價值基礎在于何處?筆者認為,考慮到英雄烈士人物身份的特殊性,對其給予特別的保護存在合理之處,但這并不意味著法律對于一般死者人格權益就不予以保護。[4]相反,法律應當對一般死者人格權益作出更加詳細且恰當?shù)谋Wo規(guī)定,只有對一般死者人格權益加以細化規(guī)定才能解決普遍死者人格權益問題。

      三、死者人格權益法律保護問題

      (一)現(xiàn)行法對死者人格權益的保護規(guī)定

      盡管對死者人格權益應當給予法律保護并無太大爭議,但是對死者人格權益進行保護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種不同的觀點。

      第一種觀點認為,保護死者人格權益是為了保護死者近親屬的權益,[5]認為保護死者人格權益是為了保護其近親屬對死者的追思情感。[6]此種觀點有其合理性,《精神損害賠償司法解釋》第三條體現(xiàn)了法律對其近親屬權益的保護。然而這種觀點并不全面,混淆了死者人格權益和近親屬利益兩種不同的利益。如果認為保護死者人格權益僅僅是保護其近親屬的利益,那么當出現(xiàn)如下情況時:例如近親屬與死者的社會關系并非十分親密甚至互相仇視,或者死者人格權益受到損害但不存在任何近親屬時,甚至實施侵害行為的主體就是死者的近親屬,此時就不能有效保護本應受到保護的死者自身的人格權益。第二種觀點認為,法律保護死者人格權益的規(guī)定就是為了保護死者的人格利益這種法益本身。這種學說揭示了法律保護的真實對象即為死者人格權益這種利益本身,然而在實際司法實踐操作中又會出現(xiàn)民事主體資格不明的問題,并非每個人都可以成為維護某一死者人格權益的主體,因此如何平衡保護對象的范圍與行使權力的主體仍然是需要探討的問題。

      除了以上兩種觀點外,還有一些其他觀點,如人身權延伸保護說[7],該觀點模糊了生者的權利與死者的權益的界限,過于抽象;人身利益繼承說[8],這種觀點把人格利益等同于財產(chǎn)利益,完全忽略了人身權益不同于財產(chǎn)利益的特征,即人身權益具有“專屬性”這一重要特征。在司法實踐中,還有觀點法律保護死者人格權益的目的是維護社會利益和公共利益。[9]

      筆者認為,上述幾種學說綜合起來,即認可法律保護死者本身的人格權益、特殊情況下與死者有特定關系的近親屬的人格權益兼保護社會公共利益。[10]此種混合說的觀點相較于其他理論更具有合理性和正當性,揭示了法律保護死者人格權益的本質(zhì)。理論學說是指導司法實踐的重要標準,對于死者人格權益的學說研究尚不完善,有待學者進一步分析保護死者人格格權益的理論基礎問題,對法律作出恰當解釋,從而更好地指導司法實踐。

      (二)民法典人格權編草案對死者人格權益的保護規(guī)定

      《侵權責任法》第二條的兜底性規(guī)定解釋應當為包括死者人格利益的人身權益。[11]而《精神損害賠償司法解釋》第三條可以解釋為,死者近親屬因侵害死者人格權益的行為遭受精神痛苦時,有權請求賠償精神損失,而針對死者本身的人格權益被侵犯卻不能主張如消除影響、恢復名譽等請求。對此《民法典人格權編《草案》(三次審議稿)》(以下簡稱三審稿)做出了相應的改變,標志著未來民法典人格權編的發(fā)展方向。

      三審稿第七百七十七條規(guī)定有很強的創(chuàng)新性,其最大的改變在于請求權基礎成立的前提不同。這一規(guī)定擴大了死者人格權益的保護范圍,不局限于在精神受到損害時才能主張損害賠償,只要死者的人格權益遭受損害,即可要求行為人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更有利于保護死者的人格權益。第七百七十八條對請求行為人承擔哪些民事責任不受訴訟時效限制也做出了不同規(guī)定,三審稿在請求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時不受訴訟時效的限制的基礎上,新增了恢復名譽請求權不受訴訟時效限制。實踐中侵害人格權益的行為對受害人造成持續(xù)性精神性損害,因此恢復名譽這類請求權不應受到訴訟時效的限制,只有這樣才能有效的保護被侵害人的人格權益,恢復其受損的人格權益。除上述條款以外,三審稿第七百八十一條還對侵害人格權益行為的責任認定問題做出新的規(guī)定。侵害人格權益的行為在認定責任時應當考慮的因素遠遠多于一般侵權行為,這是由被侵害對象的性質(zhì)所決定的,人格權益與人身密不可分且多屬于精神利益,因此認定責任需要考慮的因素也更加豐富,這一規(guī)定符合人格權益的特征,能夠更恰當?shù)胤峙湄熑巍?/p>

