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云濤 劉海龍
NKT細胞淋巴瘤(natural killer T-cell lympoma,NKTCL)是一種特殊亞型的非霍奇金淋巴瘤,既往由于對本病認知的局限性,將本病稱之為致死性中線肉芽腫、中線惡性網織細胞增生癥及壞死性肉芽腫等[1]。2008版WHO首次將本病統(tǒng)一命名為界外NKT細胞淋巴瘤,鼻型,故稱結外鼻腔NKT細胞淋巴瘤(extranodal NK/T cell lymphoma,nasal type,ENKTL),本病組織病理學較復雜,形態(tài)多樣,且惡性程度較高,采用常規(guī)化療效果不甚理想,早期大多以放射治療為主,中晚期采用化療為主的綜合療法,但預后較差,5年生存率僅18%~50%[2]。既往研究[3]發(fā)現(xiàn),左旋門冬酰胺酶聯(lián)合放療可有效提高ENKTL療效,但左旋門冬酰胺酶作為外源性蛋白質,進入機體后免疫反應較嚴重,影響治療進程及預后。培門冬酰胺酶的應用可保持左旋門冬酰胺酶原有活性,同時降低免疫反應。靜態(tài)調強放射(intensity-modulated radiotherapy,IMRT)具有促使腫瘤靶體積獲得高度適形劑量的特點,繼而提高療效,同時還能起到保護周圍正常組織、器官的作用[4]。鑒于此,我院特針對IMRT(靜態(tài)調強放射)聯(lián)合培門冬酰胺酶為基礎的化療治療結外鼻腔NKT細胞淋巴瘤的臨床效果進行分析,報告如下。
回顧性分析2009年1月1日至2014年6月30日期間經血液科及病理組織學診斷確診的結外鼻腔NKT細胞淋巴瘤患者68例,其中22例予以常規(guī)化療(12例予以冬酰胺酶/左旋門冬酰胺酶+GEMOX方案,10例予以培門冬酰胺酶/左旋門冬酰胺酶+DICE方案)納入對照組,46例行IMRT(靜態(tài)調強放射)聯(lián)合培門冬酰胺酶為基礎的化療納入觀察組。對照組:男性12例、女性10例,年齡在20~65歲,平均(45.02±10.02)歲;Ann Arbor分期:Ⅰ期12例,Ⅱ期6例,Ⅲ期3例,Ⅳ期1例。觀察組:男性26例、女性20例,年齡在21~63歲,平均(44.75±9.86)歲;Ann Arbor分期:Ⅰ期25例,Ⅱ期14例,Ⅲ期5例,Ⅳ期2例。2組患者性別、年齡及Ann Arbor分期等一般資料未見統(tǒng)計學差異(P>0.05),有可比性。觀察組按照治療方法的不同分:觀察1組24例行冬酰胺酶/左旋門冬酰胺酶+GEMOX方案化療+IMRT,其中男性13例、女性11例,年齡在22~64歲,平均(44.75±9.75)歲;Ann Arbor分期:Ⅰ期13例、Ⅱ期7例、Ⅲ期3例、Ⅳ期1例;觀察2組22例行培門冬酰胺酶/左旋門冬酰胺酶+DICE方案+IMRT,男女各11例,年齡在23~68歲,平均(44.76±11.05)歲;Ann Arbor分期:Ⅰ期12例、Ⅱ期7例、Ⅲ期2例、Ⅳ期1例。本研究經院方相關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對照組:10例予以冬酰胺酶/左旋門冬酰胺酶+吉西他濱d1+奧沙利鉑d1+地塞米松20 mg d1-5(GEMOX方案)化療4~6周期;12例予以培門冬酰胺酶/左旋門冬酰胺酶+異環(huán)磷酰胺(IFO)1.2 g/m2d1-4+順鉑(DDP)25 mg/m2d1-4+依托泊苷(VP-16)60 mg/m2d1+地塞米松(DXM)20 mg d1-5(DICE方案)化療4~6周期。
觀察組:觀察1組24例予以IMR聯(lián)合冬酰胺酶/左旋門冬酰胺酶+吉西他濱d1+奧沙利鉑d1+地塞米松20 mg d1-5(GEMOX方案)化療4~6周期;觀察2組:22例予以IMR聯(lián)合培門冬酰胺酶/左旋門冬酰胺酶+異環(huán)磷酰胺(IFO)1.2 g/m2d1-4+順鉑(DDP)25 mg/m2d1-4+依托泊苷(VP-16)60 mg/m2d1+地塞米松(DXM)20 mg d1-5(DICE方案)化療4~6周期。放療劑量:采用同步加量技術,GTV 55~56 Gy 25次,高危CTV 45~50 Gy 25次,低危CTV 36~40 Gy 25次,總計放療時間5周。
觀察2組近期療效、長期療效,比較觀察組與對照組化療不良反應以及觀察1組和觀察2組急性、慢性放射性不良反應,并統(tǒng)計觀察組和對照組隨訪1~5年生存率。
臨床療效評價[5]:完全緩解:體格檢查疾病相關臨床癥狀及體征消失,且相關指標恢復正常,淋巴結及結節(jié)腫塊最大橫徑縮小在75%以上;部分緩解:疾病相關臨床癥狀及體征消失,生化指標恢復至正常,或肝脾縮小在50%以上,淋巴結或結節(jié)腫塊縮小在50%,不足75%;疾病穩(wěn)定:疾病相關癥狀及體征消失,且臨床指標恢復至正常,淋巴結或結節(jié)腫塊縮小在25%~50%;疾病進展:癥狀、體征及相關指標未見明顯好轉,淋巴結或結節(jié)腫塊縮小在25%以下,或出現(xiàn)新病灶??傆行?(完全緩解例數+部分緩解例數)/總例數×100%。不良反應按WHO統(tǒng)一分度標準分0~Ⅳ級。
