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來
摘要:在強調核心素養(yǎng)教學的當代初中音樂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樂感及鑒賞能力逐漸成為教學的重要任務與內容。音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該任務非常重視,并積極探索相應的教學方法與技巧,從而在保障教學效果的同時,促進學生音樂素質的不斷提升。簡單分析培養(yǎng)學生樂感及音樂鑒賞能力的重要意義,研究培養(yǎng)學生樂感的有效途徑,探索提高學生音樂鑒賞能力的可行方法。
關鍵詞:初中音樂教學;樂感;鑒賞能力
近年來,素質教育改革不斷深入,促使初中音樂教學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體現在教學目標、內容、要求、方法等多個方面。其中,培養(yǎng)學生音樂核心素養(yǎng)是素質教育體系下初中音樂教學的重要目標,尤其是對樂感及音樂鑒賞能力的培養(yǎng)更為重要。因此,探索出適合當前教學需求的音樂教學模式,已經成為廣大音樂教師共同關注、嘗試及實踐的內容。
一、培養(yǎng)初中學生樂感及音樂鑒賞能力的重要意義
在素質教育背景下,初中音樂教學更加強調對學生樂感及鑒賞能力的培養(yǎng)。首先,音樂課程的素質教育意味著學生必須具備良好的音樂核心素養(yǎng),而樂感及鑒賞能力正是音樂基礎素養(yǎng),是每一位學生都應當具備的基礎素質。否則的話,音樂教學將會與傳統(tǒng)教學一樣,只是簡單的理論教學與演示教學,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理論知識并機械式地模仿演唱。如果是這樣的話,那么素質教育就很難在初中音樂教學中得到有效體現。其次,樂感是學生鑒賞音樂的重要基礎,而音樂鑒賞能力的提升則能進一步強化學生的樂感,故而二者是互相影響并促進的關系。在樂感及音樂鑒賞能力不斷提升的情況下,學生能夠從音樂藝術中形成對美的正確認知,并能陶冶自身情操,養(yǎng)成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念,提高藝術修養(yǎng)。
二、培養(yǎng)學生樂感的途徑
樂感即對音樂的感知,其主要包含音高感、節(jié)奏感、和聲聽覺、旋律感等。無論是對學習音樂還是欣賞音樂而言,樂感都是最基礎的感官能力。如果缺乏靈敏而豐富的樂感,即便聽到美妙動聽的音樂,往往也無法準確感受、理解其中所蘊含的藝術價值。在初中音樂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樂感的途徑十分多樣,值得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加以嘗試和應用。
(一)分層次引導和領會
樂感的培養(yǎng)并非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長時間、分層次地進行引導,讓學生不斷領會更多內容,并由簡到繁、由淺到深地養(yǎng)成良好樂感。對此,教師應根據自身對樂感的綜合理解,將樂感分為多個層次,其中劃分為三個層次最為常見。例如,某初中教師音樂教學過程中,將第一學期的時間分為三個階段。在第一個階段,教師著重引導學生感受音樂節(jié)拍的快慢與強弱,讓學生逐漸養(yǎng)成良好的節(jié)奏感。而在第二階段,教師則在節(jié)奏感的基礎上,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旋律感。也就是說,教師將音樂感知單位從小節(jié)拓展到了樂句,讓學生重點感受音樂作品中兩句樂句的銜接部分變化,包括音高變化、節(jié)拍強弱變化等,從而在鞏固其節(jié)奏感的同時,培養(yǎng)其旋律感。到了第三階段,教師則要引導學生著重感受音樂作品的旋律、節(jié)拍、速度,令學生明白各種音樂元素變化所代表的含義,從而在更好地感受整首音樂作品的同時,綜合性地培養(yǎng)其樂感。
(二)利用豐富的音樂作品展開培養(yǎng)
