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沖
(山東省濟寧市第一人民醫(yī)院康復醫(yī)學科,山東濟寧 272100)
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中,糖尿病發(fā)病率逐年提高,一般認為與人們的生活、飲食和運動習慣相關[1]。糖尿病足是該疾病的常見并發(fā)癥之一,臨床表現(xiàn)為足部潰瘍、感染等,嚴重時可致截肢,因此經(jīng)常會是患者出現(xiàn)緊張、焦慮等情緒,不利于其疾病的治療[2]。對于糖尿病足患者,采取及時有效的護理措施很有必要,其不僅有助于緩解患者消極情緒,同時也能為疾病治療提供便利,該文主要對健康干預對糖尿病足患者的臨床實踐效果進行了研究糖尿病足患者[3]。以2017年1月—2018年1月為研究段,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該院所收治的糖尿病足患者共計80例,按照患者入院治療的先后順序,將其隨機劃分為兩組,即對照組和研究組患者各40例。研究組中,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18例,年齡25~65歲;對照組中,男性患者34例,女性患者16例,年齡24`64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患者主要采取傳統(tǒng)化護理模式,研究組患者在此基礎上實施健康干預,具體內(nèi)容闡述如下。
1.2.1 飲食干預 糖尿病足患者一定學會控制飲食,這是疾病治療的關鍵和基礎,否則即便是服用降糖藥物,也無法達到理想效果。在飲食護理工作中,護理人員可結合患者的年齡、體重、活動量等,為其制訂出針對性的飲食計劃,以確保其能量攝入平衡。與此同時,還要對患者家屬進行健康宣教,使其認識到飲食與患者血糖的關系,從而能夠積極配合醫(yī)生對患者飲食進行控制。
1.2.2 局部皮膚護理 患者在出現(xiàn)糖尿病后,會引發(fā)皮膚微循環(huán)障礙,降低患者的皮膚屏障防御功能,在無形中增加感染概率,因此,護理人員每日都要對患者足部進行檢查,并留意是否出現(xiàn)紅腫、水泡、擦傷等問題,同時也包括足背動脈的彈性和搏動,若患者皮膚顏色發(fā)生改變,如向紫黑色發(fā)展,應警惕為局部缺血或缺氧,在此情況下,很容易出現(xiàn)壞疽,對于足部的護理,一把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第一,每日用溫水泡腳,避免使用刺激性肥皂,保持趾間皮膚清潔、干燥,之后用干毛巾擦干。第二,定期進行足部按摩,每次約10 min。第三,避免長時間站立,否則很容易出現(xiàn)足部微循環(huán)障礙。第四,勤剪指甲,如出現(xiàn)雞眼,禁止自行處理,而是要到正規(guī)醫(yī)院接受治療,密切觀察足底皮膚狀況,如出現(xiàn)局部紅腫、脹痛,應做及時處理。第五,鞋襪不宜過松和過緊,盡量少穿高跟鞋,同時鞋子中的異物進行檢查。第六,避免割傷、凍傷和燙傷,天涼時注意足部保暖,禁止使用熱水袋取暖,以免對皮膚造成燙傷。第七,適度運動,加快足部血液循環(huán),患者每日運動時間可保持在30~60 min,具體如下蹲運動、腳尖運動、甩腿運動等。第八,對皮膚水泡進行正確處理,對于糖尿病患者而言,水泡是誘發(fā)足部壞疽的主要因素,一般呈橢圓形或圓形,若處理不當,很容易發(fā)生感染。
1.2.3 心理干預 糖尿病足患者由于足部感染、潰瘍等,經(jīng)常會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產(chǎn)生影響,尤其還要面對截肢的危險,因此經(jīng)常會是患者出現(xiàn)悲觀、恐懼心理,從而也會對患者睡眠和血糖波動產(chǎn)生影響。在糖尿病足的心理干預中,護理人員要及時地向患者介紹疾病的相關知識,包括基本的護理方法、病因、治療方案等,使患者能夠對糖尿病足有更加深入的認識和了解,從而能夠積極配合治療。在糖尿病足患者的心理干預工作中,一般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第一,對患者進行針對性的心理疏導,幫助其克服心理上的消極情緒,真正的體貼、關心患者,強化與患者的溝通和交流,使患者能夠正確看待疾病,保持樂觀心態(tài)。
第二,強化與患者家屬的溝通,使其能夠盡量多的陪伴患者,給予其支持和理解,以增強患者的自信心。
第三,告知患者血糖波動和精神因素之間的關聯(lián),從而使患者能夠真正意識到樂觀心態(tài)的重要性。護理人員在與患者進行交流時,一定要你注意自己的態(tài)度、語言和行為,給予其更多的安慰和鼓勵。