      四、完善死者人格權益法律保護制度的建議

      (一)確定死者人格權益的內(nèi)容

      首先可以確定死者的人格權益包括死者的名譽權益、姓名權益、肖像權益、隱私權益,這些權益是明確被法律所例舉出來的死者人格權益,當然地包括在死者人格權益內(nèi)容的范疇之內(nèi)。除此之外,司法實踐還出現(xiàn)了很多惡劣行為,例如破壞尸體遺骨等,這些行為輕則損害死者近親屬對死者的緬懷紀念之情,重則破壞公序良俗,影響社會風氣。因此死者的遺體、遺骨、骨灰等死者的身體利益也應當納入死者人格權益的保護范圍之中。同時,現(xiàn)代人格權理論承認了人格權的財產(chǎn)性部分,[12]因此有必要將死者人格權益的財產(chǎn)性部分也納入法律的保護范圍。

      (二)確定死者人格權益的保護期間

      法律上對多種權利的行使都規(guī)定了訴訟時效,說明法律對權利的保護大多存在一個固定的保護期間。參照知識產(chǎn)權中的著作權,對著作財產(chǎn)權和著作人身權中的發(fā)表權都規(guī)定了固定保護期間。法律對這些權利進行保護一方面是為了鼓勵知識產(chǎn)權人的創(chuàng)造積極性,但出于社會整體公共利益和人類社會進步的考量,發(fā)表權不宜永久被法律保護,把發(fā)表權的保護期也規(guī)定為固定的時間可以兼顧和兩方面的目的。而對其他著作財產(chǎn)權就明確規(guī)定只在固定的保護期間給予法律保護。

      死者的人格權益是依賴于死者生前的人格權利益所產(chǎn)生的,在其死亡后,這種與生前人格的聯(lián)系將會隨著時間推移逐漸變淡,死者近親屬對于死者的情感牽連也會慢慢減少,因此有必要對死者的人格權益的保護規(guī)定一個明確合理的時間。從死者人格權益保護的范圍來看,大多屬于精神性利益,而姓名權益和肖像權益可能包含一些財產(chǎn)性部分,無論是精神性利益還是財產(chǎn)性利益都應當在一定的時間內(nèi)給予保護。但是由于英雄烈士具有身份和地位的特殊性,其人格利益內(nèi)含社會公共利益和國家利益,因此對社會一般公眾和英雄烈士等知名人物的保護期間應當允許存在差異。英雄烈士等人物對社會和國家的貢獻是不會隨時間改變,因此對于英烈人格權益應當給予長久的保護,不應設置固定的保護期限,即任何時候都不允許他人侵害英雄烈士人格權益。

      除了區(qū)分一般死者和英雄烈士要規(guī)定不同的保護期間,對于不同形式的責任承擔方式也應當區(qū)分不同的保護期間。賠償損失請求權應當在一定的期間內(nèi)給予認可,而對于賠償損失以外的其他責任,如停止侵害、恢復名譽、賠禮道歉這些精神方面的補償應當給予永久認可。我國死者人格權益受損是由死者的近親屬主張行為人承擔責任,法律對近親屬的范圍做出了明確的規(guī)定,因此保護期間相應依附于近親屬的存活期間。許多國家都認可應當在一個固定的期間對死者的人格權益進行法律保護,對此,建議參考著作權的保護期間,統(tǒng)一采用固定50年保護的標準。[13]

      (三)完善死者人格權益保護的請求權歸屬

      從我國現(xiàn)行法律可以看出,有權要求侵權死者人格權益行為人承擔責任的人主要是死者的近親屬,并且法律明確規(guī)定了近親屬行使權力的順位。這種規(guī)定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因為法律上規(guī)定順位是根據(jù)近親屬與死者的血緣關系和身份關系的親疏遠近來劃分的,往往第一順位的人對死者人格權益的重視程度高于第二順位。然而這種順位規(guī)定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實際存在例外情形,出于各種原因第一順位的人未必對死者人格權益是否受到侵害有關注,或者第一順位的人知道侵權行為的發(fā)生卻怠于為死者維護人格利益,此時這種順位要求就成了阻礙維護死者人格權益的規(guī)定,不能使死者的人格利益得到最優(yōu)保護。

      基于上述原因,在死者人格利益遭受侵害的情況時可以適當賦予第二順序的近親屬一定的跨越權。這種跨越權主要是為了應對死者人格權益不能得到第一順位人的保護的情況,此時賦予第二順位近親屬權利,由第二順位近親屬要求侵害死者人格權益的人承擔民事責任,維護死者人格權益。