毫無疑間,音樂作品是培養(yǎng)學生樂感的基礎。而要充分發(fā)揮音樂作品在樂感培養(yǎng)中的作用,則需要教師準備大量、豐富的作品。這里的豐富體現在多個方面,包括音樂風格、形式、手法、思想等。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在不同音樂作品中有不同收獲,盡可能避免音樂作品在某一方面的高度重合,使得學生對音樂作品產生偏差的、錯誤的感知。例如,教師在引導學生鑒賞音樂作品時,所選的作品節(jié)奏全都一樣,導致學生對音樂節(jié)奏產生偏差,反而會影響對其節(jié)奏感的培養(yǎng)。
(三)強化理論與實際的聯(lián)系
對初中學生而言,他們經常聽的音樂多為流行歌曲。因此在培養(yǎng)學生樂感時,教師可以在講解完理論知識后,選擇一些學生喜愛的流行歌曲,讓學生將理論與自己平常聽的歌曲聯(lián)系起來,從而更好地理解和感受音樂的高低、長短、強弱等,并逐漸養(yǎng)成良好樂感。例如,在完成音樂節(jié)拍的基礎教學后,教師選擇具有積極意義的流行歌曲《稻香》《少年中國》等,讓學生認真傾聽歌曲,并感受其中節(jié)拍的快慢與強弱變化。在這些熟悉的音樂中,學生能夠更快、更好、更主動地感受其節(jié)拍變化,并逐漸形成良好樂感。
(四)引導學生親自演唱和感受
歸根結底,樂感是一種感官能力,是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和感知。故而在培養(yǎng)學生樂感時,必須讓學生親自參與進來,絕不能以傳統(tǒng)理論教學的形式進行培養(yǎng)。因此,教師需要引導學生親自演唱并感受音樂作品的魅力,并且絕不能簡單地教學生怎么唱,而是要引導學生充分明白并感受音樂作品中各種元素及其變化。例如,在教學《一二三四歌》這首歌時,教師先對歌曲背景進行簡單介紹,再通過播放歌曲或者示范演唱,讓學生掌握這首歌的唱法。然后,教師再結合歌詞,引導學生領會整首歌所表達的內涵與情感。在此基礎上,教師再將《一二三四歌》分解,從節(jié)拍、節(jié)奏、旋律、伴奏音色、和聲等方面,讓學生明白這些元素對整首歌內涵及情感表達所起的輔助作用。最后,教師再次引導學生演唱《一二三四歌》,并要求學生在演唱時找對音準、節(jié)拍、節(jié)奏、力度等,在更好地完成演唱的同時,進一步領會歌曲的內涵與情感。通過親自演唱,學生對《一二三四歌》有了更加深刻的認知,同時也在演唱過程中強化了自身樂感。
三、提高學生音樂鑒賞能力的方法
(一)尊重地位,激發(fā)興趣
音樂鑒賞能力的提升需要通過學生主動了解、感受、領悟和鑒賞音樂作品而實現,否則的話,無論教師再怎么努力,都很難促進其鑒賞能力的有效提升。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當以激發(fā)學生興趣、調動其主觀能動性為鑒賞能力培養(yǎng)的重要前提。而要實現這一點,則需要教師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意識到音樂學習是他們主動參與而非被動接受的過程。也就是說,教師在實際教學時應當充分遵循以人為本理念,將學生放在首位,盡量從學生角度考慮并展開教學,從而激發(fā)其熱情,促使其主動了解并鑒賞音樂作品。例如,在教學《長江之歌》時,教師可以先從學生較為感興趣也較易理解的歌詞部分著手,引導其鑒賞歌詞并領會歌詞內涵與情感,同時激發(fā)其興趣及熱情。在此基礎上,教師再利用學生被激發(fā)的興趣與熱情,引導其對歌曲節(jié)奏、節(jié)拍、旋律等進行鑒賞。在這種教學方式下,學生能夠真正投入音樂作品鑒賞中,并不斷提高自身欣賞水平。
(二)創(chuàng)設情境,營造良好氛圍
對初中學生而言,其對音樂作品的鑒賞受環(huán)境影響極大。這是因為其本身音樂素養(yǎng)不高,往往只能從較為淺顯的層面展開鑒賞。而在合適情境與良好氛圍的引導下,學生可以理解音樂作品中蘊含的內容、技巧、情感甚至藝術價值,有利于其鑒賞能力的培養(yǎng)與提升。因此在實際教學時,教師應當積極創(chuàng)設合適情境,營造良好氛圍,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感受和鑒賞音樂作品。例如,在引導學生鑒賞加拿大民歌《紅河谷》時,教師結合該首歌的主基調為歌頌加拿大的美麗風光,在課前準備了的大量相關圖片與視頻。在課堂上,教師通過多媒體向學生展示這些圖片與視頻,為學生創(chuàng)設起加拿大紅燈谷的模擬情境,讓學生仿佛置身于加拿大的美麗洞谷中。當學生在鑒賞時,其往往能夠收獲更多。
