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康澄 李若成
摘? ? 要: 在初中古文實際教學中,一些教師把三維目標錯當成三個目標,三維目標的每個維度都被分離出來,難以真正影響教學質量。本文結合初中古文選材特點,探討如何在實際教學中有效實現三維目標這一問題。
關鍵詞: 中學古文教學? ? 三維目標? ? 教學方法
一、引言
與現代文教學現狀相比,古文教學較落后,這與新課程的發(fā)展不相適應,教學現狀不容樂觀。在目前的古文課堂教學中還存在一系列問題。
一是古文教學設置的教學目標與古文的實際教學不符,部分一線教師以語文中考大綱的變化對教學內容進行調整,而不是以新課程目標的要求進行古文教學。比如在知識與技能方面,學生對積累文言字詞、分析文言句式等古文基本知識體系的認識不夠全面;在過程與方法目標上,學生缺乏對文言文學習過程性的認識;在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方面,學生對文章意義有淺顯的認識,無法對古文文本中的思想或價值觀產生認同。
二是教師古文教學理念與學生接受程度脫層。不同的教師對某一文本的教學方式都有自己的理解,因這些理解而生出不同的教學理念,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對這一文本內容的接受會存在差異。比如有的教師傾向積累古文基礎知識,有的教師傾向解讀文本形象,有的教師傾向認同文本的價值觀。
三是在古文教學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教學互動偏少。一些一線語文教師在實際教學中采用的是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在教學過程中缺少“遷移”,學生缺少融會貫通的能力,學習主體意識喪失,對古文學習缺乏興趣,參與度不夠,花費時間較多卻收不到好的成效。
如果不能解決這些教學問題,就難以實現古文教學的發(fā)展,新課程改革的深入開展就會受到阻礙。以新課程理念為指導綱領,結合當前中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征,將三維目標在古文教學中的有效實現作為課堂教學的標準,優(yōu)化古文教學。
二、三維目標與古文教學
1.新課程標準中三維目標的內涵。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規(guī)定了課程改革的“課程總體目標”,核心是:“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tài)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盵1]這就是三維目標的政策依據。
(1)知識與技能目標
知識,其主要內容包括學生在學校應該學習的科目知識、意向知識和信息知識。古文基礎知識包括古文字詞的解釋,古字音、字形等。技能是完成任務必需的活動方式。在古文教學中是指掌握能讀懂古文的方法、仿寫文言文句子、古詩詞或古文段落等。
(2)過程與方法目標
過程與發(fā)展目標是指學生通過老師教學及自主學習的綜合學習過程中,獨立掌握某些學習方法。在過程與方法目標實現過程中,它所表現出來的最顯著的特征是重視學生個體在學習過程中的親身體驗,這種體驗包括學生如何運用已有知識并通過對已有知識的解構實現對新知識的吸收,學生在這一體驗過程中獲得的所有信息都能成為學生解答其他疑惑的經驗。在古文實際教學過程中,可以表現為探索學習、合作學習等學習方式。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是人在了解事實的過程中所形成的對這一事實的認識,在獲得這一認識以后,通過個體性的差異所表現出來的對這一事實的看法和價值取向。古文教學中,學生通過對某一文本的學習,對文本所承載的精神文化內涵要達到一定的理解,形成正確的認識。
2.初中古文教學有效實現三維目標的可行性。
