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 莉
批判性學習方法是用批判性思維和邏輯思維進行學習的方法。
批判性思維由以下技能組成:判斷是否在推理上有含糊之處;判斷某些陳述是否與其他陳述矛盾;判斷結(jié)論是否從前提必然得來;判斷一個陳述是否詳細和精確;判斷一個觀察陳述是否可靠;判斷一個歸納結(jié)論是否有正當理由;判斷專家所做出的陳述是否可以接受。
批判是創(chuàng)新的前提,創(chuàng)新是建立在對舊有思想或事物批判的基礎之上的。在創(chuàng)新的過程中,批判性思維可起到導航和護航的作用,它可疏通思維的渠道,拓展思維的空間,提供思維的方法,提高學習的效率。
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掌握了批判性的學習方法,擁有對原有理論的勇敢質(zhì)疑和強烈的問題意識,可以不斷完善原有的學習。
批判性思維總是以一定的思想觀點為參考框架的,而這些觀點又是以基礎知識為基礎的。一個法律領域的專家不可能對醫(yī)學領域的某個問題有著批判性的見解,同樣,學生如果不對基礎知識有著深入的掌握,也難以提出某種批判性的見解,只有積累基本知識,才有批判的基礎和依據(jù)。
就語文學科而言,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質(zhì)疑:
(1)從課文與常規(guī)說法不同的地方質(zhì)疑,有些課文的用詞、用句與常規(guī)說法不同,這些地方往往是作者用心良苦之所在,需要著力推敲。
(2)對課文的觀點進行質(zhì)疑,對于教材上的理論、觀點,同學們都可以換個角度想想:“教材上的觀點是不是一定正確?”“別的觀點為什么不對?”“對教材上的觀點可不可以有新的理解或解釋?”朱光潛的《咬文嚼字》這篇課文中,對于賈島的“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一詩,美學大師朱光潛指出,“推”似乎比“敲”要調(diào)和些,“推”可以無聲,“敲”就不免有聲?!巴啤斌@起了宿鳥,打破了寂靜,也似乎平添了攪擾,“推”固然顯得魯莽一點,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歸寺,門原來是他自己掩的,于是他“推”。對此,我們可以深入思考:動詞“推”與“敲”,哪一個更準確、更生動?你同意朱光潛先生的看法嗎?
(3)敢于大膽猜想,提出自己的觀點。在學習《動物游戲之謎》時,同學們在分析科學家提出了四種假說之后,可以根據(jù)自己的觀察和理解,模仿科學家的思維,大膽猜想一下動物游戲的真正原因,并提出自己的科學假說。
(4)對課文的矛盾處質(zhì)疑?!独子辍分械闹軜銏@是一個性格復雜的“圓形”人物形象,一方面他深情款款,多次同人打聽過去的戀人——侍萍的下落,一直記著侍萍的生日,保留侍萍繡了花的襯衣;另一方面,當侍萍真正出現(xiàn)在他面前,卻厲聲責問,感情軟化,金錢收買,冷酷無情。針對人物的矛盾表現(xiàn),那么同學們可以提出這樣的疑問:周樸園對魯侍萍的懷念是不是真的,他是不是真的對侍萍有感情?在這種質(zhì)疑中,同學們能更真切地領悟周樸園這一人物形象。
(5)學會懷疑。1951年考古學學家復原并制造“張衡地動儀”的模型。這個模型一直作為民族的驕傲,很多中國人相信這就是張衡的地動儀。在學習《后漢書·張衡傳》后,就有同學提出懷疑,“張衡地動儀”的模型和課文中的描述很多地方有出入。確實,這個模型作為民族的象征,拿到國外展示時,引來國內(nèi)外專家學者的諸多質(zhì)疑。奧地利學者雷利伯就在《張衡科學論》中,尖銳地提出地動儀從外部結(jié)構(gòu)到內(nèi)部原理都是不科學的。
(6)對課文的語言進行批判。我們的語文課文所選的往往是經(jīng)典之作,但經(jīng)典也會有瑕疵。在課堂上,同學們也可對名家經(jīng)典之作的語言質(zhì)疑。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直為人稱道,但文章在描繪如幻如夢的月下池塘,形容樹影“峭愣愣地如鬼一般”,同學們可以質(zhì)疑這個比喻是否恰切?