(三)以音樂知識與技巧鑒賞為基礎
音樂鑒賞能力的培養(yǎng)是以音樂知識與技巧為基礎的,學生只有充分掌握了音樂理論知識以及技巧,才能充分利用這些知識和技巧對音樂作品進行分解,從而對音樂作品有更深刻的認知。因此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應當以音樂理論及技巧為基礎內容,引導學生了解和掌握這部分內容。而在引導學生鑒賞作品時,教師則應當將作品進行分解,讓學生掌握不同知識與技巧在鑒賞音樂作品時所起的作用。例如,在鑒賞《青春舞曲》時,教師對歌曲的節(jié)奏變化進行總結,令學生明白節(jié)奏變化對歌曲表達的影響,從而培養(yǎng)學生從技術層面欣賞音樂作品的意識、習慣及能力,使其能夠領會作品的基本內涵。
(四)以音樂情感及藝術價值為核心
音樂作為一門藝術,對其進行鑒賞時除了要明白其中的專業(yè)知識與技巧外,更要感受其內涵、思想、情感及藝術價值,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對音樂藝術進行有效鑒賞,和音樂作品產生共情。故而在實際教學時,教師應當著重引導學生進行演唱和感受,從音樂創(chuàng)作背景、歌詞、曲調變化等多個方面,準確把握音樂情感,領悟藝術價值。例如,在欣賞《辛德勒的名單》時,教師先向學生簡單介紹相關的歷史背景,讓學生明白這首歌作為電影《辛德勒的名單》主題曲的基本內涵就是詠嘆歷史。然后,教師再以歌詞為中心,帶領學生感受歌詞所抒發(fā)的思想情感,讓學生通過歌詞領會歌曲所蘊含的蒼涼雄壯、感慨歷史之情。隨后,教師再從節(jié)奏、節(jié)拍等音樂知識與技巧出發(fā),帶領學生明白這些知識與技巧在歌曲表達方面的作用。最后,教師要求學生演唱歌曲,并在演唱過程中進一步感受歌曲的情感及藝術價值。
(五)優(yōu)化教學方法
音樂鑒賞能力是一種綜合性的能力,其培養(yǎng)時間極長,過程復雜,教師需要在教學時靈活應用多種教學方法來進行有效培養(yǎng)。其中,導入式教學法、對比式教學法、多媒體教學法、學生主體教學法等均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以對比式教學法的應用為例,教師在帶領學生鑒賞歌曲《化蝶》時,將越劇《梁山伯與祝英臺》加入課堂教學內容之中,并引導學生對兩個作品進行對比。通過對比,學生發(fā)現了兩個作品的相似及不同之處,如兩者均表達出對愛情與美好的向往,但二者在音樂形式、節(jié)奏、節(jié)拍等方面有著明顯差異。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能夠更加準確地把握《化蝶》和《梁山伯與祝英臺》的音樂特色和思想情感,有利于自身音樂鑒賞能力的提高。
初中音樂教學需要以培養(yǎng)學生樂感及鑒賞能力為重要目標,而要實現這一點,教師可以分層次進行引導,合理利用豐富音樂作品,強化理論與實際的聯(lián)系。同時激發(fā)學生興趣,營造良好氛圍,注重音樂知識及技巧傳授,強調音樂情感及藝術價值感悟,優(yōu)化教學方法。從各個層面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樂感,同時提高其音樂鑒賞能力,促進音樂素質教育的有效實現。
參考文獻:
[1]任安莉.初中音樂教學中對學生音樂鑒賞能力的培養(yǎng)分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3(S2):196.
[2]耿磊.初中音樂教學中樂感的培養(yǎng)與鑒賞課教學[J].科技視界,2014(29).
[3]朱妍.試論初中音樂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樂感與鑒賞能力的策略[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5(5):61.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