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
作者單位:112599 遼寧省鐵嶺市昌圖縣中心醫(yī)院口腔科
在臨床口腔種植當中, 拔牙位點保存技術是根據(jù)患者拔牙后牙槽骨吸收情況而進行的一種應對處理方式, 而在實際修復過程當中, 患者牙槽骨的吸收情況是導致種植效果是否顯著的主要因素[1]。因此實施科學、合理的處理技術, 對患者口腔種植的成功具有重要作用。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5月~2018年1月本院收治的90例口腔種植修復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其中女41例, 男49例, 年齡最小23歲, 最大52歲, 平均年齡(39.27±4.25)歲。本研究經(jīng)過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通過, 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所有患者根據(jù)就診順序奇偶性分為試驗組和參照組,每組45例。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經(jīng)臨床檢查確診為牙列缺損患者;②認知功能健全的患者;③簽署相關知情文件的患者。排除標準:①存在拔牙禁忌證的患者;②無法配合本次研究的患者;③精神系統(tǒng)異常的患者。
1.3 方法 參照組拔牙后給予常規(guī)處理, 采用無菌棉球?qū)颊叩膭?chuàng)面進行止血, 給患者服用消炎藥物, 告知患者6個月后進行復查, 并對其進行種植體植入[2]。試驗組患者拔牙后給予位點保存技術處理, 拔牙之后即刻給予患者實施位點保存, 在患者拔牙窩內(nèi)采用骨粉進行填充, 直至平整后對其表面進行膠原膜覆蓋, 隨后進行固定, 給患者服用消炎藥, 拔牙后6個月復查并給予種植體植入[3]。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觀察比較兩組患者臨床效果、牙槽骨吸收量、治療前后牙槽骨的高度與寬度變化、種植成功情況及滿意度評分。美學效果主要根據(jù)患者牙槽骨缺失情況、種植體色澤、軟組織染色等進行評分, 總分為100分,分數(shù)越高表明美學效果越好, 滿意度采用本院自制調(diào)查表進行評分, 總分100分, 分數(shù)越高表明患者對種植后的口腔越滿意[4]。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種植成功情況比較 試驗組種植成功45例,參照組種植成功35例, 試驗組的種植成功率為100.00%, 明顯高于參照組的77.78%,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11.2500,P=0.0008<0.05)。
2.2 兩組患者美學效果及滿意度評分比較 試驗組患者美學效果評分為(81.23±3.23)分, 明顯高于參照組的(72.23±2.36)分 , 差 異 有 統(tǒng) 計 學 意 義 (t=15.0923, P=0.0000<0.05)。試驗組患者滿意度評分為(92.26±3.59)分明顯高于參照組的(81.23±2.23)分,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17.5077,P=0.0000<0.05)。
2.3 兩組患者牙槽骨吸收量比較 試驗組患者的牙槽骨吸收量為(0.91±0.29)mm, 明顯少于參照組的(1.71±0.67)mm,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7.3508, P=0.0000<0.05)。
2.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牙槽骨的高度與寬度變化比較 試驗組患者治療前的牙槽骨高度為(12.51±1.12)mm, 參照組為(12.48±1.11)mm, 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0.1276,P=0.8987>0.05)。試驗組治療前的牙槽骨寬度為(11.41±0.91)mm, 參照組為(11.39±0.89)mm, 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0.1054, P=0.9163>0.05)。試驗組治療后的牙槽骨高度為(11.23±0.89)mm, 明顯高于參照組的(10.19±0.78)mm,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5.8952, P=0.0000<0.05)。試驗組治療后的牙槽骨寬度為(10.12±0.81)mm, 明顯高于參照組的(9.08±0.49)mm,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t=7.3695, P=0.0000<0.05)。
在臨床治療牙列缺損癥狀中, 采用口腔種植修復屬于一種常用措施, 該種治療方式主要是通過對患者進行種植體植入, 從而逐漸改善患者咬功能?;颊呖谇环N植過程中, 需對其種植位點的骨量進行探查, 良好、充足的骨量是確保種植成功的主要因素[5]。而在很多患者進行拔牙之后, 自身骨量均會出現(xiàn)缺失情況, 牙槽骨的寬度及高度均明顯降低, 最終影響患者口腔種植的效果, 另外隨著臨床種植修復技術的不斷普及運用, 患者牙槽骨吸收現(xiàn)象也逐漸常見起來[6-8]。因此對于該種情況應采取有效的改善措施, 為患者提供一種新型的處理基礎, 來全面提高患者的種植成功率, 減少其牙槽骨的吸收量[9,10]。在本次研究中, 實施位點保存技術處理的試驗組患者的美學效果及滿意度評分分別為(81.23±3.23)、(92.26±3.59)分, 均明顯高于參照組的 (72.23±2.36)、(81.23±2.23)分, 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另外, 試驗組的種植成功率為100.00%, 明顯高于參照組的77.78%,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11.2500, P=0.0008<0.05)。且試驗組治療后的牙槽骨高度及寬度分別為(11.23±0.89)、(10.12±0.81)mm, 均明顯高于參照組的(10.19±0.78)、(9.08±0.49)mm, 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實施拔牙位點保存技術在口腔種植過程中的臨床效果顯著, 能夠減少患者牙槽骨吸收情況, 對提高患者牙槽骨的保留具有重要作用, 為后續(xù)種植提供了良好的條件,該種技術能夠全面保留患者拔牙窩內(nèi)的血液循環(huán), 減輕患者牙槽骨高度與寬度的缺失情況, 對提高患者種植成功率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