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曉霞 張晶
【摘要】本文以心理語言距離作為切入點,分析藏族學生心理語言距離形成的影響因素,探究心理語言距離對雙語能力、策略能力、心理生理要素等其翻譯能力的影響,進而從教師、學生、學校、社會、國家等方面總結培養(yǎng)藏族學生翻譯能力的策略。
【關鍵詞】心理語言距離 藏族學生 翻譯能力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31-0112-02
語言因受到地理環(huán)境、民族文化、社會發(fā)展等多方面的影響而產(chǎn)生了差異,這種差異就是語言距離。客觀上講,各種語言在語音、語義、句法等方面存在距離,這些是翻譯過程中不可忽略的因素。然而,影響翻譯的不僅僅是客觀語言距離,還包括心理語言距離,即“由于語言差異而在主觀意識上形成的距離感” (全濤,2016:233)。目前不少學者從心理語言距離的視角研究了少數(shù)民族學生的語音習得、學習動機、學習策略等,但關于心理語言距離與翻譯能力培養(yǎng)方面的研究極少。本文選取藏族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分析其心理語言距離對翻譯能力培養(yǎng)的影響,總結培養(yǎng)翻譯能力的策略,以期有助于拉近藏族學生的心理語言距離,更好地提升其翻譯能力。
1.藏族學生的心理語言距離
Kellerman(1977)提出了“心理類型”這一概念,用于指語言習得者對于語言之間距離的感知。他認為,語言習得者對母語和目標語之間的心理距離越遠,習得的難度就會加大。對于大多數(shù)藏族學生而言,他們對英語和漢語的心理距離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
首先,客觀語言距離影響心理語言距離。藏語和漢語屬于同一語系,語言間的距離較小,但是英語屬于日耳曼語系,與藏語之間的語言距離較大??陀^語言距離越大,心理距離越大,反之亦然。其次,民族文化左右心理語言距離。藏族文化有著深厚的歷史積淀,尤其是佛教文化。而基督教是西方文化的代表,佛教與基督教的文化差異拉遠了藏族學生習得英語的心理距離。最后,意識形態(tài)感染心理語言距離。藏族人民民族意識強,崇尚團結,熱愛自己的文化。這種民族情愫會使藏族學生會不自然地對英語這一外來語言形成心理距離。
2.翻譯能力
PACTE小組對翻譯能力做了大量的研究,在2000年,該組織經(jīng)過試驗探究修訂了之前的能力模式后,認為翻譯能力模式包括了5種子能力以及心理生理要素。5種子能力是雙語能力、語言外能力、翻譯專業(yè)知識能力、工具能力、策略能力;心理生理要素則包括了“各種不同的認知、態(tài)度以及心理活動機制”(仝亞輝,2010:90)。
然而,從目前藏族學生的翻譯能力培養(yǎng)現(xiàn)狀來看,雙語能力和翻譯專業(yè)知識能力是培養(yǎng)的重點,其它能力較少涉及,心理生理要素更是被忽略。實際上,這一模式的各部分是相互關聯(lián),相互作用的,形成了一個“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動態(tài)的、探索式學習模式。
3.心理語言距離對翻譯能力的影響
心理語言距離既會影響語言習得者的語言學習效果,也會影響其對目的語文化的接受程度,而語言能力和文化敏感度是翻譯能力的要點,所以,藏族學生的心理語言距離對其翻譯能力的形成有一定的影響。具體而言,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3.1對雙語能力的影響
掌握兩種語言的詞匯、句法、語篇、語言等知識是進行翻譯的前提。而心理語言距離的大小會影響語言的習得進程,語言習得者的心理語言距離越小,習得的進程越快,反之,距離越大,進程越慢。藏族學生對于漢語和英語產(chǎn)生的心理語言距離使他們在習得過程中會產(chǎn)生詞匯、語序等方面的認知障礙,既影響他們對兩種語言的掌握程度,也影響兩者的轉換。
3.2對策略能力的影響
策略能力強調在翻譯的過程中語言習得者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翻譯方法的選取、翻譯步驟的計劃、翻譯成果的評價等。不同民族的思維方式不同,所以運用語言的習慣也不同。藏語語序、藏族文化中的重感性輕理性等因素都會影響策略能力的形成。
