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霞
【摘要】新的《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目標部分對中年級的習作明確提出了以下階段性目標:留心周圍事物,樂于書面表達,增強習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見聞、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現(xiàn)自己覺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nèi)容;嘗試在習作中運用自己平時積累的語言材料,特別是有新鮮感的詞句。這些目標對于三年級的作文教學來說,可以歸結為一句話: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和寫作愿望,引導學生學會如何寫作文。
【關鍵詞】實踐;興趣;表達;積累
三年級是作文的起步階段,學生剛剛邁入寫作的門檻,而作文的要求又比低年級的寫話高出一個層次,很多學生便對作文產(chǎn)生了畏懼心理,感覺無從下手。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敝挥屑ぐl(fā)學生的寫作興趣,促使他們自發(fā)自覺地練筆,才能更快更好地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我認為注重實踐教學,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給學生勤于表達的機會、樂于表達的動力是三年級作文起步教學的有效途徑。
一、給學生實踐的機會,教會他們觀察、思考、想象,激發(fā)他們的興趣
1.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
觀察是人們認識事物的第一步。如果學生對身邊的事物缺乏直觀感性的認識,就讓他們?nèi)ッ鑼?、去評論,無疑是很難的。對三年級的小學生來說,認識世界的主要途徑是觀察,只有親身去接觸事物,仔細地觀察事物,才能獲得真實、深刻、細致的第一手資料,寫作時才有話可寫,寫出來的文章也比較真實生動。因此,作文教學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引導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例如學習描寫一種水果,可以在學《石榴》這篇課文時,讓學生看關于石榴園的資料圖片,使學生對石榴的生長過程和景象有一個直觀的了解,對石榴花的色彩、形態(tài)及石榴籽的形狀等有一個感性的認識,并拿出實物讓學生觀察、品嘗,加深印象。 這樣不僅有利于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也在潛移默化中讓學生初步掌握了描寫一種水果的方法。到了正式寫作時,再請學生拿出自己喜愛的水果,讓他們說說應從哪些方面觀察,就比較容易了。這時,教師應趁熱打鐵,引導學生有順序地觀察和了解水果的外形、色澤、味道、吃法等等,激發(fā)學生的觀察興趣,并使他們懂得觀察的重要性,逐步養(yǎng)成細致觀察的好習慣。學生通過觀察,積累了大量的素材,寫起作文來就不會覺得難了。
2.引發(fā)學生的想象思維
豐富的想象力是寫好作文的不竭源泉。在作文教學中,除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之外,引發(fā)學生的想象思維也很重要。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經(jīng)常為學生創(chuàng)設激發(fā)想象的情境,引發(fā)他們的想象思維,培養(yǎng)他們的想象創(chuàng)造能力。例如習作七用玩具編寫童話,教師可以利用課件展示很多可愛的玩具和動畫,激起學生的興趣,請學生小組合作為其中的一些玩具確立關系,編故事,編對話……學生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啟發(fā)、互相補充,使想象更加充實、生動,直到編寫成一個完整的童話。在這種情境中,學生得到了自主學習、充分表現(xiàn)的機會,有了自由想象的空間,想象思維得到了引發(fā)和鍛煉,寫作興趣也提高了,寫出來的作文也比較充實生動。
