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淑,史建國,田慶剛,白 鴻,郭團魁
(1.內蒙古包頭市第八醫(yī)院,內蒙古 包頭 014040;2.包頭市九原區(qū)醫(yī)院,內蒙古 包頭 014060)
乳腺癌作為女性群體惡性腫瘤,多表現為乳房腫塊、乳頭改變和淋巴結腫大。若為早期乳腺癌,則可借助手術切除,術后放化療、靶向治療、內分泌治療等諸多操作,起到救治效果。常見手術切除方式為保乳切除術,但卻存在損傷大和恢復慢等問題,而改良根治術則是以保乳切除術為前提,在預防機體損傷的前提下,減輕術后疼痛。鑒于此,隨機抽取我院2017年05月~2018年12月時段內收治的早期乳腺癌患者30例,現總結如下。
隨機抽取我院2017年05月~2018年12月時段內收治的早期乳腺癌患者30例,以1:1比例納入甲組(n=15)、乙組(n=15)。即甲組患者中,最小年齡為32歲,最大年齡為58歲,平均數為(43.77±4.78)歲;癌變組織直徑平均數為(1.6±0.4)cm。乙組患者中,最小年齡為31歲,最大年齡為59歲,平均數為(43.38±5.25)歲;癌變組織直徑平均數為(1.5±0.3)cm。數據間比較無意義(P>0.05)。
甲組采用保乳手術,即預先對患乳行切口,游離皮瓣,再對乳腺癌組織、周邊5 cm處淋巴結予以切除。
乙組采用改良根治術,即對胸大肌、胸小肌予以保留。對患者施行局部麻醉,依據乳房大小、形態(tài)和腫瘤點,施行縱梭形或恒月牙切口,依次切開皮膚組織,借助電刀聯合操作,使術野處于清晰范圍。若為包薄層脂肪,則可予以少量保留、不保留,再以皮瓣厚度完成乳腺、胸大肌筋膜予以分離,徹底清除脂肪組織,解剖和結扎腋血管,包扎患乳;若皮下和腋下等部位表現為積液,應施行對癥處理。術后按照臨床分期和淋巴結轉移,對患者執(zhí)行綜合救治[1]。
對比患者手術效果及術后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即手術效果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切口長度和住院時間;術后并發(fā)癥包括皮瓣壞死、皮下積液、上肢淋巴結水腫。
取統(tǒng)計軟件SPSS 20.0,對本文數據加以匯總處理。計數資料用均數加減標準差表示,組間數據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組間數據用卡方(x2)檢驗。P<0.05時表明數據比較有意義。
乙組手術效果明顯優(yōu)于甲組,數據間比較有意義(P<0.05),見表1。
表1 對比患者手術效果
表1 對比患者手術效果
組別 手術時間(min) 術中出血量(mL) 切口長度(cm) 住院時間(d)甲組(n=15) 90.37±18.23 66.17±19.30 12.87±1.74 16.26±1.85乙組(n=15) 52.22±11.35 37.45±8.13 4.15±1.06 10.17±1.50 t 6.8804 5.3113 16.5758 9.9032 P<0.05 <0.05 <0.05 <0.05
甲組術后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為46.67%,乙組為13.33%,數據間比較有意義(P<0.05),見表2。
表2 對比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n(%)]
乳腺癌是女性惡性腫瘤的代表,男性患病率不足1%。伴隨醫(yī)療技術的逐步健全,乳腺癌手術治療多以改良根治術為主,以創(chuàng)傷小、恢復快和瘢痕輕等優(yōu)勢,備受患者和醫(yī)師的認可。原因為:乳房作為女性魅力展現的組成核心,一旦患有乳腺癌,患者既注重自身生存期,還會關注外觀美觀度,而這也使傳統(tǒng)乳腺癌根治術改良的核心點,即挽救患者生命安全,維護外在形象,是目前醫(yī)療機構首要關注的內容[2]。調查可知,乙組手術效果明顯優(yōu)于甲組,數據間比較有意義(P<0.05)。甲組術后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為46.67%,乙組為13.33%,數據間比較有意義(P<0.05)。
綜上,于早期乳腺癌治療中,改良根治術既可增強手術效果,還可預防或減少術后并發(fā)癥,應引起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