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銳
(湖北美術學院,武漢 430205)
在追求個性化風格的今天,形象作為個人內涵的外在表現(xiàn)特征,每時每刻都在向外展示著個人的品位修養(yǎng),傳達著個人的綜合信息。因此作為第一印象的重要組成部分,個人的外在形象設計已經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而體現(xiàn)出用戶專屬個性化的配飾,因其具有的獨特性、指代性的特征,更能體現(xiàn)出佩戴者的個人特質和風格趣味。這些配飾的特征都是能夠凸顯個人的特質,使人充滿自信和魅力,并且藉由外在表現(xiàn)充分展示內在修養(yǎng),啟發(fā)生命活力。
個性化,是一類文學藝術作品中創(chuàng)作具體生動的人物性格的手法,也是典型化的重要方面。和大眾化相對,常用來指具有個體特性的需求和服務。在大眾化的基礎上增加獨特、另類、擁有自己特質的需要,獨具一格,別開生面的一種說法。
配飾的源起一向被認為是人類有意識裝飾自我身體的產物,當人類把一根鳥的彩色羽毛插在頭上抑或是把一顆獸牙配戴在身上時,配飾最初的原型由此便被定義。世界各地考古發(fā)掘工作的開展,使得曾經的人類活動軌跡得以重現(xiàn)于世,這些印記有力地佐證了配飾的發(fā)展過程。作為身體的外在裝飾,配飾的產生、發(fā)展,因其功能性的演變而存在階段性的差異,根據這些區(qū)別可以歸納整理出四個較為明顯的階段特征。
勞動創(chuàng)造了人本身,而人類為了種族的繁衍發(fā)展,就必須在與外界相處的過程中為自我贏得生存優(yōu)勢。早期的人類一般只是以天然的石塊、樹枝等作為人體功能延伸的拓展,在之后的演化過程中開始了有目的性地對材料和形狀進行挑選,從此以打制石器為代表的舊石器時代和以磨制石器為代表的新石器時代拉開序幕,也標志著以采集為主的生存方式新增加了狩獵的手段。獲取大型獵物后所帶來的肉類蛋白有助于部落人口的發(fā)展繁盛,而猛獸的捕殺則彰顯了群體的強大,是生存能力的表現(xiàn)。
其一,以不同顏色的小礫石或動物骨骼組成的串鏈,或許具備計數(shù)與記事的功能,與結繩記事有相似性。其二,因狩獵需要,為了隱蔽和迷惑獵物,人們常將獸皮和犄角等披戴在身上慢慢接近獵物,而這些獸角和獸骨本身亦可作為武器進行攻擊和防身。其三,將漂亮的鳥羽和獸毛佩戴,模仿自然界生物的動作進行舞蹈,取悅異性。
原始社會的生存環(huán)境極為嚴酷,但人類作為一個進化著的高級智能物種,克服了各種各樣的自然災害,頑強地生存了下來,并不斷推演著人類文明的進步。當作為生物體的基本需求得到滿足后,其他新的需求則會不斷涌現(xiàn)。此外,原有的需求也會以一種比先前的方式更先進的形式來得到滿足。配飾的象征性并不是飾品作為物質本身所具備的自然屬性,而是符合所處時代社會法則的儀式性載體和意識表征,其呈現(xiàn)形式中沉淀著被認可的價值和意義。
1.原始崇拜與宗教。早在原始時期,人類開始初探世界時,對外在的自然界充滿著恐懼與疑惑,當無法用現(xiàn)有知識來解釋這個世界時,“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就作為重要元素之一,成為了早期人類理解客觀世界的認知模型中的一部分。那時的人們相信萬物有靈,認為動物、植物或非生物的自然現(xiàn)象具有某種無法言喻的超自然力量,他們對這種力量充滿敬畏而又希望獲得,由此,具有強大能指功能的圖騰應運而生。雖然,與之相對應的巫術禮儀和圖騰活動早已沉沒于不可再現(xiàn)的歷史長河之中,但那些出土的原始飾品、彩陶、玉器、石器等印證著原始先民對生存繁衍的渴求和凝結在圖騰之上的強大精神寄托。宗教可以被理解為是一種一定范圍內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呈現(xiàn),與原始圖騰一樣,其宗教符號本身的象征意義早已超出了圖形的外在形式,而是作為一種內化的固定存在受制于社會意識和宗教規(guī)則。正如信徒們佩戴的宗教符號,如基督教的“十字架”、猶太教的“六芒星”、伊斯蘭教的“星月”、道教的“太極八卦”等,就反映出信眾們已將內心對宗教的虔誠信仰凝聚到了一件符號化的物件上。
