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山市實驗小學藍波灣學校
曲阜師范大學的李如密教授曾出版《教學藝術論》一書,對教學藝術進行了較為系統(tǒng)的研究。李如密梳理了教學藝術思想發(fā)展的歷史,歸納并分析了當前有關教學藝術本質的不同見解,在此基礎上,對教學藝術提出自己的新見解:教學藝術乃是教師嫻熟地運用綜合技能技巧,按照美的規(guī)律而進行的獨創(chuàng)性教學實踐活動。
在“穩(wěn)固”前期,新教師或者是教學經驗積累不厚重的教師,往往其教學表現還處在不斷變化之中。教育理念、教學技術、專業(yè)能力等等都還沒有“固定”下來,教學策略、方法、手段都還比較隨意。此時,自我的專業(yè)提升行為還處在模仿練習階段。在教育實踐中,常常在發(fā)現并認可某人或某一種教學范式后,就要去嘗試、模仿、實踐,繼而進行取舍??梢哉f“穩(wěn)固前”階段的主要特征就是“不穩(wěn)定性”和“模仿性”。
在對教學規(guī)律有了足夠的認識后,教師便能夠主動遵循必要的教學原則,進而可以根據教材、學生、自身實際進行可行的教學設計,而且能夠選擇適用的教學方法,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充分調動起學生課堂學習的積極性,組織好教學,有效地完成教學任務,達到教學目標。這樣的一系列教學行為常常是“成熟”的,“定型”的,在實施這一系列教學行為時是自主自覺的。這就標志著,教師已近進入了教學藝術的第一重境界——“穩(wěn)固”。
嚴格說來,這一階段只是教學藝術追求的起點,或者說剛剛邁入“藝術追求”的門檻。但在教學中,因為“穩(wěn)固期”教師的教學行為偶爾也會表現出一定的教學機智,所以也能使學生產生“蜻蜓點水”般的喜悅感。
教師在經歷了一段時期的“穩(wěn)固”之后,經過專業(yè)化的沉淀,經驗的篩查與積累,一般會對教育教學有了較為深入的認識和思考。此時,教師基本能夠熟練掌握本學科及相通學科的知識結構及知識體系,熟練掌握教育教學規(guī)律,熟練運用教育教學原則,對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各種載體及各種形式都能夠諳熟于心,教學效果明顯優(yōu)于新教師或普通老師。我們就認為是達到了第二重境界——“嫻熟”。
“嫻熟”階段需要掌握多種“技術”、“技巧”及“能力”,包括信息技術手段、語言表達技術、課堂組織技巧、教學設計能力等等。也是第一階段的進一步“沉淀”,是綜合應用過程。是使學生“會心會意”階段。其主要特點就是對各種教育規(guī)則、技術、技巧能夠“熟練”運用。一般情況,處于這一境界的教師在學校中應該屬于優(yōu)秀或骨干教師行列。
此時,要求教師要系統(tǒng)地了解掌握教學規(guī)律,綜合靈活地運用教學原則,努力探索和習練各種技能技巧,追求其藝術的表現形式,包括:教學設計的藝術、教學組織的藝術、教學語言的藝術、教態(tài)等非語言的藝術、教學板書的藝術、教學提問的藝術、信息技術應用藝術、情境設置的藝術、教學激趣的藝術、教學幽默的藝術等等,都是在熟練掌握技能的基礎上,在取得一定教學技巧后,對教學藝術的多個維度進行深入探索。
“嫻熟”階段要攻克的難點應該是“補短板”?!敖逃囆g是通過講、讀、聽、寫、問答、示范、練習、實驗演示等基本表現方式,使受教育者得到全面和諧發(fā)展的綜合藝術”這里所說的教育藝術應該用教學藝術來表示則更準確一些。所提及的各種“表現形式”都需要教師進行修煉并得到鞏固繼而實現完善。找準“短板”,并在短時期內迅速“補短板”是此階段教師提升過程中必須直面的難點。
“嫻熟”階段教師教學實施的關鍵恰恰不是“藝術性”,而是“實效性”,要“要掌握教學規(guī)律,遵循教學原則”,要基于“實效”體現“藝術”。我們所努力追求的是教學的正確性與科學性,也即“求真”。有學者認為“當教師吃透了教育教學理論——將教育教學理論內化為自我的教學理念時,教師就踏入藝術化的教育教學階段了。這個階段是純粹個性化的、自由的,但也是最有效的?!边@一重教學藝術,同樣會使學生產生“愉悅感”,而且是通過“悅耳悅目”來實現。
