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欣如 于仁文
“菜熟了,營養(yǎng)沒了”,是家庭烹飪最常發(fā)生的憾事。那么如何避免呢?
炒菜時勾芡收汁可以使菜中滲出的湯汁附著在食材的表面,口感滑嫩、滋味鮮美,重要的是淀粉可以減少維生素C、花青素等抗氧化物的損失。勾芡后的濃汁也能避免營養(yǎng)素從食材的切面流失,還能使青菜長時間保持翠綠的顏色,這是中國料理的精妙所在。
菜肴長時間烹制,食材中的維生素B、維生素C等水溶性維生素會大量損失。如紅燒或者燉類菜肴的維生素損失是爆炒類菜肴的3~4倍。反過來說,要想鎖住水溶性維生素,爆炒比紅燒和燉更好。
肉類加工時要合理地運用嫩化劑,但現(xiàn)在常用的嫩肉粉問題太多,所以還是建議用傳統(tǒng)手法制嫩。傳統(tǒng)上有一種方法叫加堿嫩化,就是把堿面兒和食材拌勻,讓食材更嫩,特別是在炒牛肉的時候。但這種做法會對食材中的蛋白質(zhì)和維生素造成破壞,雖然菜肴口感軟嫩了許多,但營養(yǎng)素損失不少。
蔬菜在初加工時應先洗后切,而不能圖方便切了再洗,切后的蔬菜更不能浸在水里。因為這樣會使蔬菜中豐富的水溶性維生素很快損失掉。
我們在包餃子、包子時不可用力擠去菜汁,要盡量利用,可將菜汁擠出打肉餡用,既可保持成品原汁原味,又保留了營養(yǎng)成分。
炒菜時不宜過早放鹽,這是因為鹽是電解質(zhì),會很快滲透到蔬菜的細胞中,使一些維生素和無機鹽滲出來。炒菜放鹽過早,會使菜湯過多、炒好的菜不夠飽滿、形狀蔫癟,而菜肴的做熟時間也會延長,營養(yǎng)素損失過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