3.鼓勵學生自主積累語言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量的積累才有可能促使質的提升。沒有大量的語言積累,學生是無法寫好作文的。而三年級的學生大多缺乏自覺性,只有不斷地鼓勵和督促,才能幫助他們積累語言,提高語言的儲備量。可以布置學生每天摘抄好詞好句,定期檢查;課外向學生介紹一些名言、古詩詞、兒童詩歌,要求他們熟讀成誦,并學習運用;在班隊課、體活課時,開展讀書交流會、朗誦比賽、文學知識競賽、成語接龍等有趣有益的活動,提高學生自覺積累的興趣和積極性,加深他們對語言本身及其應用的印象。除讓學生多進行課外閱讀之外,還應督促他們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從生活中去領悟、去積累,引導他們掌握更多的學習方法。比如從互聯(lián)網(wǎng)上查閱資料,做實驗,咨詢別人,在旅游或外出時留心觀察并做記錄等等,這樣既豐富了學生的見聞,又幫助他們獲取了真實生動、記憶深刻的素材。經(jīng)過長期的積累和內(nèi)化,學生寫作的語言資料庫不斷豐富完善了,寫作時遇到的障礙就會大大減少,作文也能生動起來。學生產(chǎn)生了寫作興趣和寫作愿望之后,如何引導他們寫作文、學會寫作文就成了一項至關重要的任務。
二、運用教材充分實踐,教會他們寫作的方法,積累素材
1.立足教材,以閱讀教學為本,讀寫結合,習寫作方法
三年級處于作文的起步階段,我們應首先教他們掌握一定的寫作方法。習作方法從哪里來?教材注意內(nèi)容的整合,每個單元都以專題的形式出現(xiàn),每個單元的習作也是緊扣專題設計的。所以我們應充分把握教材的這一特點,立足教材,扎扎實實地組織閱讀教學。每學習一篇課文,我們一定要讓學生有收獲:課文寫了些什么?為什么要這樣寫?是怎樣寫的?以上問題不僅是閱讀教學的核心所在,更是習作教學的根本前提。學習是為了運用,只有學習課文的時候讓學生在這三個方面有明確的認識,到他們自己寫作文的時候,心里才會有一筆清楚的賬:“我為什么要寫這樣一篇文章?怎樣寫才能更好地表情達意?”因此,進入三年級以后,每次學習課文,我都要抓住課文最大的寫作特色做文章,精心設計,結合學生實際,引導學生理解、體會文章精妙的表達方法,不僅注重課堂小練筆,更注意把學課文與教習作結合在一起,引導學生在習作中恰當?shù)剡\用本單元所學到的寫作方法。比如三(上)第二組課文講的都是名人故事,習作要求寫熟悉的人的一件事。學生在學習課文時重點了解了文中事件的過程,知道作者為什么寫那件事,是怎樣把事情寫清楚的,習作時他們才知道要寫值得寫的事,把事情想清楚了再動筆寫。學習三(下)第二組《燕子專列》第一段時,學生被這一段的內(nèi)容吸引住了:“燕子是候鳥,能長途飛行,怎么還用專列送呢?”他們心中充滿了疑問,繼續(xù)探究的興趣很濃。這時我趁機告訴大家:像這種先寫出結果再來探究溯源的敘述方法叫作倒敘。你體會到運用倒敘方法有什么好處嗎?學生紛紛發(fā)言,在學生對倒敘有了充分的了解后,我鼓勵學生:“如果你也想吸引別人閱讀自己的作文,不妨在習作中嘗試一下倒敘的方法。”
課程標準實施以來,很多教師在教學中忌諱講解語言、文學及寫作方法等方面的知識,避“超標”的嫌疑,覺得只要課程標準中沒有的,我們都不應該講。但實踐證明,在合適的時機,很多東西只要我們引導得當,不術語化,學生是完全接受得了的。從實際應用的角度來看,這些知識也是學生必須逐漸掌握的。語文教材里的課文都是專家精心選編的經(jīng)典篇章,猶如一座散發(fā)著光芒的巨大寶藏,有許多好的寫作方法值得我們學習,我們完全可以不避嫌疑,充分利用這一寶貴資源,引導學生進行理解、分析、歸納,并用來幫助自己寫好作文。
“不依規(guī)矩,不成方圓?!绷曌鞣椒ň褪亲魑牡摹耙?guī)”和“矩”,學生掌握了一定的習作方法,寫起作文來才會游刃有余。
2.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教材,習作內(nèi)容從“不自由”到“自由”
