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基于“走班制”這一教育教學定義,在上課的紀律管理方面、學生的學習情況方面以及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反面對“走班制”這一教學特點進行分析,結合新高考教育改革的背景,對“走班制”教學提高高中化學成績提出合理的建議以及策略。
【關鍵詞】新高考改革 高中化學課 “走班制”教學 策略探究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7-0169-02
國家教育部提出了新的高考改革的方案,就是3+3的新高考改革模式。根據(jù)這一高考模式,將語文、數(shù)學以及外語定為學生必考的三個主要科目,而對于物理、化學、生物、地理、歷史、政治這六門學科,學生在高考時可以任意選擇三個來進行考試。這樣就有利于學生的個性發(fā)展以及特長發(fā)揮,因此,在新高考模式的帶動下,對學生的教育就應該打破傳統(tǒng)的教育方式,實行更加注重學生個性發(fā)展的“走班制”教學模式。
一、“走班制”教學的含義
(一)學科和教室的固定性
實行“走班制”教學模式,是根據(jù)不同的學科專業(yè)以及不同的教學內容來進行教室以及教師的固定,部分學科進行學生流動上課以及教師掛牌上課的教學方式。
(二)大小班的形式教學
主要將教學的形式按照課程的種類來進行大小班的劃分,大班進行講座式的短線課程教學,小班進行研究性的課程教學,采用不同的年級以及班級的學生組合教學的形式,對學生的合作互助加以增強。
(三)以興趣為主導的教學
因為“走班制”教學模式的教師好教室都不固定,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興趣來選擇要學習的內容。這樣的教學模式可以使學生的思維得到開闊,進而使學生的興趣愛好得到良好的發(fā)展。
二、“走班制”教學的特點
(一)更注重學生個性發(fā)展
不同于傳統(tǒng)的整齊劃一的教育形式,“走班制”教學的教學主體是學生,將學生的個性作為教學的根本,對學生學習以及發(fā)展過程中存在的差異性予以更多的尊重。學生在選擇所學的學科時,可以完全根據(jù)自己的特長以及興趣愛好進行選擇,讓選擇的科目以及知識的學習能夠充分滿足學生自身發(fā)展的需求,使學生在實現(xiàn)自己興趣愛好的同時能夠對學習有著更好的方式。因為高中階段不同的學科對學生也有著不同的學習要求,所以,將按照這些要求對學生進行選考班與學考班的劃分,不同的班級的教學計劃也不盡相同。
(二)不同班級學生有著相近的學情
在高中化學的“走班制”教學中,不管是選考班的學生還是學考班的學生,對于化學的學習都有著相似的學習興趣、學習目標以及學習能力。對于一些將化學設定為自己高考的考試科目的學生而言,在對化學的學習中,考核以及考試的目標一定要完全符合新課標教育對于化學高考的要求。但是對于一些僅僅喜歡化學,將化學作為自己學考的科目的學生而言,對于化學知識的掌握以及考核僅僅需要達到學考的相關標準就可以。因此,教師在化學的教學過程中,需要按照學生不同的學情,來制定不同的教學計劃以及教學方式,來進行選考班與學考班不同的教學。
(三)增加了課堂管理的難度
因為“走班制”教學模式是將不同班級的學生集結在一個固定的班級進行固定學科的教學模式,又因為來自不同班級的學生有著不同的班風和不同的學習習慣,因此,在紀律上很難實現(xiàn)統(tǒng)一。教師在進行“走班制”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將很大的精力花費在管理班級紀律上,特別是很多學考班的學生往往在學習化學的時候沒有較強的自覺性,需要教師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對其進行引導,這樣就增大了教師對課堂管理的難度。
三、提高高中化學“走班制”教學實效的相關策略
(一)對教學策略加以完善