(7)對文學形象的固定說法進行批判。文學形象往往有著固定的形象特征,《紅樓夢》中王熙鳳是奸詐多變的,林黛玉是多愁善感,《史記》里信陵君是“禮賢下士,救人于危難的”,項羽是英勇蓋世的,但是從現(xiàn)代的眼光來看這些人物形象,他們還是一成不變的嗎?同學們在賞析人物形象時也可以用現(xiàn)代的眼光全方位地審視人物。
(8)對課文的主題進行批判性學習。分析一般的文章,說它“主題鮮明”也許是合適的,但是很多經(jīng)典作品也以“主題鮮明”加以贊賞就未必合適。同學們不應局限于教科書中或老師對作品主題的理解,可以根據(jù)自己的見解來理解主題?!堕L恨歌》的主旨一般認為是歌頌唐玄宗、楊貴妃的堅貞愛情,也可以是聯(lián)系社會現(xiàn)實、探討歷史教訓,譴責李、楊的荒淫導致安史之亂,甚至可以是對歷史人物的詠嘆,表示詩人自己愛情不幸的痛苦、命運無常的惆悵。
哲學的目的——由《人生的境界》想到的
《讀本4》里有許多文章涉及了哲學的話題,而其中將“哲學”這門學問的意義說得最清楚的,就是馮友蘭先生的《人生的境界》。
作為近代中國非常有名的一位哲學家,馮先生顯然是將中國的哲學思想看得很透徹,在文中他說:“按照中國哲學的傳統(tǒng),它的任務不是增加關于實際的積極的知識,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在這個觀點的基礎上,進而又提出了人生的四大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四大境界循精神高度而列,有如從凡夫到圣人的階梯,令人嘆服其歸納之完備,見解之精辟。
然而也就像馮先生說的,這種劃分畢竟依從的是“中國之傳統(tǒng)哲學”,大抵來自于孔孟之道,講出世入世,講人在社會乃至天地間的立足。固然,這些哲思在哲學中占據(jù)了尤其重要的一席,但若概以 “哲學的任務”來論之,似乎猶可商榷。
哲學研究的目的,自古以來,甚至與它研究的內(nèi)容一樣也被人爭論不休,比如物理學,如今這個與哲學界限分明的學科,從亞里士多德的時代乃至18世紀,都一直劃歸在哲學的范疇,牛頓所著 《自然哲學的數(shù)學原理》就是因此“哲學”命名的。在這些時代的歐洲,哲學家都是物理學家,而幾乎沒有單純的以物理為對象研究的學者。這恰恰表現(xiàn)了哲學研究的多樣性,而這是單一句“提升人生境界”所無法概括的。
如果將中外的哲學史翻過一遍,就會發(fā)覺一些哲學并不是以人為中心開展的。如亞里士多德對于世界規(guī)律的看法(物體人自然運動為一種“完美的力量”驅(qū)使……)、黑格爾的“命題式”唯物主義(概括地用哲學解釋了物理、數(shù)學、化學……),它們都與人自身無關,卻與世界觀聯(lián)系緊密。
與之對應的,更多哲學家卻在研究人在宇宙中處的地位,比如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貝克萊的虛幻主義,老莊的天人合一,都在探尋人與天地人關聯(lián)。
簡單地說,中國哲學多注重于人自身的作用、內(nèi)在的精神面貌或?qū)ν饨绲膮f(xié)調(diào)——即出世、入世;而西方哲學研究的是世界存在的意義,人與宇宙的聯(lián)系——即觀世、論世。馮先生僅以前者作為哲學的意義,或許稍欠全面。
事實上許多名家所癡心的哲學,其本身便超出了“人生”的范疇。很少有人知道愛因斯坦在創(chuàng)立相對論前閱讀了大量馬赫、休謨的批判哲學冊子,這對他改革經(jīng)典物理起了指導作用,也就是說,哲學思想通過物理,而達到了宇宙的高度。
還有史鐵生,我仍記得他在《我與地壇》中寫過的一句話“一個人,出生了,便是上帝交給你的一個事實。上帝交給你這個事實的同時也順便保證了它結(jié)果,所以死不是一個急于求成的事……”一個人游走于生死邊緣,有了這種震撼的思考,便知道他的思維已超脫在人生之外。
但有趣的是,無論是愛因斯坦還是史鐵生,他們超出人生的思想,卻以一種理論或一部著作的形式反饋到了人生境界之內(nèi)。與馮先生的“天地境界”相印證,留下了他們不朽的智慧,這在某種程度上,或許體現(xiàn)了兩種哲學的共通之處罷了。
總之,若是談人生境界,馮先生已講得入木三分;但若是就此作為“哲學研究的目的”,我覺得在“出世入世”后面加上“觀世論世”的部分,方能展現(xiàn)哲學的全貌。
教師點評:《人生的境界》的作者是飽經(jīng)滄桑的哲學老人馮友蘭先生。馮友蘭先生將人生的境界分為四種類型,并根據(jù)其差異解釋人生的價值。其人生價值理論以其豐厚的精神養(yǎng)料啟發(fā)、濡染、浸潤著后人。但馮先生在文章中提出的哲學的任務就是幫助人提升精神境界的觀點是否存在局限性呢?該同學運用批判性學習方法寫下了上文。
整篇文章對于馮友蘭的“境界說”的哲學觀點提出了辯證性的批判與補充,在承認課文觀點的正確性的基礎上,該同學從西方哲學的視角揭示了原有觀點的局限性,即“出世入世”之外的“觀世論世”,并從文化發(fā)展的角度究其原因,使觀點更具有獨創(chuàng)性與說服力。在文末,作者又通過愛因斯坦、史鐵生兩人的事例,將新舊觀點有機地結(jié)合,使文章的“批判性”更具有“包容并匯”的特點,令人耳目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