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鈺,王 雨,張鈺欣,張保春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中醫(yī)學院 (北京 100029)
金元之際,醫(yī)學爭鳴,易州張元素,探求臟腑病機,相臟腑之標本、虛實、寒熱而選方、用藥,無攻補偏尚[1-2],遣藥用方不離歸經性味,成為易水學派之開山。真定李東垣,承元素之學,論病重在脾土,升陽、益胃、瀉火三法并用,強調“脾胃不足為百病之始”[3],將內傷病的病因歸為脾胃損傷所致的元氣不足,成為易水學派之中堅。羅天益受學于李東垣,對李東垣的脾胃論發(fā)展創(chuàng)新,在晚年所攥《衛(wèi)生寶鑒》中明確指出“脾胃一衰,何病不起”[4]、“脾胃,人之所以為本者”[4],并通過病案、藥性藥理的運用,突出臟腑辨證,重視脾胃,注重闡述脾胃虛損的病機。羅天益脾胃為本學術思想的創(chuàng)新之處及臨證應用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脾胃為后天之本,李東垣認為脾胃為元氣之源,脾胃強則體健,若脾胃有損無以化生氣血,極易生元氣虛衰所致多種疾病[5]。李東垣把脾胃內傷病因分為飲食和勞倦所傷,勞倦所傷的病機為“熱中”,提出內傷氣虛發(fā)熱,用辛甘溫之劑補中升陽,以補中益氣湯加減治之。羅天益將李東垣所列常用方刪減十一、新增二十一,創(chuàng)前人之未有,以“飲食自倍腸胃乃傷論”為總述,將飲食所傷詳述為飲傷和食傷致病,又言勞倦所傷不僅有熱,還分為虛中有熱、虛中有寒兩類病因治之,病因、論治分類更加明確。
1.1 飲食所傷 基于李東垣飲食所傷脾胃病的理論,羅天益以食傷、飲傷所致脾胃病分而述之,詳述病機、治療方劑。針對食傷致病,李東垣因病選藥,消痞為主[6],傳至羅天益,不僅治以消積,更不忘增強胃氣,健脾與消滯并重;針對飲傷致病,治法上下分消,用藥謹慎,恐因脾胃有損病情更甚。待病情好轉,病后調護依舊遵循脾胃為本的治療原則,養(yǎng)脾和中。
羅天益治療食傷所致脾胃內傷,注重消滯的同時不忘健脾和胃,白術為常用藥,但用白術并不單取其消食之功,而是意在久服之亦能增強胃氣,以此治本。《卷四·飲食自倍腸胃乃傷治驗》一案中,病者因食烤兔和湩乳后腹脹疼痛[4],羅天益辨為干肉得湩乳之濕積于腸胃,傷于太陰經,投備急丸與無憂散助其吐下,其后再以參術之藥固護脾胃。再以酒為例,羅天益認為酒為大熱有毒,過飲必傷脾胃元氣,若誤用酒癥丸、牽牛、大黃等藥瀉之,損腎水真陰,增陽毒之熱,陰火更甚。故此,酒傷的治法首選發(fā)汗,其次利小便,以葛花解酲湯、法制生姜散、藿香散等治之。
1.2 勞倦內傷 勞倦所傷是脾胃內傷的另一病因,若脾胃氣虛,中氣不足,陰火內生而為熱,李東垣基于此首次提出“氣虛發(fā)熱”的概念[7],治以補中益氣湯為后世所熟知。《卷五·虛中有熱治驗》中,按察副使三月間病起發(fā)熱,四肢困倦無力,嗜睡盜汗,病情纏綿半年未愈[4],不同于其他醫(yī)者治虛勞熱證多用苦寒之劑的治療思路,羅天益唯恐苦寒之劑有損脾土反使火邪愈盛,遂選用甘寒之劑瀉熱,并佐以甘溫,又服粳米羊肉等物顧護胃氣,補脾和中。羅天益論此證源于元氣下流,陰火上沖[8],桂枝加龍骨牡蠣湯、黃芪建中湯、人參黃芪散、秦艽鱉甲散為治療勞倦虛中有熱的代表方,瀉熱不用大苦大寒,而是多用甘寒之品,泄熱同時不忘補其虛損。
羅天益有言,勞倦內傷不僅見于虛中有熱,《卷五·溫中益氣治驗》中,丞相因內傷自利而肢體乏力、不思飲食、嗜睡懶言,誤用通圣散過汗致病情加重[4]。素體羸弱,又因過汗傷津,津液無以上榮肌膚百脈,用藥俊猛致使脾胃愈加虛弱,即見脾胃虛弱癥狀。羅天益治以參術調中湯,用甘、辛、熱之藥補脾緩中,溫中益氣,用甘、苦、溫顧護脾胃。“虛中有寒”則是因中陽耗損,寒從內生,脾胃虛寒,無以化生精微榮養(yǎng)全身,以甘緩為用藥原則,補脾緩中、溫中,益氣理中丸、建中湯為羅天益治療勞倦病虛中有寒的代表方。
