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國金租賃有限公司 上海200070)
單純從理論研究的角度看,研究會計對稱性原則的有關學者認為,同一經濟交易滿足會計對稱性,可以增強會計信息質量,降低財務舞弊的可能性,有利于解決宏觀經濟統計數據采集過程中的數據失真問題,也有助于提升財務審計工作的便利性及債權債務函證成功的可能性。但是,真實的環(huán)境是多變且復雜的,刻意追求會計對稱性,往往也會導致會計信息失真,所以也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在融資租賃行業(yè)所適用的租賃會計準則中,出租人的長期應收款與承租人的長期應付款還沒有做到完全對稱。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備抵類科目未實現融資收益與未確認融資費用在確認與計量時,分別從兩個角度即出租人和承租人的角度考慮如何計量租賃實際利率,這樣考慮的結果導致租賃雙方按實際利率法計算出的未確認融資收益和費用時金額不相等。這種結果并非租賃雙方有意虛增或虛減收入或費用,而是考慮了租賃雙方交易實質,存在一定的客觀原因。在會計實務工作中,融資租賃業(yè)務關系中的出租人與承租人對同一筆租賃業(yè)務,雙方所確認的債權債務往往會不相等,這給財報審計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困擾,究其原因在于租息部分的確認,雙方存在差異。從融資租賃業(yè)務的交易實質來看,出租人的收益就是承租人的費用,二者理論上應該對稱且相等?;谏鲜鲈颍疚膹臅媽ΨQ性的角度分析融資租賃業(yè)務中租賃雙方債權債務的對稱本質,從而解決因不對稱對融資租賃行業(yè)會計信息質量的影響,借此提升出租人與承租人的會計信息質量,進而防范租賃業(yè)財務風險。
在租賃開始日,承租人按照租賃準則的核算要求,首先需要確定最低租賃付款額及現值、相關租賃資產的入賬價值及相應的未確認融資費用等事宜。將確認的最低租賃付款額作為長期應付款的入賬依據,租賃資產入賬價值與長期應付款兩者的差確認為未確認融資費用。
從本質上來講,融資租賃業(yè)務中承租人在初始確認時點上取得的融資額與出租人融出的本金理論上是相等的。在租賃項目的生命周期內,承租人預計的未確認融資費用與出租人預計的未實現融資收益,在初始確認的時點,應遵從會計對稱性原則,即二者金額相等。如果不相等,即非對稱,意味著出租人或承租人有一方虛增或虛減費用,另一方虛增或虛減收益,這樣確認的結果就導致租賃雙方的會計核算信息質量的可靠性、相關性受到質疑。
以某設備直租項目為例,具體計算過程省略,主要分析租賃雙方債權債務的計算結果。承租人(A公司)與出租人(B公司)以設備為租賃物,簽訂一份直租合同,設備公允價值70萬元。合同涉及的主要條款為:起租日2016年1月。租賃期三年,于2018年年底結束,租金支付頻率為每半年的月末,每期租金本息合計15萬元。合同規(guī)定半年期利率為7%,承租人初始直接費用0.1萬元,出租人初始直接費用1萬元。租賃期滿,承租人享有優(yōu)惠購買權,合同規(guī)定留購價為100元。
在融資租賃合同項下,承租人向出租人支付的租金中,包括本金及租息。承租人每期支付租金時,每期租金總額沖減長期應付款,租息部分按實際利率法確認為當期融資費用。未確認融資費用分攤率的確定可以選擇出租人的租賃內含利率、合同規(guī)定利率、銀行同期貸款利率等。
承租人首先需計算租賃開始日最低租賃付款額及現值,來確定租賃資產入賬價值。最低租賃付款額等于每期租金合計加留購價等于90 100元;最低租賃付款額現值等于150 000×(P/A,7%,6)+100×(P/F,7%,6)=715 116.6(元),大于租賃開始日公允價值;依據孰低原則,承租人租賃資產的入賬價值為公允價值700 000元,計算可得未確認融資費用200 100元;另外1 000元作為價外費用也計入融資租入資產價值,此時,2016年1月1日長期應付款報表列示金額為=900 100-200 100=700 000(元)。
考慮到承租人以公允價值入賬,依據租賃準則規(guī)定,融資費用的分攤率需重新計算。用內插法計算后,融資費用分攤率為7.7%,承租人在租賃項目生命周期內采用上述計算所得的利率即實際利率分攤未確認的融資費用。
出租人在承接該直租業(yè)務時,首先要考慮計算這筆租賃業(yè)務的租賃內含利率,用最低租賃收款額等于各期租金的合計現值再加上留購價的現值,用內插法計算出租賃內含利率為7.24%。另出租人在租賃合同談判期間發(fā)生的初始直接費用,也計入最低租賃收款額現值,但是由于在計算租賃內含利率時已經考慮了初始直接費用,避免未實現融資收益高估,應同時調整長期應收款與未實現融資收益。依據計算出的租賃內含利率,出租人在租賃項目生命周期內將每期收到的租金,采用上述計算所得的利率即實際利率計算確認當期的租息收入。
考慮租賃雙方折現率不同,初始直接費用不同,未確認融資費用F與未實現融資收益B總額不相等。出租人在整體租賃期內每期確認的融資租賃收益最終與出租人承擔的融資費用也是不等的。備抵科目金額不同,也就直接造成長期應收(應付)款報表列示余額不同。見下表。
?
