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的有機結合,開展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根據(jù)不同文章的特點,進行科學的思維訓練,達到更好學習語文的目的。教師應該如何進行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又如何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呢?作者認為,可以把教學方法和具體的教學實踐結合起來,實現(xiàn)思維訓練四個層次的有機結合,來完成思維訓練。
閱讀教學的第一步,通常是掃除單詞障礙,閱讀復述課文,這是認知性閱讀思維。所謂的認知,基本上是使用視覺來感知和識別文字單詞的過程。這種知識在獲得課文意義上是最低的,思想水平也是最低的,總之,言語的意義、情味是通過直覺完全感受來評估的。
如初中課文《我愛這土地》,首先讓學生能夠閱讀和認識整首詩:苦難、執(zhí)著、愛國,用直覺思維快速感受這首詩中所蘊含的思想和情感。然后使用語文知識分析推敲語言,以便論證出一般性的認知是正確的。例如,“暴風雨所打擊的土地”這一句,是用象征和比喻的修辭方法來表達的,表現(xiàn)出生活中“經歷苦難痛苦的祖國”,并聯(lián)系寫作的背景,這就能更好地理解這是日本帝國主義的外來侵略造成的。那只為她“歌唱”的“鳥”,弱小,在炮火中力薄勢單,但卻大膽保護自己的祖國,不但不離開,而且為解放加油吶喊。歌唱洶涌著“悲憤的”“河流”,吹刮著“激怒”的“風”,表達出中國人民滿懷悲憤滿腔怒火,掀起反抗日本帝國主義的斗爭,并為此呼號禮贊,目的是等到“無比溫柔的黎明”來到的那一天。
通過這種整體感知和部分解釋的結合,學生可以深入而準確地理解本文的意義和作用。提倡在一定條件下使用詞語,掌握詞語的運用技能,以此來賦予學生靈活的思維能力。
如果沒有形象思維,沒有感情的波瀾,學生缺乏參與和投入,教師進行詳細而徹底的理性分析,學生對人物形象的理解就會是抽象和枯燥的。當教師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豐富學習過程中的情感體驗,再進行分析時,結果就完全不同了。
在進行《孔乙己》這篇小說的學習時,文中有一處是這樣的:“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著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臉上又添上新傷疤了!’他不回答,對柜里說,‘溫兩碗酒,要一碟茴香豆?!闩懦鼍盼拇箦X……”這段文字讓學生閱讀,引導學生深入體會孔乙己在看到別人的“笑”和聽到別人的“話”之后,有什么樣的心態(tài),“排出九文大錢”時心里想什么,揣摩“排出”這一動詞的豐富內涵,孔乙己所體現(xiàn)出的心理和神態(tài),深刻體驗他的感情和思想,對孔乙己的情感思想理性分析,思考能用其他動詞“拿出”“摸出”來表達嗎?效果好嗎?通過對“排出九文大錢”這一動作所包含的豐富體驗和情感,深化學生對作品語言的理解,“排出”一詞準確反映出了孔乙己拿錢買酒時的得意神情,表現(xiàn)出他要在平日取笑他的短衣幫面前擺擺闊氣、聊以自慰的心理,使學生對句子的特征和內容有深刻的理解。
向讀者提供對閱讀材料的主觀評估,即評估性閱讀。這是一個表達獨立意見的反思過程,跳出閱讀材料之外反映閱讀的所有方面,讓讀者閱讀。在中學閱讀課上,評價性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注重智力發(fā)展,旨在確保教師可以提出質疑,善于誘導學生生疑,批評和評估學生的問題。
例如,向正在學習《愚公移山》課程的學生提出以下問題,愚公到底“愚不愚”?愚公精神在現(xiàn)代可不可?。吭谏洗耐竦摹秱ゴ蟮谋瘎 愤@一課的時候,可以提問,為什么斯科特的隊伍比賽失敗了卻稱得上是悲???為什么這場“悲劇“卻是”偉大”的?在曹文軒《孤獨之旅》一文的學習研究中,師生進行一致的分析和評價:孤獨磨練意志,并通過例舉貝多芬、陳景潤等名人進行證明。有些學生說,杜小康和我們一樣大,孤獨的日子對一個人的身體和心理都不利,不能促進成長。但他卻覺得自己突然間長大了,堅強了。學生的看法雖然片面,但這種懷疑批判質疑的精神非常寶貴,教師要給予鼓勵。
鑒于初中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還處于自我潛能的開發(fā)性階段,他們仍在發(fā)展自己的潛力。那么在具體的學習中,建議以聯(lián)想想象為主。例如,在學習《我的叔叔于勒》這一課文時,可以啟發(fā)學生想象:一旦于勒發(fā)現(xiàn)菲利普夫婦,小說的情節(jié)應該如何展開?他們見面時的情況如何?在學生提出具體情景后,還需要學生解釋,為什么他們能夠這樣,并正確解釋他們所說的內容。這種想象不僅有助于補充創(chuàng)造人物的原始形象,而且還表現(xiàn)出形象思維和抽象推理的有機結合,并形成對文章主體、情節(jié)和人物品格的合理推論。
綜合而言,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使用科學合理的思維訓練方式來教育學生,這會使語文閱讀教學的效果明顯提高,語文閱讀教學效果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