2.1 善用甘溫,反對濫下 李東垣作為“補土派”的代表人物,治療脾胃虧虛的方劑中,常用藥以補虛藥甘草、人參、白術、當歸、黃芪,解表藥升麻、柴胡和理氣藥陳皮為主[9],補虛升陽,引脾胃清氣上行?!毒砣ぽp易服藥戒》中,一女子幼年時傷冷腹痛,于藥鋪購得神穹丸服之,服后七八年間腹痛更變?yōu)槔渫?,時發(fā)時止[4]。寒涼所傷應以熱治之,病案中卻誤用寒下,更傷脾胃,羅天益便治以溫中養(yǎng)氣。羅天益就此指出:“凡人之脾胃,喜溫而惡冷”[4],由此看來羅天益明確提出“當用溫中養(yǎng)氣之藥”。
“誅罰無過,是謂大惑”[4]。羅天益雖不反對下法,但認為必須仔細分析病機,謹慎用法、用藥,若使用下法不當、過度,均會以損傷脾胃為病機致病?!毒砣そ渫隆分校娑ㄢn庫官李提舉,因體型魁梧被友人建議預防中風,遂自行服用搜風丸以避之,初起下利、氣短,后又伴怠惰嗜睡、小便不禁、不欲飲食、心胸痞滿、恍惚不安[4]。李提舉本身體康健,卻妄用下法,以致脾胃功能有損,使水谷不能化為精微榮于衛(wèi)表、五臟,遂有此癥狀。胃氣和,則五臟安,羅天益推崇脾胃為本,妄用下法、過用牽牛、大黃等苦寒藥,定會有損脾胃之功,治療當以固護脾胃為主,維持脾胃正常的生理功能,以甘、苦、溫之類燥之、泄之。
李東垣治療脾胃虛弱時善于發(fā)揮升陽與補中各自之長而組方,用“風藥”與補氣健脾藥協(xié)同配合,[10]“脾惡濕,甘勝濕。溫中勝濕,必以甘為助”[4],羅天益根據(jù)脾胃的生理特性,分析脾胃內傷的病機,在用藥上體現(xiàn)了善用甘溫的特點,治療虛中有熱勞倦內傷病中,人參黃芪散和秦艽鱉甲散為羅天益原創(chuàng)方,人參和黃芪補脾胃元氣,鱉甲和秦艽等清熱平陽,全方未見大苦大寒之類,卻達瀉熱之功,為羅天益用藥、用法之妙。
2.2 順時從證,整體論治 《卷一·下多亡陰》中記載,真定趙客,于六月間外出傷濕,以致心下痞滿、燥熱時作、坐臥不安,自行服用大毒之藥,下利之后心痞緩解,又飲大量冷酒,腹痛更重,再服前藥治之,癥見燥熱、無力、痢下如爛魚腸腦、不思飲食、噫氣不絕,請羅天益診之[4]。暑熱之時,正氣已有損傷,又服有毒大熱之劑,胃氣已傷,脾氣更衰。
因時制宜的治療原則為中醫(yī)學特色,《素問·六元正紀大論》有載:“無失天信,無逆氣宜,無翼其勝,無贊其復,是謂至治”[11]。李東垣根據(jù)四時升降浮沉的規(guī)律提出“春時有疾,于所用藥內加清涼風藥,夏月有疾加大寒之藥,秋月有疾加溫氣藥,冬月有疾加大熱藥,是不絕生化之源也”[12]。羅天益亦有言:“春初服宣藥者,遒伐天和而損脾胃,非徒無益而又害之”,“少陽用事,萬物向榮生發(fā)之時,惟當先養(yǎng)脾胃之氣”[4],且提到宣藥即牽牛、大黃等成丸或散,為苦寒泄下之劑。羅天益雖說“時不可違”[4],但又不拘泥于“時”。盛暑之時診治右臂腫盛之老人,癥伴膚涼、脈沉細微、瀉痢、呃逆[4],治以托里溫中湯,雖正值盛暑,但羅天益辨其內在病機與外在表現(xiàn)相反,必須舍時從證,所用為干姜、附子等辛熱之物,以求其溫中發(fā)陽。由此可見,羅天益治病必求于本,而非困于表象。
臨床早有研究表明,中醫(yī)防治慢性復雜性疾病的著眼點應在脾胃,臨床癥狀若見因脾胃虛弱導致各癥,應將調理脾胃功能看為切入點[13]。脾胃為后天之本,可以此指導臨床:一要注重維護脾胃之氣,若脾胃功能尚未有損亦要注重防護;二是若已久病,尚可以補益脾胃入手,脾胃盛,病體即可康復[14]。縱觀羅天益所治病醫(yī)案,重脾胃、調脾胃的思想貫穿始終??人詾榕R床常見病,治咳獨治肺又是當下治療咳嗽的一大誤區(qū),《素問·咳論》有載:“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11],咳嗽雖關于肺,但又不僅限于肺。探析治療咳嗽病案,羅天益已將治咳務必重視脾胃的治法論述如此之詳盡,不僅在病因病機方面有所解釋,遣方用藥、藥后調護方面更是無處不體現(xiàn)脾胃之重,用藥善用甘溫之類,宣肺溫中,肺胃同治,本文以羅天益治療咳嗽病案分析為基礎,望對后世臨證起到指導作用?!