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要求學生在7年級—9年級文言文學習中應做到:能夠獨立閱讀淺顯的文言文;借助工具書和注釋理解文章基本內容;背誦積累優(yōu)秀詩文80篇以上[1]。在初中語文教材中古文呈現出以下特點:一是注重認知能力的發(fā)展,二是重視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三是注重人格養(yǎng)成,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新課程標準下三維目標的提出,體現在全新時代下對于人才培養(yǎng)、文化傳承的新要求。三維目標給古文教學的內容設置指明了方向,具有指導性意義,從教學評價的角度看,對三維目標進行合理化設計及在課堂教學中落實三維目標顯得尤為重要。因為學生對古文難以理解,所以在古文學習過程中,學生需要老師的積極指導。在實際課堂中,三維目標的落實是老師指導學生學習的標準。評價教師的是不是一堂好課,在課堂教學中能否有效落實既定目標是其根本所在。三維目標是學生進行古文學習的大綱,切合實際且有效制定三維目標,對學生古文學習的內容、行為、接受程度起決定性作用[2]。
從初中語文教材中選取的古文及其特點看,三維目標的有效實現對于教師教好古文,學生學好古文有著重要的作用。
3.初中古文教學有效實現三維目標的難點。
一是對教師素質要求較高。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是極為重要的一部分,在古文教學中有效實現三維目標,教師要擁有更先進的教學觀念和更強的教學能力。高水平的教學行為具體表現如下:在教學關系中,表現為指導和幫助;在師生關系上,表現為尊重和欣賞;在對待自我上,表現為反思與改進。另外,目前教師側重單篇古文教學,對階段性的所有篇目里的共同的知識性目標或情感目標并不重視。三維目標的有效實現也對教師鉆研教材、融會貫通的能力提出了更高層次的要求。
二是學生所處時代的影響。生活在白話文時代,古文的使用頻率極低,導致一些學生對古文難以理解甚至不夠重視。古文的難以被理解主要體現在與現代文有別的三個方面:古文的句式,古文中詞語的結構特征及活用,古今字的異音、異形、異義。在古代漢語中,句子成分省略的現象比較多,常見的有省略主語、賓語、介詞;古文中存在較多的詞類活用現象,比如:名詞作動詞、形容詞作動詞、動詞的使動用法、名詞的意動用法,等等;古代漢語在有些詞義上與現代漢語存在差異,如“走”在現代漢語中意義為“步行”,但在古文中意義為“跑”。除了古文的特殊性以外,還存在一個因素——多門學科的學習與古文學習都在同樣的時間里,學生對于古文學習往往淺嘗輒止。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偏重古文在應試方面的作用,忽視學生的體驗過程、養(yǎng)成方法,忽視古文在傳承文化、塑造人格、培養(yǎng)品德方面的作用。
三是在古文教學實踐中三維目標的有效實現要靠教學評價判定。在對教學的評價中,知識和技能目標作為基礎性目標,可以被量化和評價,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相對來說是隱性的,一時間無法進行評價。因此,課堂教學大多呈現出的仍是僅關注知識目標的實現,即使是對其他方面有所關注,但一些僅停留在淺顯的表面上。也就是說一些教師極易將三維目標割裂,仍停留在“雙基”時代。
三、初中古文教學有效實現三維目標的方法
1.實現的總策略。
全新的課程目標是基于三個維度展開設計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這三方面相互聯系成為一個整體。在教學中,我們要對三維目標進行有效的整合,不能簡單地將這三者重疊,需要將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融入培養(yǎng)知識與能力的過程中,并將其充分納入過程與方法。每個教師都應高度重視對學生興趣的激發(fā),注意每堂課都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
2.在實際教學中探討三維目標的有效實現。
(1)立足文本,注重知識積累。