      (四)建立死者保護人制度

      上述規(guī)定對于沒有近親屬的死者或者死者全部近親屬均沒有提出訴訟的,不能對死者人格權益提供有效的法律保護。因此除了要明確死者人格權益請求權歸屬,可以建立死者保護人制度。即當死者人格權益受到侵害,且死者沒有近親屬或者其近親屬怠于行使權利時,參照監(jiān)護和遺囑制度由法律規(guī)定的特定機關對死者人格權益進行保護,保護人可以以法定和意定相結(jié)合、意定優(yōu)先的規(guī)則選擇。指定的保護人應當參加維護死者人格權益的訴訟,沒有指定保護人的死者由法律規(guī)定的有權近親屬成為其保護人,沒有近親屬的,參照監(jiān)護制度由死者生前所在居委會、村委會等機構(gòu)作為死者的保護人,達到全面維護死者人格權益的目的。除了上述建議外,還可以通過對侵害行為應承擔的責任類型作出明確規(guī)定來保護死者人格權益,針對不同對象的不同行為分配相應的責任承擔方式,更有利于權益的保護。

      【注 釋】

      [1] 參見劉召成:《民法一般人格權的創(chuàng)設技術與規(guī)范構(gòu)造》,載《法學》,2019年第10期,第38頁。

      [2] 參見王澤鑒:《人格權法:法釋義學、比較法、案例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第44~47頁。

      [3] 參見朱曉峰:《侵權可賠損害類型論》,法律出版社2017年版,第740頁。

      [4] 參見楊立新:《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要義與案例解讀》,中國法制出版社2017年版,第246頁~247頁。

      [5] 參見葛云松:《死者生前人格利益的民法保護》,載《比較法研究》2002年第4期。

      [6] 參見劉召成:《部分權利能力制度的構(gòu)建》,載《法學研究》2012年第5期。

      [7] 參見王利明:《中國民法案例與學理研究》,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00~102頁。

      [8] 參見郭明瑞、房紹坤、唐廣良:《民商法原理(一):民商法總論人身權法》,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468頁。

      [9] 參見奚曉明主編:《侵權責任法條文理解與適用》,人民法院出版社2010年版,第27頁。

      [10] 參見張紅:《死者人格精神利益保護——案例比較與法官造法》,載《法商研究》2010年第4期。

      [11] 參見劉穎:《民法總則中英雄烈士條款的解釋論研究》,載《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18年第2期,第102頁。

      [12] 參見劉召成:《死者人格保護的比較與選擇:直接保護理論的確立》,載《河北法學》,2013年第10期,第92頁。

      [13] 參見周志勇:《死者人格利益之保護研究》,載《學理論》,2014年第25期,第136頁。

      【參考文獻】

      [1] 王澤鑒.人格權法:法釋義學、比較法、案例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2] 楊立新.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要義與案例解讀[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17.

      [3] 朱曉峰.侵權可賠損害類型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7.

      [4] 張千帆主編.憲法學[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5.

      [5] 王遷.知識產(chǎn)權法教程(第五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

      [6] 張新寶.侵權責任法(第二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7] 王利明.人格權法[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8] 劉召成.民法一般人格權的創(chuàng)設技術與規(guī)范構(gòu)造[J].法學.2019,10.

      [9] 趙志.我國英烈名譽榮譽保護焦點探析—以系列英烈毀譽案為邏輯起點[J].法律適用(司法案例).2018,18.

      [10] 劉召成.死者人格保護的比較與選擇——直接保護理論的確立[J].河北法學.2013,10.

      作者簡介:張淑賢(1997—),女,漢族,安徽省合肥市人,法律碩士,中央財經(jīng)大學,民商法。

      猜你喜歡
      人格權
      用法律維護人格權
      公民與法治(2022年7期)2022-07-22 07:12:14
      論一般人格權條款與具體人格權條款的規(guī)范適用關系
      社會觀察(2021年7期)2021-11-15 03:42:41
      論人格權的財產(chǎn)化對于傳統(tǒng)人格權的消極防御
      法制博覽(2019年24期)2019-12-13 11:06:27
      論人格權請求權在民法典中的定位
      法大研究生(2017年2期)2017-04-18 09:06:38
      我國民法典人格權編的立法研究
      政治與法律(2017年8期)2017-01-25 14:07:03
      論被遺忘權的法律保護——兼談被遺忘權在人格權譜系中的地位
      學習與探索(2016年4期)2016-08-21 12:36:50
      新聞自由與人格權的沖突解讀
      新聞傳播(2016年13期)2016-07-19 10:12:05
      我國民法理論中傳統(tǒng)人格權體系及問題
      淺析未成年人的人格權保護問題
      論人格權商品化
      威宁| 外汇| 阳新县| 泌阳县| 六枝特区| 女性| 黔东| 雷山县| 石门县| 嵊州市| 休宁县| 隆安县| 崇左市| 陈巴尔虎旗| 葵青区| 湘潭市| 甘南县| 景德镇市| 崇州市| 商南县| 沙田区| 德安县| 金秀| 红原县| 昭通市| 烟台市| 望谟县| 苏尼特左旗| 察雅县| 嘉善县| 红原县| 左贡县| 综艺| 砚山县| 阿拉尔市| 新民市| 常山县| 安宁市| 闽清县| 花垣县| 大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