組間近期療效存在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觀察組治療后3個月緩解率(91.30%)高于對照組(68.18%),組間統(tǒng)計差異顯著(χ2=5.868,P=0.015)。此外,觀察1組和觀察2組緩解率比較(91.67% vs 90.91%),未見統(tǒng)計學差異(χ2=0.008,P=0.927),見表1。
表1 3組患者近期(3個月)療效比較/例
2.2.1 各組化療不良反應比較 觀察組和對照組化療不良反應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而觀察1組神經毒性發(fā)生率較觀察2組高(39.13% vs 9.09%),觀察2組骨髓抑制Ⅲ~Ⅳ級及惡性、嘔吐發(fā)生率分別為27.27%,90.91%,高于觀察1組的4.17%和58.33%,組間統(tǒng)計差異顯著(P<0.05),詳見表2。
2.2.2 觀察組急性放射性不良反應分析 觀察1組和觀察2組急性放射性不良反應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2.2.3 觀察組晚期放射性不良反應分析 觀察1組和觀察2組晚期放射性不良反應未見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詳見表4。
觀察組5年生存率明顯較對照組高,組間統(tǒng)計差異顯著(P<0.05)。詳見表5。
表2 各組化療不良反應比較/例
表3 觀察1組和觀察2組急性放射性不良反應比較/例
表4 觀察1組和觀察2組晚期放射性不良反應比較/例
放射治療是早期鼻腔NK/T細胞淋巴瘤治療的重要方法,且5年生存率高達50%以上[6]。IMRT是立體定向放療和三維適形放療的結合,其可將一個照射野分多個細小線束,并予以不同權重,促使照射野內產生優(yōu)化不均勻強度分布,繼而促使高劑量區(qū)域分布和靶體積形狀高度一致,最大限度將放射劑量向靶區(qū)集中以殺滅腫瘤細胞,在計劃靶區(qū)及危及器官計劃靶區(qū)間獲取最佳劑量分布,繼而達到在提高靶區(qū)放射劑量的同時降低對周圍組織的照射體積及分布的劑量,從而在確保療效的同時盡可能減輕放射性不良反應[7]。既往研究[8]發(fā)現(xiàn)IMRT用于早期鼻腔NK/T細胞淋巴瘤治療可達到顯著療效,馬文娟等[9]通過對比分析常規(guī)二維放療技術和IMRT發(fā)現(xiàn),后者張口困難及放射性腦病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常規(guī)二維放療組;鄭璐等[10]也證實常規(guī)二維放療技術用于鼻咽癌治療顳葉區(qū)劑量明顯較IMRT高。培門冬氨酸是一種新型的門洞酰胺酶制劑,其主要通過聚乙二醇化學偶聯(lián)修飾門冬酰胺酶,不僅保留門冬酰胺酶的生物活性,同時還可降低機體免疫系統(tǒng)識別能力,降低或消除藥物過敏反應,且藥物半衰期較長,大約在7天。相關文獻[11]報道,培門冬氨酸為基礎的化療方案延長化療用藥間隔至14天,不僅減少藥物總用量,同時也提高藥物安全性。既往研究[12]證實培門冬氨酸具有左旋門冬酰胺酶相當的療效,但過敏反應較少。王莉等[13]經研究證實,以培門冬酶為基礎的GELOX方案治療結外鼻型NK/T細胞淋巴瘤,不僅療效好,且毒副作用較小,更加有利于患者遠期生存。但目前臨床有關IMRT聯(lián)合培門冬酰胺酶為基礎的化療治療結外鼻腔NKT細胞淋巴瘤的效果鮮見報道,鑒于此,我院采用IMRT聯(lián)合培門冬酰胺酶為基礎的化療治療結外鼻腔NKT細胞淋巴瘤患者。
表5 2組患者隨訪1~5年生存率分析(例,%)
本結果顯示,IMRT聯(lián)合培門冬酰胺酶為基礎的化療治療組治療后3個月緩解率顯著高于常規(guī)化療組。且常規(guī)化療及化療聯(lián)合IMRT治療化療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未見顯著性差異,繼而提示,在冬酰胺酶/左旋門冬酰胺酶+GEMOX方案或培門冬酰胺酶/左旋門冬酰胺酶+DICE方案基礎上聯(lián)合IMRT治療,不僅可提高近期療效,同時還不會增加化療不良反應。既往研究[12]發(fā)現(xiàn),以培門冬酰胺酶為基礎的化療可有效提高患者耐受性,安全性較高。還考慮其半衰期較長,減少藥物劑量。IMRT聯(lián)合培門冬酰胺酶為基礎的2種化療方案用于本病治療療效及急性放射性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均未見統(tǒng)計學差異,但培門冬酰胺酶/左旋門冬酰胺酶+DICE方案+IMRT該方案骨髓抑制及惡心、嘔吐發(fā)生率較高,且較嚴重??沙醪降贸龆0访?左旋門冬酰胺酶+GEMOX方案化療+IMRT治療結外鼻腔NKT細胞淋巴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綜上,IMRT(靜態(tài)調強放射)聯(lián)合培門冬酰胺酶為基礎的化療治療結外鼻腔NKT細胞淋巴瘤療效確切,且可降低部分晚期放射性不良反應,對于改善患者預后有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