首先,在新課程標準下的三維目標概念中,知識和技能的目標是第一位的,顯然,知識與技能的學習并未排除在教學目標之外。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其地位與作用不可忽視。讓學生掌握古文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仍然是古文課堂教學中重要的一項教學任務,至今是古文學習的重點,研究教材和預設教學過程仍然是教研工作者的首要問題。學生是在不斷掌握、遷移知識和技能的過程中逐步認識或重構認知結構的。然而,由于一些教師在三維目標方面的理解錯誤,導致在一些古文課堂上,最應該明確學好和掌握的古文知識和技能出現不應有的缺失,甚至連最基本的知識和技能沒讓學生熟練掌握。以“《狼》的教學設計”為例思考,請參閱下一個教學片段:
一是讀課文,讀字音,讀節(jié)奏。
基本思路:
①自讀課文,讀準字音,讀出文章的節(jié)奏和情感,并標記出疑惑。
②交流小組內個人遇到的疑惑,記下內部無法解決的疑問。
③全班交流各小組遇到的疑惑。
④指定一位學生朗讀全文,聽者點評(從字音、節(jié)奏兩方面)。
⑤教師范讀,學生在對比中找出自己還需改進的地方,并做出重點標注。
……
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顯然有著知識與技能目標上的要求——“讀準字音,讀出文章節(jié)奏和情感,標記出疑惑”“交流、朗讀”等。如果學生連這些語文學習的基本能力都不具備,那么怎么談得上運用這些知識和技能進行思考,領會古文背后深刻的含義呢?要想具備古文學習的基本能力,教師就應指導學生注重淺易古文的閱讀積累,以及古文字詞、古文字音、古今異義等基本知識體系的建立,幫助學生強化閱讀古文的自主意識,養(yǎng)成閱讀古文的良好習慣,善于利用注釋及工具書、整理歸納、背誦積累。知識與技能目標是語文新課程目標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對學生發(fā)展提出了更加全面的要求。知識與技能目標是過程與方法目標、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的基礎,我們不能在教學過程中只注重知識與技能的培養(yǎng),更應該將學生引向另外兩個目標,更不能追求片面的教學方法、嘩眾取寵的過程及虛假的情感與態(tài)度。
3.尊重差異,任務驅動學習。
新課改后過程與方法目標被列為課程目標之一,由此可見其重要意義。雖然過程和方法的表現形式是隱性的,但是它在整個三維目標實現的過程中起著由外向內的重要作用。過程與方法目標是三維目標整體實現的重難點,該目標的實現應該借助學生對古文基本語法知識的熟悉化和遷移能力的培養(yǎng),以及清楚古文與現代文的差異才能完成,這種差異性在前文三維目標有效實現的難點中已有敘述。借助這兩點,過程與方法目標才能實施,這就要求學生加強對淺易古文的閱讀積累,這些淺易古文應當是適宜中學生閱讀的經典篇目,如《論語》《孟子》《世說新語》等。通過對這些古籍中具體篇目的課外閱讀積累,再通過對舊知識的階段化整理,實現知識與能力由碎片化向系統(tǒng)化、由感性理解向理性理解遷移。只有學生掌握古文基礎語法知識,才能在學習過程中運用恰當的方法理解古文。有效實現過程與方法目標,以學生知識遷移能力為標志。也就是說,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對于學生知識遷移能力的培養(yǎng)是關鍵一步。要想促進學生知識遷移,首先應抓好抓牢基礎知識的教學,學生真正實現知識遷移必須先掌握基本知識技能和方法。其次,需加強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只有學生擁有了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的能力,才說明知識已經順利實現遷移;教育不僅僅是向學生灌輸書面知識,更注重向學生傳授學習方法;教學中應該注重知識的吸收,提高學生的遷移水平。最后,在教學中應注重學生對文章意義的把握,完成知識遷移與自我認知結構的契合。看看“《狼》的教學設計”的一個片段:
師:“一狼得骨止”中的“止”意義為停止,同學們,我們在前文的“止有剩骨”一句中了解到此處的“止”意為?