2.階層分化。在以圖騰為代表的原始崇拜之后,以人為主體的英雄崇拜、祖先崇拜開始產生。人類因個體或群體在生存能力上的差異,造成了生存物資分配不均的情況,這種爭奪往往伴隨著激烈的沖突,而暴力的炫耀也曾經是氏族、部落大合并歷史時期的光輝和驕傲,原始的全民性巫術禮儀變?yōu)椴糠纸y(tǒng)治者所壟斷的社會統(tǒng)治的等級規(guī)則。正是這種規(guī)則的產生折射出了階層的出現(xiàn),而階層又代表著權力,世界各地都存在的氏族符號或階層徽記都有力地證明了這一點。
因物質、財富、信仰、權力等所形成的階層之間的差異化,在整個社會體系的運轉中散發(fā)著強大的影響力。也正是這種模仿優(yōu)勢方的“向好”生物體本能呈現(xiàn)出了上行下效的特征。
馬里內蒂曾經在一次抨擊“裸體藝術”的講演中講述了未來主義服飾的觀念基礎。他認為服飾不僅是一種藝術創(chuàng)造或文化產品,也不是個人品位和態(tài)度的表達,它對應的是一種社會階層和制度。而配飾的實用性雖次一級于衣物,卻比衣物具有更純粹的符號性與社會性,它可以是社會階級、個人狀況、宗教信仰等的標志。美國社會學家布魯默曾就“時尚”做過論述,提出了時尚機制的“集體選擇論”。他認為“時尚”不完全是所謂階層之間的符號區(qū)分與反區(qū)分,或行為的模仿與反模仿的結果,更是一種教育集體品位而做出的集體選擇的產物。除了這種集體審美趣味的趨同和聚合之外,更深層的意義指向是,通過趨同來達到一種對自我的隱匿和保護,以避免受到不友好的對待。
當社會的物質財富積累和精神文明發(fā)展到一定的階段時,自由、民主、平等的思想開始出現(xiàn),以富有和權貴階層為效仿對象的現(xiàn)象逐漸淡化,人們開始有意識的要展現(xiàn)自我的特點和差異性,以彰顯作為個體的存在感。曾經具有強大符號化特征的配飾,在現(xiàn)今開放社會的語境下,已經轉變成了個人表達自我內在的外化表征延展。
個性化配飾的出現(xiàn),是長時間人類文明發(fā)展演變的結果。在今天琳瑯滿目的各類飾品中,每一位用戶都能挑選到自己心儀的配飾,這些配飾雖然樣式萬千,但通過比對分析、認真研判,仍能從中梳理出個性化所具備的幾點要素。
配飾作為一種在滿足了基本生活保障之后的審美延展需求,其所產生和存在的地域特征可以從中直觀地反映出來。如:山區(qū)和平原、熱帶和寒帶、內陸和沿海,不同的區(qū)域有著不同的氣候、不同的物產、不同的外客觀條件,從而造就了各自不同的生活方式,正是這種不同才使得配飾具有明顯的地域化特征。以農業(yè)耕種為主的平原地區(qū),其服裝及配飾往往以棉麻等植物材質為主,飾品多是貴金屬和寶石,紋樣多以植物花卉、小動物、昆蟲等為主;以遷徙游牧為主的草原地區(qū),其服裝及配飾就以牲畜毛皮等材質為主,飾品也多是貴金屬和寶石,紋樣多以幾何紋樣、宗教圖案等為主;而以狩獵為主的叢林地區(qū),其服裝配飾則大量采用獸皮獸骨和原生植物材質,紋樣則受動物身體圖案的影響。如位于南太平洋的巴布亞新幾內亞的查伯利部落,他們在為男孩們舉行成人禮時甚至要多次將皮膚割破,讓其恢復后的傷疤形成類似鱷魚的鱗甲。
不同的地域特征發(fā)展形成了不同的文化,隨著時間的推演,文化的要素也沉淀在配飾中,并且隨著不同文化的交流而越發(fā)明顯。如東方文化的內斂含蓄,其宏大的宇宙觀、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使得玉器成為最具典型特征的配飾代表,玉在中國文化中有著多維度的文化解讀,在某種認知層面甚至可以用來比喻人的品格;而在以現(xiàn)代科學為主導的西方文化中,黃金、鉆石等這類可量化價值的貴金屬和寶石就順理成章地成為了飾品的不二選擇。表面上看這是對物的選擇,深層次折射出的其實是不同的文化價值認同標準。在對文化要素的分析上,從物質層面的剖析可以用來解讀人們在精神層面的認知。
性格是指表現(xiàn)在人對現(xiàn)實的態(tài)度和相應的行為方式中的比較穩(wěn)定的、具有核心意義的個性心理特征,最能表現(xiàn)個別差異。在對個性化配飾的要素分析和設計思考中,這是一個多維度且最為關鍵的切入點。性格的要素包括了社會性格、文化性格以及個體的心理特征等。它可以界定為個體的思想、情緒、價值觀、信念、感知、行為與態(tài)度之總稱,它確定了我們如何審視自己以及周圍的環(huán)境,以及在選擇上的傾向性。如個性喜好、審美品位、個人修養(yǎng)、價值認同等,都是配飾設計是否具有個性化特征的重要評價依據。此處的性格要素既包括使用者的性格也涵蓋設計制作者的性格。
