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烏工商職業(yè)技術學院 浙江義烏 322000)
“吃”文化是中華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孔子說“食色,性也?!崩献由踔翆ⅰ俺浴笨闯扇松繕耍骸笆ト藶楦共粸槟俊!敝袊藢ⅰ俺燥垺迸c“工作”聯(lián)系在一起,“有飯碗”就是“有工作”,“丟飯碗”就是“丟工作”。這反映了中國人的一種根深蒂固的觀念:生活必須有前提和保障——吃飯。在語言和文學作品中也有很多體現(xiàn),例如我們常用“膾炙人口”(像膾炙在口中)、“雋永”(《漢書·通傳》注:雋,肥肉也。永,長也。)來形容文學作品,用“秀色可餐”來形容美麗的女子。
留學生在學習漢語的過程中,最早接觸到的是“吃”的本義,賓語基本為“食物”,如“吃飯”、“吃水果”等,到了中高級階段,“吃”的引申義不斷出現(xiàn),如“吃軟飯”、“吃得開”、“吃閉門羹”等。留學生大發(fā)感慨:“中國人真的很愛吃!什么都吃,真的是吃貨!”其實這里的“吃”已經(jīng)不再是人的感覺器官(嘴)所進行的動作了,而是根據(jù)其本義和搭配對象所引申而來的比喻義。[1]那么如何進行與“吃”有關的詞匯教學,讓學生既能理解“吃”的含義,又能理解“吃”的引申義,并能記憶和使用這些詞匯,是本文討論的焦點。
認知語言學中的范疇化與隱喻理論在詞匯教學中的運用極為廣泛。范疇化理論認為,應把基本層次詞匯的教學放在首要位置,而與其處于同一范疇的詞匯應該一起教授給學生。[2]留學生在掌握了一些高頻漢字和詞匯以后,可以進行拓展,形成語義場,方便記憶和擴充詞匯量。Lakoff認為隱喻是一種認知方式,人們習慣用熟悉的、具體的源域去映射陌生的、抽象的目標域。[3]漢語當中許多一詞多義現(xiàn)象都是隱喻的結(jié)果,如“上、下”原本是方位詞,通過隱喻,它們有了“高興是上,難過是下”的隱喻,于是就有了“高昂、低沉”,“高漲、低落”等詞語。通過隱喻的方式識記詞語不僅方便了學習者對目的語的習得,還可以讓他們感受隱喻文化的異同,如漢語和英語分別用“?!焙汀榜R”來隱喻力氣大、強壯;再如“時間是金錢”這類隱喻,在許多文化當中都存在。通過文化異同的對比,可以減少文化負遷移現(xiàn)象的發(fā)生,幫助學習者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這么多的含義讓留學生望而卻步,該如何記憶和使用這些“吃”的用法?我們可以通過“聯(lián)想、圖像、感官、加法”等四種隱喻認知方式,將“吃”類詞匯形成一個語義場,進行范疇化記憶。
由“吃”的本義聯(lián)想到四個方面:以什么方式吃、依靠什么吃、吃得怎么樣、吃的結(jié)果。
圖像記憶是記憶法的一種,是采用圖像的方式幫助記憶,是目前最合乎人類的大腦運作模式的記憶法,與傳統(tǒng)的聲音刺激記憶相比,效率提高了3-10倍。
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主要依靠感覺器官來接收信息,再通過大腦來整合提取和加工信息。當我們學習抽象詞匯時,可以將它們與我們所熟悉的感官事物相聯(lián)系,幫助記憶。
吃苦吃香吃醋吃香喝辣感受 觸覺 味覺吃緊吃重吃驚吃力吃一塹,長一智吃軟不吃硬
通過“吃+食物”進行創(chuàng)意聯(lián)想,用小故事的方式記憶:
比如“吃軟飯”可以想象成一個笑話:以前有一個很有錢的老太太和一個年輕小伙子一起生活。有一天他們?nèi)コ燥?,服務員問:“兩位要吃點硬的還是軟的米飯?”小伙子知道老太太牙口不好,想讓她高興,趕緊說:“吃軟的!”服務員笑了:“老太太吃軟的,你一個大小伙子也吃軟飯呀?”意思是,“依靠女人生活的男人”,帶有貶義色彩。
比如“吃閉門羹”也可以編成一個小故事:以前有一位非常漂亮的美女,會唱歌跳舞,也會彈琴畫畫。很多人都想見見她,可是她并不想見那么多人,又不好意思直接拒絕別人。于是就想了一個辦法:如果她不想見這個人,就送給他一碗羹,別人看見這碗羹,就表示被拒絕了。雖然見不到美女,但是羹很美味,吃了美味的羹也就不生氣了?!俺蚤]門羹”意思就指“被主人拒絕進門或者受到其它冷遇”。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也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每一種語言內(nèi)容和言語習慣都是文化積累和沉淀的結(jié)果。語言的使用習慣是一個民族思維和行為習慣的映照,也是一文化群體區(qū)別于其他群體的顯著標志?!俺浴蓖笣h語文化,可以有效縮短留學生的文化適應周期,提高他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因此,教師要注意引導和培養(yǎng)留學生的學習能力:
字源知識分為兩個方面,一是偏旁義,二是語素義。如“月”字旁,在漢字左邊,是“肉”的意思,如“胖、臟、腳、腿、腰、背”等等人體身上的部分;在漢字右邊,是“時間”的意思,如“期,明”等等。語素“場”,意為“平坦的空地/地方”,據(jù)此就可以類推“運動場、市場、商場、廣場、籃球場、足球場”等等詞語的意義。
“吃”的本義是“把東西送進口中咽下”,“吃房租、吃工資、吃軟飯、吃軟不吃硬”等等詞匯都是“吃”的引申義。漢語中有諸多類似“吃”的語素,如“打”的本義是“擊、敲、攻擊”,而據(jù)胡明揚先生統(tǒng)計,“打”的動詞用法細分為98種,如“打傘、打水、打水漂、打電話、打主意、打比方”等等。歐陽修說“觸事皆謂之打”,可見“打~”的說法給他的印象很深。留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應有意識地積累這類語素的引申義,根據(jù)自己的語感和當時的語境摸索出其詞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