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學課文里,有非常豐富的作文素材。如果細細挖掘課文素材所蘊含的內(nèi)容與形式上的“富礦”,將為寫出精妙絕倫的好作文添磚加瓦。因此要正視平時的學習,把課文學習與習作結(jié)合起來。本文例舉了考場作文成功的范例,闡述如何利用和挖掘課文中的素材,以期待對于今后的習作和考場作文有所借鑒。
關(guān)鍵詞:考場作文;課文素材;挖掘;模仿;巧用
學生進入高中尤其是高三后學習壓力加重,繁雜的練習與測試嚴重擠占了閱讀時間。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寫作必須要有閱讀作強有力的支撐。沒有閱讀依托的寫作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語文課文本身就是很好的閱讀材料,如果我們細讀文本,善于提煉,就能發(fā)現(xiàn)別人不曾留意的細節(jié),從而遷移轉(zhuǎn)化到寫作上??蛇z憾的是,在現(xiàn)實的寫作教學過程中,常??吹浇處煉侀_教材,到處收集寫作資料,學生抱著“作文大全”之類的書苦心尋找寫作捷徑,結(jié)果效果不甚理想,學生一上考場,要么使用別人反復(fù)使用過的材料,毫無新意,要么材料單薄、胡編亂造、生拉硬扯。高中語文教材中有一百多篇課文,或文辭,或情感,或哲理……它是一個巨大的“材料庫”。課本中所選課文,絕大多數(shù)是文質(zhì)兼美,具有典范性的名篇。無論從“閱讀鑒賞”板塊中的單元導讀、時代背景、作者介紹、課文內(nèi)容、課后注釋,還是“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名著導讀”板塊等,都蘊藏著可供無限挖掘的素材“富礦”。
我們看一個片段:
我知道好成績的意義,它會讓我更受寵愛和欣賞,它會讓你更有成就和尊嚴,它會改寫我們家的處境和命運,它會讓我更便捷地獲得人世間物質(zhì)和精神的享受……諸如此類??墒情L大后目睹你因此而生的悲喜,我常常覺得是那么遙遠。你呢?你有沒有發(fā)現(xiàn)我越來越長的睫毛下,有更多的委屈?有沒有發(fā)現(xiàn)我越走越快的腳步里,有更多的趔趄?你可知道,我會夜半無言獨上西樓,看月色如鉤?你可知道,我會斷鴻聲里,欄桿拍遍,嘆“無人會,登臨意”?有時候竟至怒發(fā)沖冠,仰天長嘯?甚或“長太息兮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2016年高考全國卷I優(yōu)秀作文《寫給媽媽的一封信》的片段。作者巧妙提取李煜《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辛棄疾《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和岳飛《滿江紅·寫懷》、屈原《離騷》等課文素材,有代表性地選擇了楚辭、詞等不同文體,或剛或柔的詞章。因為這一年為漫畫作文材料,意旨相對簡單,指向性較明確——不要以分數(shù)高低論輸贏。所以在意旨上要另辟蹊徑,要出彩相對較難,因此巧借課文素材金句,縱情揮灑,嫁接感悟,提亮文筆,亦是不錯的選擇。
能選入教材的都是歷經(jīng)時間長河洗禮的經(jīng)典佳作,它們穿越時空煥發(fā)出璀璨的光芒。如果放棄了這些我們最熟悉、最容易把握的材料,“不辭辛苦”另外搜尋材料,那就舍近求遠了。所以我們理應(yīng)用好它,挖掘它蘊藏的意義。
一、 內(nèi)容的“挖掘”
(一) 引用
1. 直接用課文標題
如甘肅高考滿分作文《吊屈原賦》,直接沿用西漢賈誼的《吊屈原賦》。
2. 引用課文中的名句、典故
搜尋課文中相關(guān)名句、典故作為引子來“起興”,以引出要討論的話題或引證的觀點。
中華有詩云:“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备╊袊l(xiāng)村的上空,田間依舊的蛙鳴見證了美麗鄉(xiāng)村的嬗變。
魯迅曾說:“無窮的遠方,無盡的人們,都與我有關(guān)。”正是懷著對鄉(xiāng)村大地最深沉的眷戀和責任,無數(shù)人與曾經(jīng)的這方土地有了再難分割的羈絆。
(2017全國卷Ⅰ高考作文《蛙鳴伴駝鈴》片段)
此片段直接從辛棄疾的《西江月·夜行》,魯迅的《且介亭雜文末集·這也是生活》中引詞摘句,邊引用邊分析,相得益彰,使自己的作文靈韻飛動。
(二) 化用
1. 化用課文標題
