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2015年劉慈欣獲獎以來,對《三體》的研究也逐漸增多,卻鮮有文獻從譯介途徑的角度對中國科幻進行研究。本文以中國科幻作品在海外出版?zhèn)鞑ガF狀為出發(fā)點,分析中國科幻小說在國外的譯介途徑,重點分析出版社的合作方式和大眾媒介的運作,總結中國當代科幻小說走向海外市場所應努力的方向,以期為更多的中國科幻作品甚至文學作品“走出去”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譯介;科幻;大眾媒介
【作者簡介】何英(1982-),西安翻譯學院,研究方向:翻譯理論與實踐。
【基金項目】本論文系陜西省教育廳科研課題,課題名稱:中國科幻小說譯介模式研究,課題批準號:16JK2058。
隨著劉慈欣的《三體》斬獲2015“雨果獎”最佳長篇故事獎和有郝景芳的《北京折疊》獲得2016年雨果獎最佳中短篇小說獎,越來越多的中國科幻小說走出國門。《十字》、《球狀閃電》、《流浪地球》、《三體X》、《荒潮》等作品已經或即將出版外文版,而《看不見的星球》和《轉生的巨人》等中國科幻作品選集也備受矚目。對于科幻小說這一讀者群體較為固定的類型文學來說,其譯介的成功可說是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但這些成績后面有其必然性。本文試對科幻文學作品的譯介途徑作簡要的概括和分析,期望能為其他中國文學作品走出國門提供一定的借鑒。
一、出版社合力
中國許多的文學作品在出版機構的選擇上由于種種原因受到頗多限制,因此在宣傳、出版和傳播效果等諸多方面不盡人意。對科幻小說譯介過程進行梳理之后,我們發(fā)現國內外出版機構的親密合作有助于形成較為可靠的譯介渠道。
以《三體》為例,中國教育圖書進出口有限公司(下文簡稱中教圖)購買了三體系列的英語版權,請劉宇昆和喬爾·馬丁森(中文名周華)作為翻譯,并聯系到國際知名的科幻奇幻出版機構托爾出版社合作,進行英文版的版權合作,中方參與了該書英文版的全球營銷,搭建了《三體》英文版官網,建立了臉書和推特賬號,并在平臺上每周持續(xù)更新內容,同時還制作了圖書宣傳短片。中教圖還通過劉宇昆邀請美國知名科幻作家大衛(wèi)·布林撰寫書評,為托爾出版社接受出版《三體》鋪好了道路。
美國托爾出版社主編利茲·戈林斯基認為引進翻譯類小說出版社要冒更大的風險,需要更多的資金投入到推廣和市場營銷中,在大多數情況下,小說的翻譯是最難的部分。中教圖主動承擔了《三體》的前期翻譯事項,為進一步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后期的出版、編輯和宣傳都交由熟悉美國科幻市場的托爾出版社來處理?!度w》第3部問世時,托爾出版社針對科幻迷開展了全國范圍的廣告宣傳,開展線上宣傳活動、發(fā)表書評,在臉書、推特、Tumblr,Instagram等社交網站及Tor/Forge博客和新聞通訊里進行宣傳,吸引新讀者的關注。
《三體》之后,中國科幻受到了西方讀者越來越廣泛的關注。托爾出版社緊接著在2016年11月出版了由劉宇昆翻譯編輯的中國當代短篇科幻小說合集《看不見的星球》英文版,收錄了七位國內科幻作者的13篇作品。此后又接連出版《球狀閃電》和《荒潮》的英文版,進一步延續(xù)中國科幻小說帶來的熱潮。
《三體》系列的成功運作,為同類型科幻作品的譯介提供了參考。國內的一些機構開始與海外機構合作,聯手推動中國科幻小說在國外頻頻亮相。
2012年,微像文化攜手美國代表性科幻雜志《克拉克世界》,在雜志上開辟“中國作家專欄”,每月發(fā)表一篇中國科幻小說的英譯文。截至目前已有張冉、夏笳、阿缺、陳楸帆、潘海天、韓松等多位作家的二十余部作品被翻譯成英文發(fā)表在這本全美發(fā)行量排行前三的科幻雜志上,讓美國的科幻讀者通過《克拉克世界》不斷地分享到中國科幻最新的創(chuàng)作成果。2017年6月出版的《未來鏡像》,正是根據這一專欄中所發(fā)表的作品集結成書?!犊死耸澜纭返闹骶幠釥枴た死嗽贙ickstarter為這本中英文合集的翻譯計劃發(fā)起眾籌,并在出版過程中全程參與甄選、點評。
