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教學設計“教”與“學”的二元關系是語文有效教學的主要矛盾之一。研究當前語文教學設計存在的遵循教參保守性和主觀意識性的“教”,提出教學設計應從“學”教參轉向學參考書。反思語文教學設計中的二元處理關系,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本文結合教學實例,枚舉“教”與“學”之間存在的不平衡問題,針對問題提出“教”與“學”二元協(xié)調統(tǒng)一建議。
關鍵詞:語文;教學設計;教與學;不平衡
教與學,是語文教學設計的主要矛盾之一。由于語文學科在空間上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導致在“教”與“學”的二元處理上存在很多分歧,教師在教學設計時容易出現(xiàn)遵循“教參”保守性的教和“主觀意識性”的教兩種不平衡問題,導致教學設計與實際課堂脫節(jié)或錯位,嚴重影響語文課堂教學效率。
一、 保守性“教”的建立
教學設計是課堂教學有序開展的模擬方案,是教師指導教學的心理意圖,包含了對教學目標的預設性建立和教學效果的預想。根據(jù)傳統(tǒng)的教學設計經驗,設計需要教材和教參,教材是知識設計的“根”,教參是知識設計的“枝丫”,教學效率就是“果實”。教師就是按照這樣的經驗開始了教學設計,可實際的課堂竟出現(xiàn)了低效率的現(xiàn)象,深究其根本原因,在于教師的“教”。
(一) 遵循《教師參考用書》的“教”
《教師參考用書》看作教師備課的“真言”,也是教學設計的現(xiàn)成方案。很多教師因為懶于思考、琢磨,就會直接搬用《教師參考用書》,按正常理解,《教師參考用書》上的知識點絕對不會存在大的問題,起碼對付“教學”是綽綽有余,學生能領會《教師參考用書》上傳授的知識點就算達到目標了??墒?,《教師參考用書》畢竟是參考,運用與實際,某種程度上有存在不合理的地方,《教師參考用書》是靜態(tài)的,教師和學生是動態(tài)的。或許有人會提出疑問,教材中的課文不也是靜態(tài)的么?《教師參考用書》是根據(jù)課文解讀出來的,因此只要課文沒變,《教師參考用書》就有它的使用價值。很明顯,這種想法是走向極端的掙扎。
有經驗的教師或許都會有這樣的經歷,自己上過最精彩的課,不是課堂上照搬預設的教學設計,而是隨著課堂教學的推進,師生之間出現(xiàn)的思維“碰撞”,在教材內容的邏輯推理動下,形成一種新的,產生共鳴的、合理的思想共識。如果教師的每一步教學,都在以不斷地引導學生進入自己設計的范圍,在自己掌握的“知識點”或《教師參考用書》中團團轉而感到教學的成功,那么,這樣的教學顯然違背了有效教學的本質。
錢夢龍老師說:“語文教師如果自己不善于讀文章,備課離開了教參就寸步難行,他怎么可能教會學生讀文章呢?語文教學的質量又從何談起?”錢老師一語點破了教師依賴教參的弊端,根據(jù)他回憶,他當年開始教學時,沒有《教師參考用書》,全憑自己鉆研教材,用自己的“功力”去教學設計。對此,于漪老師也說道:“語文教材要多鉆研,獨立思考,窮盡其中的奧妙,教學參考書要少看,最好不要看,照搬參考書,容易形成思想上的懶漢?!薄督處焻⒖加脮方d了教師的思想,不敢于向“《教師參考用書》”叫板,結果苦了自己,更害了學生?!督處焻⒖加脮肥墙滩某霭嫔缁驅<覀兏鶕?jù)文章主流理解而編寫的,這本身就存在著與學生現(xiàn)實有差距,不是學生的現(xiàn)實體現(xiàn),學生的理解遠比《教師參考用書》要走在前面。設想一下,全國好幾個省都在使用同一份《教師參考用書》,教師教授同樣的內容,不管天南地北,同一篇文章,抓過來就是“《教師參考用書》”的理解,“學生是一樣的,教師是一樣的”,教學的生命何在?需要注意的是,這里的《教師參考用書》并不等于參考書,參考書是建立在對知識點厚度的借鑒與參悟。
(二) 主觀意識性的“教”
課標中關于必修課程教學的闡述,“教師的點撥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講解代替學生的獨立閱讀”。教師的理解只能代表是教師本身,而不能替代學生,學生有自己的理解。但理解的范圍是不應該脫離文本內容而過度解讀,這是教師和學生兩個獨立閱讀主體所必須堅持的根本。