如由《諫太宗十思疏》,有學生擬出《諫老師十思疏》,給老師十條建議,文章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再如《夢訪伯樂吟留別》,學生化用李白名篇標題,以“夢”入題,以伯樂語闡發(fā)如何惜才、識才、用才的道理,頗為新穎。
2. 化用課文語句
語文是那巍巍昆侖,是那陜北漢子擂響的安塞腰鼓,是那沉舟側(cè)畔的萬點白帆,是那山重水復(fù)后的柳暗花明,語文是那無聲的冷月,是那漆黑江面上的獨明的船燈,是滴落在杜甫衣衫上的聞喜之淚……
作者大手筆地集合了劉禹錫的《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陸游的《游山西村》、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春夜喜雨》、姜夔的《揚州慢·淮左名都》以及毛澤東的詩詞、劉成章的《安塞腰鼓》等課文中的人、事、景,古今中外,視野開闊,大開大合,以排比句式串成,增添語流的氣勢美。聰明的作者并不是直接地“明用”,而是采用“暗入”手法,將原文或原詩精簡濃縮成一個詞語或短語,使文章盡顯典雅書卷氣,雅致大度。
二、 形式的“模仿”
(一) 仿句式
詩人海子在《面朝大海 春暖花開》中說: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喂馬,劈柴,周游世界。從明天起,關(guān)心糧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而面對責任,我想說:從今天起,做一個有責任心的人,恪盡職守,堅守崗位;從今天起,關(guān)心環(huán)境與他人,我有一顆真誠的心,面對責任,四季如春。
(高考作文《責任》片段)
因為借鑒了海子詩作句式,形式相仿,語意連貫,格調(diào)高雅,使得《責任》這樣中規(guī)中矩的話題內(nèi)容立顯靈動飛揚。
(二) 仿結(jié)構(gòu)
清軍潰敗,非力不足,勢不眾,弊在技窮。技窮而力虧,潰敗之道也。或曰:“清室茍和,怨技窮耶?”曰:“茍和者源技窮也。蓋屢戰(zhàn)敗,不能僥存。故曰弊在技窮也?!保ā哆^清論》)
標題《過清論》來源于《過秦論》。這段文字高仿《六國論》開頭一段:“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蛟唬毫鶉剩寿T秦也?曰: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曰弊在賂秦也?!边@段文字的形式與精神內(nèi)涵取法《過秦論》,取其形,仿其意,仿出神韻,寫出了風采。
三、 素材的“巧用”
(一) 比較運用素材
寫作選材時如果孤立地寫某一人某一事,就會顯得單薄,缺乏廣度與深度。如果和與之關(guān)聯(lián)的他人他事“組合出拳”比較著來寫,將能相互印證,盡顯素材張力,寫作效果可能就會有天壤之別。
1. 從對某人某事與另一某人某事的相似而非的角度切入
桃花潭水深千尺。雖然四邊是如煙的堤岸,雖然不能恣意流淌,但生命的潭水,卻不斷向下開拓。這潭水婉若“心比比干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的林黛玉。她純凈似水,卻被封建制度的堤岸所困。在那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年代,她硬是恥笑那些繁文縟節(jié),吟嘆出“花謝花開飛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今日葬花人笑癡,他日葬儂知是誰”的哀婉纏綿的句子。雖然她活在封建的岸中,思想?yún)s似那桃花潭水,有千尺之深。
黃河之水天上來。黃河之水的大氣磅礴又豈是那兩邊的堤岸所能左右。正如在政壇上叱咤風云的武則天又豈是那些自稱“大丈夫”的人所約束得了的。在那個男子當權(quán)的年代,她的氣勢如磅礴的黃河,一掃朝堂上的陰霾,為開元盛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chǔ)。她的功過豈是人們?nèi)詢烧Z所能論斷的,她的內(nèi)心世界又是何人能揣摩到的,也許她就像自己所立的無字碑,任憑后人去想象、贊美或批評。
(2014年廈門市中考優(yōu)秀作文《水與岸》
文章從曹雪芹說的“女人是水做的”引入,闡釋水與岸的結(jié)合,成就不相同的傳奇人生。一個哀婉纏綿,一個叱咤風云。這不在于“是與非”“優(yōu)與劣”的判斷,不同的生活遭遇,不同的性格使然,不同的岸烘托各自的魅力,演繹如詩的人生。
2. 從對某人某事與另一某人某事的相反相成的角度切入
貶謫是一扇窗,窗就是一個畫框。同臨此窗,韓愈忘記將心上的霧氣洗去,自是悲不勝悲,怎能待到一朝瘴煙風卷盡,明月重回浪西頭?而蘇軾把心如花一般凜然綻放,自是清風徐來,雖無意氣風發(fā),也有一世風流?。?014年山東省高考優(yōu)秀作文《窗子·畫框·心景》片段)
