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時期,小學語文教育發(fā)展速度加快,對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有較高的要求。眾所周知,要有效開展語文課堂教學,教師有必要重視導入環(huán)節(jié),以增強課堂教學的感染力,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和激發(fā)其學習興趣。就小學語文學科而言,教師在課堂導入過程中,應使學生感受到語文學習的趣味性,使之能夠享受學習和樂于學習。本文主要立足于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活動,提出幾種課堂導入藝術,以期推進語文教學的深入開展。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導入藝術
一、 前言
導入新課是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教師如若能夠實施科學、新穎、實效的導入,則能夠促使學生集中注意力,為語文教學活動的深入奠定良好的基礎。所以,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對導入藝術的應用,實現(xiàn)寓教于樂,逐漸培養(yǎng)小學生的學習興趣。俗話說,良好的開端等于成功的一半,而教師有效導入新課,可為教學提供成功的基礎,也能打開學生思維之門,引發(fā)學生興趣之火。
二、 設置教學情境導入新課
小學階段的語文課程,大多文質優(yōu)美,具有較強的教育性意義。語文教學活動實施中,教師可通過設置有利教學情境的方式而導入新課。這不僅能夠增強課堂教學氛圍,而且也能使學生流連于情境之中,增強對語文課程的體會和認識。例如,在《十里長街送總理》的教學中,文章雖然沒有華麗的語言,卻用最樸實的語言和熱情表達了人世間美好與真摯的情感。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有效導入,可借助多媒體教學工具,以圖片、視頻資源等,為學生營造“長安街上數(shù)以萬計的群眾自發(fā)地去送周總理最后一程”的教學情境,在輔以生動的語言和相關的背景音樂,可實現(xiàn)情景再現(xiàn),激發(fā)學生的審美情趣,使其產(chǎn)生情感共鳴。基于此,學生的語文課程學習熱情得以激發(fā),也能夠對教學內容有更為深入的理解和認識。
三、 激發(fā)學生興趣導入新課
正所謂,“興趣是學生最好的教師”,只有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為提高教學效果奠定良好的基礎。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激發(fā)學生興趣的形式而導入新課。如組織猜謎語、游戲、實驗活動,為學生講故事,預留懸念等,都能調動學生的好奇心,促使其對課堂教學內容有探索熱情。例如,學習《狐貍和烏鴉》時,教師為調動小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可以事先制作“狐貍”和“烏鴉”的頭像,且在課堂教學導入環(huán)節(jié),鼓勵學生扮演狐貍和烏鴉進行分角色的故事表演?;诖耍粌H能夠為學生提供表現(xiàn)自我的機會,促使學生積極踴躍地參與課堂教學;而且可加深學生的學習印象,增強其對課堂教學的理解與認識。
四、 鞏固已學知識導入新課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可通過鞏固已學知識的形式而導入新課,給予教師的引導和啟發(fā),學生能夠對新舊知識的聯(lián)系加以掌握,進而完成課堂教學的有效過渡。例如,學習《守株待兔》時,教師可在課堂教學活動開展之前,引導學生回憶之前學習過哪些寓言故事,告訴人們什么道理,并嘗試總結寓言故事的特征。在課堂導入之后,教師引入正題,實現(xiàn)對課堂教學的有效過渡。再如,學習《新型玻璃》時,教師可以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生活經(jīng)驗視角著手導入新課,以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為后續(xù)課堂教學活動的深入開展奠定良好基礎。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可向學生提問:生活中處處可見玻璃,大家知道玻璃的種類有哪些嗎?這些玻璃的用途是什么?在有效的課堂導入條件下,學生可對已學知識或已有經(jīng)驗和新學知識作對比和聯(lián)系。這有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五、 解釋課文題目導入新課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導入新課中,教師可以解釋課文題目的形式而進行。但是,該導入藝術模式僅僅適用于課文題目在文章中發(fā)揮畫龍點睛作用之時。通過對課文題目的解釋,學生能夠對文章主要內容有初步的了解,對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和有效導入新課有利。例如,在《將相和》的教學中,教師可為學生講解“將”指廉頗,“相”指藺相如,再聯(lián)系文章標題,學生能夠明確,課文簡述“廉頗和藺相如和解的故事”。在此基礎上,學生的求知欲得以激發(fā),而學生也會對此產(chǎn)生懷疑:為什么他們二人會產(chǎn)生矛盾?他們如何和好的呢?在解釋課文題目的基礎上導入新課,其教學效果更佳。
六、 以開門見山形式導入新課
以開門見山形式而導入新課是指教師在課堂教學之初,直接點明課堂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這有助于為學生的學習指明方向,同時為學生深層次的參與學習活動奠定良好的基礎。就學習目標的確定而言,可通過兩種方式進行:首先,教師在課堂教學之前,對教學內容進行深入的研究,并結合學生的學習實際情況而確定學習目標;其次,教師與學生主動溝通和交流,對學生的學習目標加以確定,同時也為學生提供自由選擇的機會。但是,無論通過何種方式確定學習目標,教師都有必須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根據(jù)學生的學習能力而設定多層次的學習目標,促使各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完成相應的學習目標,增強導入新課的實效性。
七、 結論
就小學語文課程教學而言,教師有效借助導入藝術,可增強語文教學效果。小學語文教學的導入藝術是靈活的、可變化的,因而可供教師選擇的導入藝術數(shù)不勝數(shù),語文教師可根據(jù)教學實際需要,隨機應用導入教學方法,為語文課堂教學增添生機與活力。通過作者的語文教學實踐,可實施幾方面有效的教學策略:一是設置合理的教學情境;二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三是鞏固已學知識;四是解釋課文題目;五是以開門見山的形式而導入新課。
參考文獻:
[1]楊延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導入藝術初探[A].《教育科學》編委會.2017年4月全國教育科學學術科研成果匯編[C].《教育科學》編委會,2017:1.
[2]李小燕.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導入的藝術研究[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7,14(02):146.
[3]朱曉勤.未成曲調先有情——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導入藝術[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6,13(01):196.
[4]王翼煒.引生入文 導出精彩——例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導入藝術[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4(11):100-101.
作者簡介:
鄧國勝,貴州省遵義市,道真自治縣教育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