缎l(wèi)生寶鑒》中明確記錄治療咳嗽方劑共40方,另有《御藥院方》載羅天益治療咳嗽原創(chuàng)方劑三方,可知羅天益從脾胃論治咳嗽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3.1 治咳勿忘脾胃 脾胃居中央,氣機升降運動是人體臟腑活動的中心,肺主肅降于右,肝主升發(fā)于左,通過脾胃才能保證升降有序,可見脾胃是全身氣機升降的樞紐[15]?!端貑枴た日摗分赋觯骸按私跃塾谖福P于肺”[11]。外邪犯肺,肺失宣降,或脾胃有損,脾失健運而生痰,進而引發(fā)肺的宣發(fā)肅降失常,均可發(fā)為咳?!翱龋^無痰而有聲,肺氣傷而不清也;嗽,謂無聲而有痰,脾濕動而為痰也;若咳嗽有聲而有痰者,因傷肺氣動于脾濕也,故咳而兼嗽者也。”[4]咳與嗽分而述之,有聲無痰為咳,肺氣有傷而致;無聲有痰為嗽,脾濕而生;若聲與痰共有,則為肺氣有傷且兼脾濕。《醫(yī)宗必讀》有述:“治痰不理脾胃非其治也”[16],咳嗽與肺和脾胃關系密切,治咳常見從肺論,但若不兼顧治脾,脾運有失,生濕成痰,則為嗽。喻嘉言有言:“凡肺病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胃氣者,肺之母氣也”[17]。
3.2 用藥重在補脾和胃 綜合羅天益治療咳嗽43方,可歸納為痰涎壅盛咳嗽方劑、咳血方劑、肺氣不利咳嗽方劑、一切咳嗽方劑;其中又分有寒痰咳嗽、熱痰咳嗽。43個方劑中使用人參22方、半夏18方、麥門冬5方。人參味甘,微苦,微溫,歸心、肺、脾經,用人參治療因久咳所致肺氣虛損,補肺氣之時亦補脾胃之氣,肺脾同治。半夏辛溫,既有散結豁痰之功,又能入胃經開胃健脾,為羅天益治療痰盛咳嗽之要藥。麥門冬味甘,微苦,微寒,清熱降逆止咳,滋養(yǎng)肺胃之陰,羅天益用以治療熱盛傷津之咳或兼咳血之癥。
“大抵心肺在上,行榮衛(wèi)而光澤于外,宜顯而不藏;……脾胃在中,主傳化精微以灌四臟,沖和而不息”[4]。若僅咳無痰,用辛甘之藥宣肺潤肺;若咳與嗽并存,強調治咳先治痰,痰清咳自愈,善在生津補氣中佐用辛溫,保證祛痰潤肺又能開胃醒脾,宣肺的同時確保中焦脾胃的傳化精微之功,肺脾同治以治咳。
3.3 防復仍看脾胃 治嗽用藥亦需注重服藥方法及調護之道,縱觀43方,12方需以姜湯送服,臨床已有研究表明,很多中藥以蜜、姜等制,望以此增強藥物性能[18],姜湯溫肺化飲,同時可用以溫中散寒,救胃陽衰弱,取其辛溫通陽之效??人运幒蟛∮?,久咳本已耗氣,若又多言,必氣損更甚,此為勞復;久咳脾胃功能有礙,若食肥甘厚膩,脾胃無以化,脾胃虛弱更甚咳嗽便難以痊愈,此為食復。羅天益明確指出,忌多言語、忌油膩物,防治勞復、食復為咳嗽病后調護的重點,與現(xiàn)代臨床的防治原則十分吻合。
羅天益以當下病案的失治誤治,結合親診案例,遵李東垣“內傷脾胃,百病由生”的思想,以李東垣的脾胃內傷病因病機理論為基礎,將病因完善發(fā)展,治法、用藥分類詳細論述,病因分為飲傷、食傷、勞倦內傷,勞倦內傷又補充為虛中有寒、虛中有熱兩證型,且詳細分析病機,形成與現(xiàn)代臨床較為相近的脾胃內傷辨證理論。針對常見疾病,羅天益善從脾胃論治,不僅見于咳嗽,臨床研究已表明,肺脹、便秘、失眠等其他疾病,從脾胃論治均可見顯著療效。以脾胃功能為中心分析病機,重用甘溫,補脾和胃,不僅重視脾胃對其他臟腑的影響,亦不忘其他臟腑功能對脾胃功能的影響,雖言重視脾胃,卻不獨論脾胃,而是著眼于整體,重視脾胃與其他臟腑之間的協(xié)調功能。作為易水學派的中堅力量,羅天益不僅繼承張元素、李東垣之學,對脾胃學說的研究更為深入,所成脾胃學說體系亦更加完善?,F(xiàn)代臨床醫(yī)學十分強調脾胃學說的重要地位,所以羅天益脾胃觀的學術探討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對臨床起到重要的指導作用,同時也在易水學派的理論形成過程乃至中醫(yī)學理論的發(fā)展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