第四,對患者心理動態(tài)進行密切觀察,防患于未然,一旦患者出現(xiàn)行為上的異常,需立即引起重視,并采取相應措施,尤其是在夜間,更要注意巡視和觀察。1.2.4康復訓練 結合患者病情特點,對患者進行床邊以及床上患肢運動,以促進患者早日康復,隨著患者分泌物的逐漸減少,可進行紅外線照射。將燈頭對準面部潰瘍,距離約30~50 cm,1~2次/d,每次約30 min。運動前,要對患者病情進行全面了解,為其制定出針對性個性方案。
第一,對兩組患者的疾病知識知曉率、空腹血糖以及糖化血紅蛋白進行對比。
第二,采用生活質量特異性量表,對兩組患者生活質量進行對比,具體指標包括心理和精神、社會關系、生理功能等。
該次研究應用SPSS 21.0統(tǒng)計學軟件對相關參數(shù)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s)表示,計數(shù)資料用[n(%)]表示,并采取“t”檢驗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護理后,研究組患者疾病知識知曉率為(88.54±2.75)%,顯著高于對照組的(62.6±5.45)%,且研究組患者的空腹血糖以及糖化血紅蛋白指數(shù)也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體如表1所示。
表1 兩組患者疾病知識知曉率、空腹血糖以及糖化血紅蛋白對比(±s)
表1 兩組患者疾病知識知曉率、空腹血糖以及糖化血紅蛋白對比(±s)
組別疾病知識知曉率(%)空腹血糖(mmol/L)糖化血紅蛋白(%)研究組(n=40)對照組(n=40)t值P值88.54±2.75 62.6±5.45 26.875 0 0.000 0 6.2±1.44 11.6±2.42 12.127 9 0.000 0 6.3±1.33 11.25±2.40 11.409 5 0.000 0
研究組患者在經(jīng)過健康干預后,其生活質量特異性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體如表2所示。
表1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特異性對比[(±s),分]
表1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特異性對比[(±s),分]
組別心理和精神社會關系 生理功能研究組(n=40)對照組(n=40)t值P值12.45±3.76 15.65±3.53 0.000 2 3.924 2 12.55±2.88 14.45±3.86 0.014 7 2.495 1 19.86±4.02 24.32±6.24 0.000 3 3.800 1
癌癥、心血管疾病以及糖尿病并稱為人類健康的三大殺手,近年來,我國糖尿病發(fā)病率逐漸提高,而糖尿病足是糖尿病的常見并發(fā)癥之一,嚴重威脅著患者身體健康,使其無法正常的工作、學習和生活[4]。在發(fā)生糖尿病足后,憂郁患者缺少對疾病知識的認識和了解,因此,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緊張、焦慮、恐懼等消極情緒,這對于患者病情的好轉尤為不利,同時也會對血管、心腦和神經(jīng)等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傷,此外,糖尿病足不僅會誘發(fā)足部損傷,同時也會引發(fā)不良性關節(jié)炎,對患者骨質產(chǎn)生破壞[5]。
健康干預是一種現(xiàn)代化先進的護理輔助模式,主要內(nèi)容包括飲食干預、皮膚護理、心理干預等,將其應用于糖尿病足患者的護理工作中意義重大,它能夠針對患者心理和生理情況進行對癥治療,及時排解患者的消極情緒,最大限度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相比于傳統(tǒng)護理模式優(yōu)勢顯著[6]。
在該次研究中,主要對研究組患者實施健康干預,對照組患者實施傳統(tǒng)化護理,結果表明:研究組患者疾病知識知曉率顯著高于對照組,空腹血糖以及糖化血紅蛋白指數(shù)顯著低于對照組,且兩組患者在生活質量特異性評分方面的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7]。
綜上所述,對于糖尿病足患者是健康干預,相比于常規(guī)化護理干預模式,更加有助于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同時也能提升其對疾病知識的掌握程度,改善患者的空腹血糖以及糖化血紅蛋白水平,及時消除患者的緊張、焦慮情緒,使其能夠積極主動的配合醫(yī)生進行治療,臨床推廣價值較高[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