生:僅僅,只有。
師:很好,我們要注意古文中的一詞多義,大家做好筆記。
……
師:請同學們在課后讀一讀本文作者蒲松齡的其他作品,進行閱讀積累。
……
從以上教學片段中,就上面的例子而言,教師從一個古文基礎知識開始,讓學生回憶已經了解過的知識,加強聯系,做好積累,說明過程與方法目標并不是能通過某一單篇古文的教學實現的。它以古文基本語法知識的掌握為基礎,重點是運用。教師在這個過程中,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一要找準自己的定位,合理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成為學生探索學習方法的引導者,并對知識適當加以講解。二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的學習方式。三要在教學過程中,以任務為驅動展開探索學習。另外,為了更好地在教學過程中實現過程與方法目標,除了在課堂上加深學生對古文知識的印象外,課后也應該注重學生對古文的積累,因為在課堂里實現知識與能力目標很不容易,課前課后掌握基本知識顯得尤為重要。
4.文情并重,深化學生的理解。
三維目標中的各個部分都是密不可分的,它們相互補充組成了完整的三維目標理念,它們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在教學過程中發(fā)現,熟練掌握并運用古文的基礎知識,對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提升有很大幫助。但是因為學生往往對古文的學習積極性不高,甚至有時無法理解古文深層蘊含的意義,所以,老師在古文教學過程中更應該注重學生對內容的理解,體會古文深層所表達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這樣才能夠讓學生體會到古文學習的重要性和趣味性,激發(fā)學生用不同的思維方式思考問題。這里以“《狼》的教學設計”一個片段作分析:
讀課文,讀中心,讀寓意。
同學們通過探討與思考,已經對文章大意有了大致了解和整體把握。請問同學們,為何要寫這樣一個具有寓意的故事?他難道只是想用這樣的方法告訴我們如何打敗自然界中真實存在的狼嗎?同學們想一想還有沒有更加深刻的含義。
師注:《聊齋志異》基本信息。
《聊齋志異》,共有短篇小說491篇,題材廣泛,通過賦予花妖狐媚“人的社會性”的手法,批判了當時社會封建統(tǒng)治的腐敗、落后,揭示了許多重要的社會現象,具有豐富深刻的思想內容。
老舍對其評價:鬼狐有性格,笑罵成文章。
通過閱讀上面兩則材料,使學生明確狼這一形象在文章中所代表的寓意,它指的是像狼一樣的惡勢力。最后,學生齊聲朗讀最后一段,明確本文主旨:在面對如同狼一樣狡猾奸詐的惡勢力時,不要退縮,勇于面對,用適當的方法進行巧妙回擊,終會取得勝利。
……
中學生對古文往往難以理解,教師要幫助學生開闊視野,增加相關的歷史文化知識。在新課題開始時,教師應該開展有效的活動,使學生對即將要進入的新課題有初步的了解。在教學過程中,當學生了解了課文主要內容以后,教師應引導學生加深感悟和理解。古文中所蘊含的精神層面的文化內涵,是古文教學一直關注的重要目標,它在進行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教育方面極具價值。如古文中經常出現的愛國主義題材,無論是古代愛國人士自己寫作的文章,還是作家寫來歌頌愛國人士的文章,都是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tǒng)一;在古文類課文所包含的另一種精神文化,則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比如儒家推崇的仁愛思想、重義輕利思想,再比如誠信的品質,等等,在古文教學中應該著力挖掘這些思想。真正有意義的教學過程應該成為對學生的人生有意義的過程,這種意義不僅包含學習成果,更重要的是對學生個性品質的影響。
四、結語
“三維目標”是最具有前瞻性的教育教學目標,它是結合中國教育與青少年人格發(fā)展的現狀,在信息化快速發(fā)展、科學技術高速進步的背景下提出的。語文課程是我國教育母體課程,也是在人文精神越發(fā)濃重的時代最能彰顯“三維目標”的內涵與實質的課程。母語教育是民族教育和發(fā)展的根源,也是促進學生向更高層次發(fā)展的基礎。語文課程的開設是學生語文素養(yǎng)提升的重要因素,語文課程教學的目的是使每個學生的現代語文素養(yǎng)得到穩(wěn)步提高,古文教學是語文課程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不可忽視古文的重要性。
古文教學一直以來都是語文教學中不容忽視的一部分。如何在白話盛行的時代將古文進行有意義的傳承,許多教學工作者都已提出了許多寶貴的意見。筆者根據新課程標準下三維目標的提法,與中學古文教學相結合進行探討而提出了優(yōu)化古文教學的具體方法。以上探討了中學古文教學三維目標的有效實現方法,希望為促進新課改的健康發(fā)展貢獻一分力量。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Z].2001.
[2]高元通.“三維目標”在高中文言文教學中的觀察研究與實施方案[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7.
[3]吳晗.怎么學古文[A].文言文教學論集[C].天津:新蕾出版社,1986:404.
[4]錢夢龍.文言文教學改革芻議[J].中學語文教學,1997,4.
[5]劉文婷,杜建群.新課改三維目標的內涵及關系闡釋[J].教學與管理,2016(4).
[6]楊九俊.新課程三維目標:理解和落實[J].教育研究,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