由以上分析可知,因承租人與出租人的折現率、初始直接價外費用與未擔保余值在租賃資產入賬價值選擇不同的前提下,承租人分攤的未確認融資費用與出租人計算確認的未實現融資收益出現會計不對稱現象。即融資租賃資產按照公允價值入賬,就需要重新計算折現率,且未擔保余值產生的租賃收入虛增了出租人的租賃收益。
基于此,要想避免租賃雙方對同一筆租賃業(yè)務確認的未實現融資收益與未確認融資費用的不同,應該考慮遵從會計對稱性原則,在租賃雙方訂立合同之初,就確認雙方需每期確認分攤的租賃收益與租賃費用。那么如果想使租賃雙方承擔或享有的租賃費用或收益符合會計對稱性原則,就需要準則明確規(guī)定雙方折現率選擇需一致。
另外在計算租賃雙方最低租賃收(付)款額的具體內容時,租賃準則只是列舉了部分事項,對于準則未列舉事項,財務人員在計算租賃內含利率時,準則對實務的操作指導意義不大。就比如說,租賃合同中經常出現的在租賃開始日,出租人向承租人收取的租賃保證金,準則中并沒有提及。出租人向承租人收取的租賃保證金,一般金額都是后幾期的租金,涉及金額也比較大,由承租人提前支付給出租人,往往與最低優(yōu)惠購買權并存,不同于擔保余值。但是就該筆由出租人提前收取的租賃保證金,從貨幣時間價值的角度來看,至租賃期結束,它是產生時間價值的,但是這部分價值并沒有實際的現金流來支撐。如果在計算租賃內含利率時考慮在內,會增加租賃雙方的租賃收益與租賃費用。但是換一個角度來講,如果出租人將收到的保證金又繼而融資給了其他承租人,必然要產生租賃收益,那么就有可能造成這兩塊收益的重復確認問題,從而進一步引發(fā)租賃雙方債權債務的不對稱性。建議準則明確像租賃保證金、未擔保余值這類沒有產生實際現金流的事項不參與折現率的計算,從而避免虛增租賃雙方的租賃收益與費用。
總之,作為連接實體經濟與金融機構兩大經濟要素的橋梁,融資租賃業(yè)務在企業(yè)乃至社會整體經濟發(fā)展壯大的過程中都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伴隨著社會整體經濟的發(fā)展,會計核算質量與經濟發(fā)展的密切性日益凸顯,租賃雙方會計核算的過程決定著租賃雙方會計信息記錄的質量,這些信息也是企業(yè)投融資決策的重要依據。融資租賃會計事項有些涉及金額重大或性質重要。無論在出租人業(yè)務還是承租人業(yè)務的會計處理中,租賃雙方的債權債務均存在明顯的對稱性。融資租賃業(yè)務的開展,為租賃雙方帶來經濟利益的同時,我們也應關注租賃雙方會計核算存在的不對稱性。在融資租賃業(yè)務發(fā)展壯大的同時,規(guī)范好租賃雙方的會計核算,盡可能提高租賃會計信息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