縱觀當下的語文教學設計,教師肆意地動用自己的“教”權,站在三尺講臺上滔滔不絕地把自己對課文的理解灌輸給學生。如“同學們,就按著我的理解去記就可以了……”有些老師在聽了學生對某問題的回答或者回答很模糊時,老師就會來一下復述,如“同學,我知道了,你的意思是想表達……”這句話表面上看似對學生回答的復述與概括,其實很多時候是教師在主觀地加上了自己的理解,主觀意識地“教”了。
教學設計必須突出教師對教學內容的整理,窮盡一切可能的知識,把文章吃透,以期與學生在思想上產生“碰撞”,而不是主觀意識的影響學生的思維,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充分展現(xiàn)教學的“活”“課堂教學的核心是個‘活字。教師教法的優(yōu)劣、精粗、雅偽,不能只看課前預設的問題多么巧妙,安排的序列多么精細,要在是否‘活上加以區(qū)分,在‘活字上得以體現(xiàn)?!?/p>
二、 教學設計“學”的組建
教學設計的“教”需建立在“學”的基礎上,只有教師學得透徹,學生才能學得有章法,反之,則一塌糊涂。當前的語文教學設計改革方向,都在迫使教師從“教”的主線回到“學”的主線上,如何“學”成了擺在教師面前的一道坎。
(一) 教師自己“學”
教師自己“學”,立足從教師本身出發(fā),杜絕教師不經過自己的努力思考,而武斷地教授現(xiàn)成的“結論”。對此,教師應該做到如下兩個方面:
1. “學”教材
錢夢龍老師講述他在“備課的時候,首先考慮的不是自己怎樣‘講文章,而是怎樣鼓勵學生自己‘讀文章。為此,每教一篇文章之前,總是反反復復地讀,一直要讀到確實‘品出了味兒來,才決定怎么去教。只有自己對文章有了體會,有了感情,才能通過適當?shù)囊龑?,把學生讀文章的熱情也‘鼓起來?!弊约合茸x,有了體會才會和學生分享,這是一種單純從讀者角度出發(fā)的閱讀,拋開所有的羈絆,本著一顆普通讀者的心態(tài)賞讀課文,學習文章的內容章法,有學者把這一方式叫作裸讀。這對一個教師來說不是難事,可實際中有部分教師卻覺得沒必要,因為教參已經解析得那么詳細了,沒必要多此一舉。有效教學設計缺少了這一環(huán)節(jié),文本對話又從何談起,那直接搬教參的只能叫作消化不良。教師和學生站在同一個文本面前,彼此是平等對話的,教師閱讀過程中有疑點的地方,或許學生也同樣會有疑點。
鉆研教材的能力有多深反映教師的功力有多深,“越鉆研,越能領悟到思想的深邃,語言的魅力,教課沒有自己獨特的真知灼見,課堂就沒有活水流淌,學生學起來當然也只會味同嚼蠟,”個性的解讀有助于學生視野開闊的啟發(fā),但不是代替。當前都在提倡教師文本細讀能力,著力從傳統(tǒng)教師向研究型教師發(fā)展,這也是教師成長的經歷,成功的語文教師必然是一個研究型的老師,而研究教材就是研究內容之一。
2. 從“學”《教師參考用書》轉向學參考書
學習《教師參考用書》是建立在鉆研教材的扎實知識基礎上而進行的活動,《教師參考用書》固然存在僵化的知識,但可以提供一些思考的點,一些足以佐證在鉆研教材時遺漏的面,迫使我們重回教材去追本溯源。
教師可以根據(jù)自己預想的教學設計與教參進行對比,建立在“活”的基礎上,對教學設計進行增刪,敢于質疑《教師參考用書》,打破《教師參考用書》,重建屬于自己的《教師參考用書》,形成符合實際的教學設計,不要讓《教師參考用書》代替了自己的思考。杜絕通用的句式:本文通過什么,敘述了什么,表達了什么,反映了什么,揭示了什么,贊美了什么,抨擊了什么。這種闡釋方式非常簡單,一學就會,不用費多少腦子,而且“戰(zhàn)無不勝攻無不克”,一旦習慣了這種方式,就會發(fā)現(xiàn)其他的闡釋都是胡扯,都是不知所云。
學習參考書是針對所要準備教授的文章進行經緯度地學習,是當下語文教師保持思維“活”的基礎。例如準備教學魯迅的《故鄉(xiāng)》一課時,那就要翻閱魯迅寫作《故鄉(xiāng)》前后的文學作品,這段時期魯迅處的人生境遇,閱覽幾部魯迅不同時期的作品,不同題材之間的對比閱讀,系統(tǒng)了解該題材的內涵,翻閱魯迅傳記。學習參考書是一項繁重的教學工作,但是,只要教師有這種心態(tài),遇到每一篇作品,每一個作家,都從這些方面去充分挖掘、思考,日積月累,就會有一本“活”的參考書。這是建立在知識的厚度上參考,而不是單一線的“教參”解讀。這需要教師有足夠的耐心與鉆研能力,謹防一管之見。
(二) “學”學生
“學”會從學生身上學習,那就意味著教師“教”的地位基本建立了?!皩W”的出發(fā)點是建立在了解學生基礎上,教學的最終目標是培養(yǎng)人的教育,具體化地理解這個“人”就是學生,目標指向性就是學生。