果米科技在創(chuàng)辦英文站HotChina之后,把自己定位為出版商,致力于將中國的暢銷書帶往英語世界。2011年11月與劉慈欣簽約之后,很快找來專業(yè)譯者Holger Nahm翻譯小說,找來專業(yè)插畫師設計封面,連續(xù)在亞馬遜的Kindle Store上推出劉慈欣的短篇小說電子版,在2012年到2013年之間共推介了《流浪地球》、《吞食者》、《微紀元》等11篇小說的英譯文。
《人民文學》和Paper Republic網站合辦的英文雜志《路燈》(Pathlight)聘請美國翻譯家艾瑞克出任該刊編輯總監(jiān),向英語國家翻譯推介中國當代文學?!堵窡簟吩?012年第一期推出了劉慈欣的《贍養(yǎng)上帝》英譯文,在2013年春季號做了中國科幻專題,收錄了8篇中國科幻作品的英譯版本。
托爾出版社戈林斯基認為《三體》小說的成功是超出他們的預計的,這無疑肯定了他們的運作方式的正確性,這樣的操作也為后來的同類型小說提供了借鑒。此后推出的中國科幻作品的譯作,絕大部分由中方組織翻譯事宜,由國外出版社編輯、出版、宣傳、推廣,在中西出版行業(yè)的體制背景、運作過程和方式等方面存在巨大差異的情況下,選擇由國外知名出版社負責中國科幻譯作在英語國家的出版事宜,無疑是更為合適的選擇方式。果米科技推介的11部小說在亞馬遜平臺評分不錯,但由于缺少后續(xù)的多方位的宣傳推廣,吸引的評論不多,在英語科幻界也幾乎悄無聲息。微像文化的翻譯計劃稱得上成功,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克拉克世界》雜志在業(yè)界的地位,因為在《克拉克世界》上發(fā)表的中國科幻小說能很快引起了科幻界或多或少的關注和評論。《路燈》從一開始便聘請外籍專家為編輯總管,從一定程度上可以消除譯著在譯入語國家引起的文化或理解障礙。從中國科幻小說在國外的譯介情況看來,“中西合璧”的運作方式在某種程度上能夠更為作品和作家?guī)砀蟮睦妗?/p>
二、大眾媒介
在譯介科幻小說的過程中,大眾媒介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報紙、廣播、電視、網絡等大眾媒介報道評論可以使人物和事件進入人們的視野,引發(fā)評論,影響人們的觀念和態(tài)度。作品在解決了翻譯的語言問題之后,需要更多地關注作品在譯入語國家的接受情況。中國文學要走向世界,文學譯作必須以“流通”和“閱讀”兩種模式“活躍地存在于”接受文學體系中,這需要我們關注接受文化語境中形塑著公眾日常閱讀習慣、闡釋策略及價值判斷,范圍有限并易于觀察的“有影響書評”。在促進文學譯作“活躍地存在于”譯入語的文學體系的過程中,大眾媒介發(fā)揮著驚人的作用。
1.報紙雜志。一本好的中國文學書翻譯后,還要有好的營銷策略,這本書才可能會有更好的接受度。最重要的是要充分調動譯入語國家的大眾媒體對該書進行宣傳。報紙雜志對書和作者的宣傳可以從刊登小說、人物訪談、論文、專文介紹等多個維度進行。
早在《三體》引起歐美市場的關注之前,中國的科幻小說就已經走出國門。2012年11月,海外學者宋明煒主持翻譯的中國科幻小說,由香港的《譯叢》雜志出版了專輯,收錄了20世紀早期來自徐念慈、魯迅等人的4篇科幻和21世紀早期劉慈欣、韓松、王晉康、遲卉等的9篇科幻短篇小時。2013年,世界科幻行業(yè)中權威的理論雜志《科幻研究》出版了中國專輯,集中刊發(fā)了吳巖、宋明煒、劉慈欣、韓松等10位作者的文章,向西方全面介紹了中國科幻文學的發(fā)展。2015年,劉宇昆在《克拉克世界》上刊登了多篇文章,專門介紹中國科幻現狀和陳楸帆、夏笳、糖匪等科幻作家。