3.3對心理生理要素的影響
心理生理要素是翻譯能力模式的子能力以外的一個方面,主要指翻譯過程中學習者的自我認知、對英語的情感、邏輯推理等。藏族學生的民族意識使他們容易遇到文化沖突和情感雜糅等問題,這些心理上的距離會成為英漢翻譯過程中的潛在影響因素。
4.翻譯能力培養(yǎng)策略
基于以上分析,可見藏族學生的翻譯能力培養(yǎng)中心理語言距離是不可忽視的因子。因此,培養(yǎng)藏族學生的英漢翻譯能力可以從心理語言距離入手,通過拉近心理語言距離提升他們的英語翻譯能力。
4.1 教師方面
現(xiàn)階段,翻譯課堂基本是講授式的,教師的作用也是教材或譯例的串講人。從心理語言距離的視角出發(fā),教師在培養(yǎng)藏族學生的翻譯能力時,應該從教材中走出來,從根本上解決阻礙學生翻譯能力提升的因素。
首先,教師應該了解造成學生心理語言距離的因素,明確心理語言距離對學生翻譯能力的影響。教師了解客觀語言距離的同時,可以通過問卷、訪談等形式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探索其心理語言距離對翻譯能力的影響。其次,教師應該培養(yǎng)學習者對語言距離的積極認知。教師可以以講座、討論等方式幫助學生也認識到他們在翻譯過程中存在的這一阻力,并積極引導學生去正視心理語言距離。最后,教師應該在教學過程中關注語言的共性。翻譯教學中容易強調語言間的差異,可能會拉遠學生的心理語言距離。相反,了解語言的共性則有助于他們在求同存異的理念下對比語言,更好地為翻譯打好基礎。
4.2 學生方面
在目前的教學中發(fā)現(xiàn)藏族學生的語言基礎較為薄弱,理解和表達能力有待提升;文化知識有所欠缺,對于語言間的差異不太敏感;學習動機和態(tài)度有待改善。這些問題的存在與學生的心理語言距離不無關系,可以通過以下策略改善。
第一,形成自我糾錯的習慣。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成功的必要條件。藏族學生可以通過自我糾錯了解自己的薄弱點,并分析薄弱的原因,而后尋找解決辦法,提升自己的雙語能力和策略能力,獲得成就感,從心理上逐步縮小心理語言距離。第二,建立小組學習的機制。藏族學生和同民族或他民族學生形成小組,分析和解決他們遇到的問題和爭議,以此互幫互助提升語言能力,改善心理生理要素。第三,拓寬課外資源的渠道。藏族學生可以通過網(wǎng)絡等渠道獲取到多彩多樣的文化信息,豐富語言外知識,拓寬視野,有利于拉近心理語言距離,提升翻譯能力。
4.3 其它方面
翻譯能力的培養(yǎng)不但要靠教師和學生,學校、社會和國家也是強有力的后盾。學校舉辦的各類文化活動、學科活動都可以讓藏族學生更好地了解不同的文化,破除文化誤解,夯實專業(yè)基礎,提高專業(yè)能力。社會團體、企業(yè)公司聯(lián)合高校,為藏族學生提供更多的翻譯實踐機會,讓他們在實踐中消除心理的防線,逐步縮小心理語言距離。國家大力支持藏族的教育問題,有效地改善了藏族學生的學習環(huán)境,是他們提高語言基礎的有利條件。
5.結語
語言、民族文化以及意識形態(tài)的差異造就了藏族學生的心理語言距離,從而影響著其雙語能力、策略能力等翻譯子能力,也影響著翻譯能力模式中的心理生理要素。因此,翻譯能力的培養(yǎng)必須考慮到心理語言距離。教師、學生、學校、社會、國家可以從不同的方面著手,為藏族學生學習翻譯提供更好的物質和精神環(huán)境,從而縮小其心理語言距離,提高翻譯能力。
參考文獻:
[1]凌斌,王志成.2014.少數(shù)民族英語教育中的心理語言距離研究——以藏族英語教育為例[J].貴州民族研究2014(4):183-186.
[2]仝亞輝.2010.PACTE翻譯能力模式研究[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10(5):88-93.
作者簡介:
焦曉霞,女,生于1987年9月,甘肅永昌人,蘭州城市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翻譯。
張晶,女,生于1988年2月,甘肅蘭州人,蘭州城市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英語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