學情分析是語文教學設計的難題,學生的語文基礎不像其他學科,可以一目了然地就能知道學情是怎么樣,僅僅通過考試“成績”表現(xiàn)出來的問題并不是學情的最真實面。如何才能更好地對學情進行一個科學的分析,空想是找不出答案的,答案在學生身上,教師需從課前、課中、課后學生們的表現(xiàn)尋找。
語文教學設計是以博學知識作為基礎,這些博學的知識不是作為現(xiàn)有的知識灌輸給學生的,而是屬于提供參考,作為學生思考的助推劑,在學生理解問題的啟發(fā)上產生一定的共鳴,而不是主觀意識地強加給學生消化。
教師與學生認識了一段時間,教師不能確保了解每個學生之間的差異,不能確保他們對文章的認識度一定就是教師教學設計中的重難點,即使教師知道每篇文章的“重難點”,但是,這些預設的“重難點”就一定是他們所面臨的么?這明顯是教師的主觀意識所致,一篇課文的重難點,居然是好幾代人的“重難點”,這顯然有不合理的地方。學生的身心每天都在發(fā)生著變化,認知程度也在不斷地變化,思想的成熟性在改變。老師不要主觀意識地束縛學生,應傾聽屬于他們的聲音,實現(xiàn)以生為本的教學。
錢夢龍老師在教學魯迅《故鄉(xiāng)》,在現(xiàn)場(課中)學情分析上做了一個表率。
生:閏土為什么把碗碟埋在灰堆里?
師:閏土把碗碟埋在灰堆里,這是誰說的?
生:(齊)楊二嫂!
師:那么,究竟是不是閏土埋的呢?
生:不是的。
師:為什么?說話要有根據(jù)。
生:楊二嫂挖出埋在灰堆里的碗碟后,就自以為很有功勞,拿走了“我”家的狗氣殺,這就是楊二嫂說謊的目的。
生:可能是“我”埋的,以便暗暗讓閏土得到許多碗碟。
師:哦,原來是這樣的啊?。ㄐΓ?/p>
生:如果說是閏土埋的,楊二嫂怎么會知道呢?
師:這里有個問題:閏土會偷東西嗎?
生:(齊)不會!
師:為什么?
生:102頁倒數(shù)第6行,“母親對我說,凡是不必搬走的東西,盡可以送他,可以聽他自己揀擇”。這樣,閏土盡可以明著拿,根本用不著偷埋。
師:有道理!有說服力!我都被你說服了。我們解決問題,都應該到書中去找根據(jù)。那么,誰埋的呢?
生:(齊)楊二嫂!
師:為什么?要以文為證。
生:不知道是誰埋的。
師:對,就是不知道。這個是“歷史的懸案”。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楊二嫂以這個作為理由拿走了狗氣殺。這樣寫是為了說明什么呢?
生:楊二嫂貪小便宜。
這是現(xiàn)實課堂“教”與“學”的磨合,對話流水無痕,完全沒有體現(xiàn)被設計過的痕跡。學生隨著文本內容的邏輯推理,不斷地進行思想斗爭,尋找與文本最切合的解讀。
對于課前、課后學情的分析,于漪老師給我們做了一個榜樣,她說,學生平時的作文,看什么書,如何讀書,怎么做筆記,情緒的起伏等等,都是學情最貼實的表現(xiàn),教師應該抓住這一事實,反思教學的點滴,踏實做到“以學定教”。
綜上所述,語文教學設計是語文教學的難點,說其是語文教學的牛耳也不為過,是藝術也是學問。用李仁甫老師的話來講:教學貴在“曲曲折折”,所有的教學課堂都離不開預設,但預設過渡,就必然缺失曲折之美。書山探路,學生心力的探究,內力的覺醒,教師的“洞若觀火”,是教學成功的重要砝碼。
參考文獻:
[1]錢夢龍.我和語文導讀發(fā)[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51.
[2]王麗編.中國語文教育優(yōu)思錄[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200-201.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6.
[4]余映潮.余映潮的中學語文教學主張[M].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13:171.
[5]洪宗禮.我對語文教學的價值追求[J].教育研究與評論(中學教育教學版),2012(5).引自:倪文錦,成尚榮主編.洪氏語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107.
[6]李仁甫.教學貴在“曲曲折折”[J].語文教學通訊(高中),2015(5).
作者簡介:覃發(fā)業(yè),助教,廣西壯族自治區(qū)來賓市,廣西科技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