李如密教授認為,“教學風格是一頂標志著教師教學藝術高度成熟的桂冠”。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是眾多教師的職業(yè)理想和專業(yè)追求。
其實,教學“個性風格”化也就是教學綜合“技術”的個性化提煉過程。其主要外顯的技術特征是“精湛”。此階段,教師往往具備了獨特而成熟、穩(wěn)固(有時也因為固化而缺乏創(chuàng)新)的教學風格及專業(yè)特點。他們一般對教材非常熟悉,能夠巧妙地整合教材,自如地駕馭課堂,輕松地組織教學,并在教學中充分展現自己的風格,課堂教學形成自己的特色,常常能收到出人意料的教學效果。在“個性風格”方面孜孜以求的教師一般會成為學校或區(qū)域內的“學科帶頭人”,在教師隊伍中會自然而然地成為“榜樣”。
大部分教師在經過多年的“沉淀”后基本能夠達到“嫻熟”的境界,那么,前進一步,提升到“個性風格”這一境界則難上加難!只有少數教師跨越到這一層次。一般情況下,具有自己獨特教學風格的教師,且能被廣泛地認可,那這樣的教師都會逐漸成為區(qū)域內的“名師”或“專家型教師”。
在各種教學風格中,“幽默”型的教師最受學生歡迎,也最被老師們認可。陜西師范大學趙精兵老師就是這類風格教師的代表,他也非常推崇并提倡這一“教學藝術”。但是,這一“風格”并不容易模仿更難以復制。而且,對這一風格的追求亦不可過分“迷戀”或“依賴”。很多教師并不一定適合這一發(fā)展路線,幽默往往與個人的性格息息相關。而一個人的性格的改變是比較難的。
教學幽默藝術既有一般幽默的共性,又有其個性特點,主要表現在莊與諧的辯證統(tǒng)一上。也就是說既要有教育內容的方向性、科學性和嚴肅性、可行性的統(tǒng)一,又要在教育形式的詼諧性、趣味性和生動性、形象性建立統(tǒng)一。同時莊與諧二者的關系又應當是寓莊于諧,也即是莊與諧的辯證統(tǒng)一。教師要在透徹理解了教學目的,感悟到教育真諦的基礎上,發(fā)展自身的教學個性。偏離對教育教學本質的認知和追求,片面地追求個性,那只能是南轅北轍,緣木求魚,到最后背離初衷,成為一個個性古怪的教師。
屬于“個性風格”類的其他多種教學藝術與“幽默藝術”一樣,都會讓學生在教與學的活動中產生“悅心悅意”的美好感受。
對教學風格的追求不能偏離了對“善”的最本質追求,也就是說,高超的“教學藝術”必須是“向善”的。
嚴格來說,只有“美學”意義上的追求才能稱其為“藝術”。體現出的主要特征是“巧妙”與“創(chuàng)造性”。教學審美的追求是多方面的,包括“動作、表情、姿態(tài)、語言、服飾”等。此境界的教師甚至要有音樂家、美術家、演說家、活動家、戲劇家等等多種“藝術家”的“影子”。即使在教學活動中這一境界的教師并不一定會展現其“多才多藝”的一面,也一定會在不經意間“傳遞”出對各種形式“藝術”的美的理解和感受。
對“美”的追求是人性使然?!吧忻馈笔橇魈试诿總€人血液中亙古而來的“因子”,是人類自身進步的“源動力”。美的教與學的活動能促使學生和諧地發(fā)展,助力學生人格完善。但是,教學藝術的美學追求不同于其他類型的純藝術追求,絕不是“不食人間煙火”的理想化審美,一定要緊密圍繞教育功能,也就是必須要有教育性,要實現教育功用。否則就是空洞的藝術。扈中平認為“審美是藝術的主要功能,沒有美也就沒有藝術。在實際教育活動中,不講提高教育質量、增進教育效果的美,只是流于形式的花架子,是缺乏存在意義的教育藝術。教育藝術審美的功利性與效益性,一般來說是其他藝術特別是純藝術所不具備的?!?/p>
“向善尚美”境界的核心標志,是教師教育哲學層面的成熟。教師教育哲學就是指教師采取哲學的方式思考,像哲學家一樣反思、批判教育教學中的各種關系,思考教育目的、內容、方式方法,以及自己和學生的思維方式。這一境界外顯的形式往往不是某種單純藝術的表現形式,主要還是體現在教師充分的教育機智。談論教學藝術不可能會避開“教學機智”。
這一階段,教師教育功底足夠深厚,已經具備了相當成熟的教育智慧,往往是課堂教學的真正的“高手”,經常能夠毫不費力地展現出卓越的教育藝術。他們能夠比較系統(tǒng)地研究自己的教學,并形成較為完善的理論體系,凝練屬于自己特色的教學風格甚至教學思想。一般情況,這類教師會成為全國名師、名家,是當之無愧的教師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