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的時候,為了對學生的興趣愛好起到良好的激發(fā)作用,應該進行多種課程的導入,將教學的節(jié)奏做到合理把握,按照每節(jié)課事先設定好的教學目標,按照不同班級不同類型的學生,對其基礎知識的學習進行不同的安排。如果學習的要求得以確定,教師就應該對不同學生的接受能力進行全面的考慮,基于學生不同的學習能力來進行授課節(jié)奏的合理控制,并且對學生的課堂學習內容予以調整。除此之外,在化學的授課過程中,通過實驗的方法可以對化學課堂做到進一步的豐富,也可以讓學生感受到化學的奧妙,激發(fā)學生的化學學習興趣。
(二)創(chuàng)建管理機構進行責任的強化
1.管理機制的創(chuàng)建
在新的班集體中組建一支班干部團隊,來負責一些日常的衛(wèi)生管理、作業(yè)收發(fā)等工作,做到每個不同的班級都要有一名“走班制”化學課堂的班干部,這樣就更便于教師對相關信息的傳達。同時要制定新的管理機制,在化學的教學班制定新的班級紀律,有助于形成新的班風,對學生的紀律加強規(guī)范。
2.溝通反饋的加強
任課的教師需要加強和每個班級班主任的溝通交流,及時將學生的課堂表現(xiàn)以及學習情況向各個班主任反饋。因為班主任對自己的學生能夠做到更好的了解,所以任課教師與班主任的及時溝通可以將教育的合力發(fā)揮到最佳。另外,積極組織班會的召開,對學生的學習情況、作業(yè)質量以及班級衛(wèi)生等進行定期的總結,可以有效鼓勵學生的積極性。并且有必要跟學生的家長保持及時的溝通,及時反映學生的情況,實現(xiàn)家長協(xié)助下教育的順利進行。
(三)教學目標的合理安排
根據(jù)選考班以及學考班不同的學情,教師應該建立不同的教學目標,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這樣才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學習以及對技能的掌握。教師對于選考班的學生應該制定更有效的教學方案,教學的側重點也不應該僅僅在基礎的化學知識上,應該注重對學生化學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以及進一步提高,讓學生在學會發(fā)現(xiàn)問題的同時提升其解決問題的能力,對學生的化學學科素養(yǎng)做到進一步的提高。對于化學學考班的學生,教師不應該將教學的標準定得太高,要更側重于讓學生對化學基礎知識的掌握。使學生通過對化學基礎知識的學習,滿足興趣愛好,增加對化學的熱愛和學習的積極性。
(四)教學評價的改進
教師對于學生的評價,應該采取的方式是量化管理。全方位地對學生的作業(yè)反饋以及課堂的表現(xiàn)進行評估。因為選考學生需要更多的化學能力知識,而學考學生僅僅需要掌握化學的基礎知識,所以在布置作業(yè)方面,選考學生的化學作業(yè)要比學考學生的化學作業(yè)難,對作業(yè)的評估也就不能以相同的方式進行。因此,在學生作業(yè)的評估方面,選考學生和學考學生有著不同的評估標準。對于這樣的情況,教師可以將形成性與終結性的評估進行有力結合的方式,對不同學情的學生進行評估。
根據(jù)上文的闡述,新的高考改革方案實施以來,各個學校在教學的制度方面也實現(xiàn)了顯著的變化,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逐漸被“走班制”教學模式取代,更加注重學生興趣愛好的培養(yǎng)以及個性化的學習。高中學生的“走班制”教學模式,完全符合新高考改革制度倡導的3+3的考試模式。為了提高“走班制”教學的效果,各個學校應該健全管理機構,改善教學評估標準,實現(xiàn)對學生興趣的良好培養(yǎng)以及個性化教學的新模式。
參考文獻:
[1]王潤.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實施走班制的問題審視與路徑超越[J].中國教育學刊.2016(12)
[2]成碩,趙海勇,馮國明.從“不走”到“全走”:走班教學模式及保障策略研究[J].中小學管理.2016(12)
[3]魏金寶,張勇,黃秦安,聶曉穎.“選科”、“選課”與“走班”的測量學基礎問題辨析[J].考試研究.2016(01)
作者簡介:
孫萍(1987年7月9日-),女,吉林省白山市人,長春理工大學全日制碩士,吉林省四平市實驗中學化學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