教材在習作編排上,為了讓學生有話可說,在內(nèi)容上的限制很少,習作內(nèi)容寬泛。但同時有一個弊端:三年級學生剛剛學寫作文,習作方法掌握得少,取舍能力有限,他們很難在自由確定習作內(nèi)容的情況下通過一次練習就達到單元習作訓練的目標。鑒于這種實際情況,我突破教材,對一些單元的習作內(nèi)容進行拆分,由規(guī)定統(tǒng)一內(nèi)容不自由地寫,到習得方法之后自由地寫。三(上)第一組的習作內(nèi)容是寫一寫自己的課余生活。課余生活太豐富了,到底寫什么?該怎么寫呢?第一次習作時我縮小了習作范圍,要求學生統(tǒng)一以“有趣的課間游戲”為題,寫一寫自己課間活動時最喜歡的游戲,幫助學生找到了他們最熟悉、最感興趣的事。這一下學生有話可說,知道該怎么寫了。作文評改后我又布置大家周末做一次家務勞動,以“勞動”為主題寫一篇作文。在學生熟練地掌握了方法之后,再來進行第三次作文:課余時間我們除了做游戲、參加勞動,還有哪些喜歡的活動或印象深刻的事?請你寫一寫。又如三(下)第四組的習作,要求寫自己學本領的過程,要把由不會到會的過程寫具體,表達出自己的真情實感。要說每個孩子在生活中都學過某種本領,但小學生的心理特點決定了他們對做過的事只記得大概,不記得細節(jié),因此很難把學本領的過程寫具體。教學本次習作時,我先組織學生當堂學本領:用左手寫字。在學生練習用左手寫字的過程中引導其觀察自己兩個方面的表現(xiàn):內(nèi)心情感態(tài)度的發(fā)展變化及外部動作,還有寫出的字是什么樣的。引導學生關注自己的心靈體驗,然后再來寫這件事。在學生掌握了如何把內(nèi)心的體驗寫具體之后,再拓展到生活中大家學過的各種本領,由此及彼地回顧、挖掘自己在學某種本領時的真實體驗,把學本領的經(jīng)過寫下來。
習作內(nèi)容從不自由走向自由,不僅讓學生更快地學會了表達,而且為學生提供了多次練筆的機會,進一步加強了習作訓練,能夠更好地達到習作教學的學段目標。
而在教學三(上)第五組習作“生活中的傳統(tǒng)文化”時,我發(fā)現(xiàn)這一專題對三年級學生來說難度較大。如果讓學生自由地決定習作內(nèi)容,學生雖然能夠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內(nèi)容寫,但受年齡及閱歷的限制,根本無從下筆,結果作文變成了摘抄資料,失去了習作的價值。因此我把習作內(nèi)容縮小到極小的范圍,讓學生寫自己親身經(jīng)歷過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及學校的圖書館(古建筑文廟)。在這種情況下,習作內(nèi)容雖然變得不自由了,但由于降低了習作難度,學生寫起來更加得心應手,他們也由此發(fā)現(xiàn)傳統(tǒng)文化就在身邊,就浸透在我們的生活中,是值得繼承和傳揚的!
3.走進生活,親身實踐,讓習作素材變得更加鮮活
生活是習作的源泉,習作素材從生活中來。在習作教學中,我們應鼓勵學生走進生活,親身實踐,在生活中學會觀察,學會發(fā)現(xiàn),積累豐富鮮活的習作素材,培養(yǎng)一顆細膩、善感的心。在教學三(上)第三組習作“秋天的圖畫”時,我?guī)ьI學生走進大自然,欣賞美麗的秋景,尋找秋天的色彩,組織學生開展“畫秋天、頌秋天”等綜合性活動,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來寫一寫“我心中的秋天”,效果非常好。在教學三(上)第四組的觀察日記時,我讓學生把橘子帶進課堂,大家一起看、聞、摸、嘗、想。輕松愉快的一節(jié)觀察課幫助學生掌握了有序的觀察方法,是很好的習作準備,學生寫起觀察日記來自然是行云流水,洋洋灑灑幾千言了。有一個學生就這樣描寫自己聞到的橘子氣味:“我把鼻子貼近橘子,深深地吸了一口氣,立刻聞到一股淡淡的清香,仿佛還帶著一絲絲森林里的氣息?!?/p>
4.想象作文,自由習作的天堂
在教想象作文時,不少教師愛向學生強調“合理地想象”。什么叫合理的想象?三年級小學生的想象是很豐富甚至是離奇的。當然這“離奇”是站在成人的角度來看的,對于孩子而言,只要是他們想得到的,一切想象都是合理的。所以我們千萬不能以“合理地想象”為枷鎖,禁錮學生的思維,折斷學生想象的翅膀。三年級教材中有不少想象性作文,如三(上)第七組的“編寫童話故事”、三(下)第六組“未來的 ”和第八組“假如我會變”等等。在教學中,我鼓勵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不受任何約束和限制地大膽想象,比一比誰的想象最奇特,誰的想象作文寫得最有趣、最吸引人。老師的激勵打開了學生思想的大門,想象王國變得更加絢麗,異彩紛呈。
三年級起步作文到底該怎么教?我想,只要教師踏踏實實地立足于教材,吃透教材,深刻領悟其內(nèi)涵,突破形式的約束,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圍繞教材穩(wěn)打穩(wěn)扎地開展習作教學,充分實踐,給學生勤于表達的機會、樂于表達的動力,其結果一定會是卓有成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