此文把韓愈和蘇軾二人的“貶謫”進行了對比,一個悲痛凄楚;一個清風徐來。一個難解哀憤牢騷,自是難忘心頭霧氣;一個坦然釋懷超脫,必是隨緣自適,頓悟人生。通過兩個事例的比較,在求同存異時深刻地論述了“景由心生”之道理。文思飄逸,才情飛揚。
(二) 排比地運用素材
三個或三個以上的素材連用,追求句式的基本相似,保持字數(shù)基本一致,構(gòu)成形式上的整齊美,增強了語勢節(jié)奏。這樣的整合,不僅素材得以拓展,語言能被點亮,內(nèi)涵彰顯厚重。
生活在繁華盛世,又渴盼著平靜淡泊、悠閑自在,于是就有了回歸田園的陶淵明于南山之下悠然賞菊,于是就有了獨居湖畔的梭羅于瓦爾登湖的感世之作,于是就有了久居鄉(xiāng)村的門羅于日常生活中收獲的諾獎作品。人,就是這樣矛盾地生活著,一如那位對現(xiàn)代生活“頷首而又沉思搖頭”的長者。
(2014年遼寧高考作文《此處雖繁華 悠閑不是夢》)
此文所用素材有陶淵明的《歸園田居》、梭羅的《瓦爾登湖》、艾麗絲·門羅的《逃離》,選取古今中外代表性作家作品,體現(xiàn)現(xiàn)代繁華與自然悠閑的辯證關(guān)系。排比句式,氣勢連貫,增強表達力度。
(三) 作抒情性文章的構(gòu)思
漢有昭君,不賂畫工,寂寂深宮她沉婉如水。修心如蓮,終得一日,天理昭昭。她的傾城姿容醉了天子,醉了使臣,以公主之位和親匈奴。識大體的智慧,濟蒼生的胸懷,沉著大氣的風范,令她成為一首絕唱。直至百千年后,人們?nèi)钥蓮亩鸥Φ囊髡b中瞥見那一抹驚鴻的倩影,驚艷了歲月。
(2015年湖南高考作文《修心如蓮》,所用素材杜甫《詠懷古跡》)
當西去的輦車隨著塞北的風,在夕陽下漸行漸遠,漢宮的青瓦粉墻終于消失在了地平線,再也看不見……塞北的風雪,一年又一年,輦車再也沒有回來過,只留下了那一片青冢,化作永恒。
(高考作文《遙望那一片青冢》,所用素材杜甫《詠懷古跡》)
昭君身上所承載的民族和平的重擔,其所承受的無奈孤苦,成為文人經(jīng)典題材,也被當今不同的作者以不同的角度切入化用。
(四) 作議論性文章的論據(jù)
生命的意義從來不拘形式,人生的精彩始終來自堅持。
“人貴有恒”,古往今來,有多少通過自身不懈努力“到達光輝頂點”的故事:蘇武持節(jié),牧羊北海19年歸漢而不辱使命;甘地投身民族解放運動,終其一生無怨無悔;陳景潤鉆研數(shù)學,嘔心瀝血破解哥德巴赫猜想。當然,對于我們生活在大千世界的普通人而言,也許注定要度過平凡的一生,但是,只要保持熱情與專注,我們同樣可以讓平凡的生命顯現(xiàn)光彩。
(2015年云南高考優(yōu)秀作文《各領(lǐng)風騷 人生精彩》,所用素材《蘇武牧羊》《甘地被刺》等)
(五) 素材一例多用
在學習《智取生辰綱》一課時,師生圍繞著“楊智為什么丟生辰綱”,經(jīng)過激烈的討論,總結(jié)了諸多見解:方法粗暴說、溝通不暢說、部下無能說、權(quán)利錯位說、對手強大說、天意弄人說、內(nèi)部矛盾說、自掘墳?zāi)拐f、社會決定說等。這些見解可以用來引證分析生活現(xiàn)狀、剖析事件原因的議論文。
要做到“一材多用”是有訣竅的,面對同一則材料,要善于將“單個”立意裂變?yōu)椤岸鄠€”立意,通過發(fā)散思維對素材進行不同視角的聯(lián)想,“橫看成嶺側(cè)成峰”,尋找挖掘素材與作文題目之間的契合點,或轉(zhuǎn)移,或整合,或化用,“移植嫁接”盡量做到了無痕跡。
語文課程標準鼓勵我們要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要善于將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結(jié)合起來。因此教師要活用課文素材加強寫作指導。這也是實現(xiàn)從“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轉(zhuǎn)型。
素材的積累在平時,我們要善于透過課文的表層現(xiàn)象,諸如句式特點、表達方式、修辭運用、語句的連貫、語境的協(xié)調(diào)等,挖掘深層蘊含的哲理,此外,作者的經(jīng)歷、特定的歷史、政治、文化背景等等都是值得我們挖掘的“富礦”,這是既方便又實惠的積累素材的途徑,但考量的是我們?nèi)绾伪孀R、提煉、活用,以實現(xiàn)由“仿”到“創(chuàng)”,實現(xiàn)作文升格??梢哉f,巧用課文素材,作文別有洞天。
作者簡介:
王少瑩,福建省福州市,福建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