劉慈欣《三體》系列小說席卷歐美圖書市場,大眾媒介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美國的圖書評論制度發(fā)展得較為成熟,優(yōu)秀的書評對整個圖書市場具有全局性的影響,書評傳播也因此是圖書出版產業(yè)的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大眾媒體的書評兼具閱讀與營銷的雙重性質,讓圖書的閱讀更增添了通俗化和世俗化的魅力。在美國掀起的“三體”熱背后,書評傳播是很重要的助推?!度w》收獲了很多專業(yè)書評,這對于《三體》系列“活躍地存在”于歐美讀者之中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度A爾街日報》、《紐約客》、《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等美國主流報紙都陸續(xù)對《三體》進行報道,引起公眾的關注?!度w》還登上了《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國際著名的關于圖書出版和發(fā)行的新聞期刊《出版商周報》對其點評,并列為暢銷書榜單。權威的圖書評論雜志《柯克斯書評》和美國圖書館協(xié)會書評報紙《書單》都極力推薦這本小說。美國著名科幻小說雜志《軌跡》、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臺等紛紛對《三體》進行報道。哈佛法學院的讀書俱樂部竟也對這本科幻英譯小說感興趣。多種形式的大眾媒介從多角度讓“三體”頻繁出現在公眾視野中,這對于《三體》能沖破科幻讀者的藩籬,進入美國大眾讀者的視野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看不見的星球》獲得《柯克斯書評》和《出版商周報》的星級評價。雨果獎瑪麗·羅賓奈特·科瓦爾也對這本合集給與頗高的贊譽。陳楸帆的《荒原》英文版尚未付梓,已經有美國作家、評論家、著名科幻網站主編查莉·簡·安德斯進行了點評。
2018年8月由喬爾·馬丁森翻譯的《球狀閃電》同樣獲得《柯克斯書評》、美國國家公共電臺、Goodreads、巴諾書店的點評。
大眾媒介的報道,尤其是影響力較大、辦刊質量較高的報紙或雜志的點評,或者著名評論家的點評,能夠讓作品或作家有更多機會展現在讀者面前,讓作品持續(xù)地存在于“流通”和“閱讀”的模式,這對于文學譯作的推介有積極的借鑒作用。
2.網絡。網絡可以從多維度對某一現象或事物進行推廣宣傳。中國科幻小說在美國引起的關注與網絡的宣傳密切相關,從博客、推特、臉書、書評、科幻社區(qū)等都可以看到中國科幻小說的影子。
YouTube的幾個讀書頻道聯合推出了一期長達100多分鐘的節(jié)目,專門討論《三體》。Lets Read頻道和Gizmodo網站都對《三體》進行評論。在這些活動的影響下,有很多讀者被吸引到閱讀中國科幻小說的陣營中。臉書創(chuàng)始人扎克伯格在社交網站上稱自己正在讀劉慈欣的《三體》,并有3萬多人為這條消息點贊。網絡推廣的前期一定是有意識地組織和策劃,但是到了后期就可能發(fā)展成讀者自發(fā)的行為,這些行為都有利于促進文章和書籍的活躍。較高的網絡評分和積極的閱讀反饋也會促進潛在讀者購買和閱讀書籍,進而保持譯著在接受語國度等活躍性。
有數量較多的中國短篇科幻小說被翻譯之后發(fā)表到國外知名科幻雜志上,但短篇的閱讀時間短,限制了書評的空間。同時從網絡影響這方面來說,長篇或者短篇合集會吸引更多讀者的關注。以Goodreads為例,上面很少能發(fā)現對短篇小說的評價,這不利于作家和作品活躍地存在于流通和閱讀的模式中。
三、結語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科幻作品在最大程度地保證譯語的優(yōu)美地道使之具有吸引讀者的潛力之后,是一個需要國內外出版機構多方面、全方位合作,并借力多種渠道的大眾媒介方式使之不斷活躍存在于譯入語系統(tǒng)中的復雜工程。
參考文獻:
[1]盧羽華.《三體》開啟中國科幻海外征程[N].深圳商報,2014,11, 30.
[2]渠競帆.中國科幻作品如何打開世界之門[OL].第一中國出版?zhèn)髅骄W,2016,07,15.
[3]鮑曉英.莫言小說譯介研究[M].上海:上哈交通大學出版社,2016, 10.
[4]劉亞猛,朱純深.國際譯評與中國文學在域外的“活躍存在”[J]. 中國翻譯,2015(1):33-35.
[5]劉蒙之.美國書評媒體的類型與定位[J].編輯之友,2012(10):125-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