在針對用戶的個體特征進行個性化配飾設計時,需要從用戶的客觀因素與主觀因素這兩個大的方面來進行分析思考。客觀因素是指用戶個體的膚色、身形、五官外貌等與生俱來的生理特征;主觀因素是指用戶個體的品位、修養(yǎng)、文化內涵等精神層面的心理特征。
個性化配飾設計的主要標準是能夠匹配用戶外在的生理特征,通過設計能夠使配飾呼應、凸顯、強調用戶的外在優(yōu)勢表征,也能夠協(xié)調、平衡、隱匿用戶的某些弱勢短板。
以身形特征為例,與自然界的其他生物體一樣,人類的面部和身體因自然的進化而具備某些被廣泛認同的數(shù)學比例關系。古希臘學者及建筑家馬庫斯·維特魯威·波利奧(Marcus Vitruvius Pollio)、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傳奇列奧納多·迪·皮耶羅·達·芬奇(Leonardo di ser Piero da Vinci))以及同時期的德國藝術家阿爾布雷特·丟勒(Albrecht Dürer)都對此進行過深入的研究,從他們的觀點中我們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具備完美比例的人體,其身高與伸展開兩只手臂加肩寬的長度是一致的。人體的高度與伸展開雙臂的長度正好形成一個正方形將人體圍住,而手和腳正好落在以肚臍為圓心的圓周上。在這個比例關系中,人體在腹股溝處被等分為兩個部分,肚臍則正好處在整個人體高度的黃金分割點上。這種完美的比例關系被藝術家在各類藝術表現(xiàn)中加以運用,才有了讓我們?yōu)橹鄯乃囆g作品。而人和其它生物體一樣,很難達到完美的具有黃金分割的比例。正如鸚鵡螺的螺旋線,在其生長過程的趨勢中,只是在不斷地接近黃金分割的螺旋線,但并沒有達到黃金螺旋線的各個比例。正是這樣一種對完美比例的追求,所以在配飾的設計上就需要根據用戶本人的真實尺度來進行針對性的設計,使之外表和呈現(xiàn)出的狀態(tài)能盡量接近這種協(xié)調的比例關系。
根據體質上可遺傳的性狀,如膚色和相貌特征來劃分人群,可分為四大人種:亞洲人種(黃種人)、高加索人種(白種人)、非洲人種(黑種人)、大洋洲人種(棕種人),每個人種都有著各自顯著的特征,且在人類文明發(fā)展的不同階段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審美標準。即便是相同的人種,也存在著個體上的差異性。而有針對性的配飾設計就需要考慮到這些差異,在符合其審美標準的前提下強化其優(yōu)勢特征、掩映其不足。如眼睛較大的人適合選擇無框架眼鏡,因為無框架眼鏡沒有邊框的影響,更能凸顯眼睛的大和面部棱角的分明;反之,有框架的眼鏡在佩戴后會在外觀上與佩戴者的上下眼瞼形成一個內外雙框視覺效果,多了一個層次,讓眼睛顯得大,還會增強面部的立體感。
個性化配飾設計的重要特征是能夠在匹配用戶外在生理特征的基礎上,烘托出佩戴者的某些內在特點,如性格特征、氣質修養(yǎng),文化內涵等。在這個層面上來講配飾不僅僅只是一個單純的外在附屬品,而是佩戴者個性的外顯物,是主觀特征的延伸,更是被賦予了精神情感的寄托。如性格的張揚或內斂、氣質上的陽剛或陰柔、審美品位的差異、文化趣味的不同,這些都能通過個性化配飾設計將內化的情感與蘊含的信息在有限的體積范圍內擴展成無限的心理空間,所以使得個性的訴求轉變成了對配飾的情感訴求。
個性作為一種不同于生理表征的隱性特征,不容易直觀地進行量化。因此,在對個性化元素的分析和提取時需要通過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文化學、符號學、認知學等其他學科領域的知識來進行綜合分析和考量,并以研究和歸納得出的結論來將具體對象的個性特征物化為可見的配飾,只有準確地把握了用戶對象的特征和表現(xiàn)元素的共同視覺信息,進行了深入細致的情感交流,才能體現(xiàn)出個體的實現(xiàn),也才能讓設計更好地圍繞為人服務這個主題開展。
安定、富庶、便捷的現(xiàn)代化生活,早已使人們對生活的基本需求從過去對物質層面的滿足轉為對自我個性化的追求,而配飾作為人們滿足了衣著功能性需求后的拓展性需求,在當下的社會時代背景下,無疑已經被上升到了更高的層面。從藝術角度出發(fā),以服務于人為目標,以配飾設計為載體,以個性化為導向,立足當代的科學技術,將是配飾設計研究領域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