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高等教育制度和政策的改革,高職院校少數民族大學生日益增多,加強少數民族大學生法律意識教育對我國法治的建設,對未來少數民族發(fā)展建設,對全面促進高職院校的和諧穩(wěn)定,具有重要的意義。然而,近些年隨著少數民族大學生人數的增加,各類違法犯罪現(xiàn)象也頻繁發(fā)生,告訴我們僅僅從“道德與法律”課上并未讓少數民族學生們真正懂法,傳統(tǒng)的法律意識培養(yǎng)需要結合少數民族大學生自身特點進行。
關鍵詞:法律意識;少數民族大學生;教育
一、 引言
少數民族大學生是少數民族高素質人才的體現(xiàn),是擔當少數民族發(fā)展建設的重任。但由于學校管理的不足和少數民族學生自身的多種原因,導致他們法律意識淡薄,由此引發(fā)一系列社會問題。
二、 提高少數民族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必要性
因為語言、文化背景,風俗習慣的不同使少數民族大學生看待問題以及處理辦法上有所區(qū)別,所以有了這些代溝導致了學生的法律意識淡薄,極其容易被煽動、操控。犯罪一旦發(fā)生將對學校以及社會造成極大的破壞。所以,提高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已經成為學校以及社會義不容辭的責任。
部分學生從最開始違反學校的校紀校規(guī)、打架斗毆使用管制刀具,到后來在校外聚眾斗毆,故意持刀傷人。而大部分高校對少數民族學生犯罪事件預判估計不足,處理不當,存在不敢制止、不敢處罰等現(xiàn)象,采用寬大處理讓事情不了了之,這樣的做法不僅不能提高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法律意識,相反。還讓他們產生了違紀甚至違法后也會被社會、學校同樣對待的“理所應當”心理。
現(xiàn)在各高校在對少數民族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yǎng)上,基本都是在大一設置的道德與法律課程當中完成,相關的課程很少更別說學生能夠真正接受法律教育了。在僅有的法律課上,教學形式也很單一,枯燥的講授,讓學生不僅沒有興趣甚至有厭學情緒,導致學生雖然學習了,但還是不懂法不知法。教育的過程也只表現(xiàn)在在校期間的一段時間,學習法律的方式也多是理解和背誦法律條文。出現(xiàn)這種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學校對少數民族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yǎng)重視不夠,只將學生法律知識的學習作為一兩門課來對待,而沒有將其作為民族團結穩(wěn)定、一種個人素質的培養(yǎng),而這種素質是我國法制建設發(fā)展重要的部分。
三、 加強法律意識教育的對策
(一) 學生從自身做起
少數民族大學生是大學生中的一員,要認識到在學校不僅是學習課本知識,學習一技之長還需要學會如何保護自己,尊重他人。目前許多學生進入大學后思想還不夠成熟,對新鮮的外界敏感、好奇;做事情也比較冒失,沒有充分考慮事態(tài)的后果,單方面的認為只要在老師面前認錯,造成的后果便可以忽略不計;再加上自身的學習主動性就不高,認為學習法律知識對他們來說沒有任何幫助,在強烈要求獲得個人權利卻忽略個人對社會應盡的義務,因此讓學生從自己做起,自覺提高對法律知識的學習,加強學習的主動性,這樣才能在社會上更好地保護自己。
(二) 豐富法律課內容,強化案例教學
針對少數民族大學生學習底子薄弱,學習興趣不濃厚,對法律條文的學習很容易產生枯燥情緒這一現(xiàn)象。加強案例教學,使少數民族大學生間接地接觸了實際,既提高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同時又有助于培養(yǎng)他們較強的法制意識和法律素養(yǎng)。
法律不僅是一門理論性較強的課程,還必須要結合實踐。如果學生學了法卻還犯法,那么法律學習對學生來說就失去了學習的意義。因為學生雖然學了但根本不會用法,所以大學生法律素質不單是表現(xiàn)在能背多少條法律條款,而應該表現(xiàn)在實際生活中能運用法律武器解決多少法律問題。能辨別是非,遵守規(guī)則,避免犯罪。從這一要求出發(fā),高校的法律課應更多地接觸實際,將國家法律法規(guī)以案例教學式進行,盡可能多地結合實際生活中發(fā)生的具有典型意義的案例,這樣既可以增強法律課的趣味性,還培養(yǎng)了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實踐意識,在課堂中讓學生多參與討論,多互動,讓學生養(yǎng)成善于思考的好習慣。使其不僅從案例中懂得了學法的重要意義,更掌握了法律知識,培養(yǎng)了法律意識。
(三) 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開展多種形式的法制教育活動
形式是內容的載體,內容與形式必須生動結合,沒有好的形式即使是好的內容也沒有辦法有效傳遞或者深入到少數民族學生內心中去。單一的說教,對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教育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各高校應盡可能地讓學生走出課堂,結合少數民族多才多藝的特點,將老師課本上所講的法律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理解、吸收。使學生將法律知識融會貫通。例如專題式情景劇、法律知識競賽、法律知識手抄報,辯論賽、學校心資中心開展的法律知識咨詢、創(chuàng)建法律知識宣傳的社團、請法律專家、律師等來高校開展大學生法制講座等活動,營造出濃厚的校園法律文化氛圍。還可以利用學生寒暑假時間開展社會調查和社會實踐活動,從而了解社會、服務社會,全面提升廣大少數民族學生的法律意識,做到學法、守法、懂法、用法。
總之,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問題關系到國家法制建設,學生的未來關系千千萬萬的家庭以及未來社會的發(fā)展,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培養(yǎng)教育關乎國家的穩(wěn)定和民族的團結。增強法律意識,預防少數民族大學生違法犯罪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胡春香.論少數民族大學生犯罪心理與預防[J].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2012(1):63-64.
[2]朱海.論大學生法律意識缺失及其培養(yǎng)[D].吉林:吉林農業(yè)大學,2013(12):26.
[3]郝蘇君.少數民族大學生主流意識形態(tài)認同研究[J].理論觀察,2017(11):79-82.
[4]帕哈爾丁·賽福丁,翟宇.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主流意識形態(tài)教育探究[J].科教文匯,2013(5):22.
[5]謝耀雯.高校少數民族學生法律意識及規(guī)則意識現(xiàn)狀與對策研究[J].青年時代,2016(20).
[6]扎桑.關于提高民族院校大學生法律意識的思考[J].西藏民族學院學報,2012(11).
作者簡介:蘭涵,四川省遂寧市,四川職業(yè)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