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中國文化“走出去”戰(zhàn)略的實施,中外文化交流正在發(fā)生轉向,這對我國的外語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國外語教學需要培養(yǎng)大批具有跨文化交際能力,特別是能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的國民,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增進國際社會對我國基本國情、價值觀念、發(fā)展道路、內外政策的了解和認識。本文對我國大學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失語”的現象進行了分析,對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融入中國文化進行了有益的實踐探索。
【關鍵詞】大學英語; 英語教學;本土文化
【作者簡介】王麗美(1974.05-),女,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應用語言學。
一、引言
文化作為一種“軟實力”,已成為各國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方面和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象征。多種文化體系之間碰撞、交流和融合已經成為世界文化領域最為顯著的現象。近年來,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簡稱《決定》)?!稕Q定》提出要擴大文化對外交流,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和對外話語體系建設,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隨著中國文化“走出去”戰(zhàn)略的實施,中外文化交流正在發(fā)生轉向,這對我國的外語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國外語教學需要培養(yǎng)大批具有跨文化交際能力,特別是能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的國民,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增進國際社會對我國基本國情、價值觀念、發(fā)展道路、內外政策的了解和認識。中國文化的英語表達,成為我國大學英語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重要而且必要。
二、現狀分析
長期以來,我國的大學英語教學受到結構主義語言學的影響,在教學上一直是注重語言形式學習,輕文化素養(yǎng)以及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上世紀80年代,大學英語教學開始注重文化與語言之間的聯系,著手研究文化對語言的積極作用,但大多數學者主要研究目的語文化,即文化輸入。上世紀90年代以來,大學英語教學研究逐漸關注到我國本土文化,開始突出本土文化的重要性。2013年進行的大學英語四、六級改革中,漢譯英部分由句子翻譯改為段落翻譯。翻譯內容導入孔子思想、中國功夫、書法、針灸等中國傳統文化作為重要的考察內容。但由于大學英語教學大綱對文化教學定位不明確,到目前為止,仍然缺少導入中國文化的大學英語教材,大學英語教師中國文化意識仍有待提高,大學生們在用英文表達中國文化時仍感覺詞匯貧乏。大學英語教學不能只培養(yǎng)“學了英語丟了母語,有了外國文化就拋棄本民族文化” (胡文仲、高一宏,1997)。將中國文化融入到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去已經刻不容緩。
1.教材。教材在教學過程中發(fā)揮著基礎性作用,對人才的知識結構和培養(yǎng)質量有著重大影響??v觀我國多層次英語教學,中國文化被嚴重邊緣化,甚至近乎空白。劉艷紅等(2015)通過對《21世紀大學英語》 、《新世紀大學英語》 、《全新版大學英語》 、《大學體驗英語》 、《全新主題大學英語》 、《新時代大學英語》 、《新視野大學英語》 、《大學英語教程讀寫譯》 、《新標準大學英語》 、《新通用大學英語》等 10 套國家規(guī)劃大學英語教材的內容進行研究,發(fā)現在這10 套大學英語教材中,英美文化內容居于絕對主導地位,其他英語國家的文化內容所占比重很低。中國文化在這些教材中也基本被忽視。
2.教師。大學英語教師中國文化意識仍有待提高,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長期以來受到結構主義語言學的影響,在教學方面注重語言形式學習,將教學重點放在語音、詞匯、語法、翻譯等語言知識方面,忽視了中國文化在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中的作用; 二是部分教師認為大學生生在中國,長在中國,對中國本土文化應該非常熟悉,英語教學中不用對中國文化過于強調。大學英語教師對英美文化的輸入遠超過于中國傳統文化,這也非常不利于雙向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
3.學生。當今的大學生可以用英語流利地介紹圣誕節(jié)、情人節(jié)、愚人節(jié)、感恩節(jié)等西方節(jié)日,但是每當外國朋友問及中國傳統文化時,比如春節(jié)習俗、四大名著、文房四寶等,我們的學生卻總是結結巴巴,詞不達意。研究者(如劉世文,2003;蔣亞瑜、劉世文,2005;鄧文英、敖凡,2005)或采用測試,或利用訪談、問卷等工具對英語專業(yè)或非英語專業(yè)大學生進行調查研究,發(fā)現大部分受試者不能夠用英語恰當地表達測試中涉及的中國文化,認為中國英語專業(yè)與非英語專業(yè)學生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能力十分欠缺。
三、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融入本土文化的實踐探索
1.把了解中國文化,會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作為重要教學目標之一。《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指出:“大學英語是以外語教學理論為指導,以英語語言知識與應用技能、跨文化和學習策略為主要內容,并集多種教學模式和手段為一體的教學體系。”由此可見,大學英語教學目標不單純是英語語言教學活動,還應當積極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不僅需要引導學生了解西方文化,還要引導學生熟悉中國文化,才能使跨文化交際有效地進行。筆者在開課之初向學生介紹大學英語教學目標時就明確指出了解中國文化,會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是課程的重要教學目標之一,以增強學生對該教學目標的重視度。
2.補充教學內容,豐富教學活動。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是實現教學目標的媒介。為實現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特別是會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的教學目標,必須補充現有教學內容,豐富教學活動。筆者在進行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一方面結合現有教材主題,以平行、對比或影響的視角引入中國文化內容,另一方面增加了關于中國文化知識的英漢漢英翻譯、展示、報告等教學活動。這些補充的教學內容和活動都是以任務的形式布置給學生,由學生課下搜索資料,準備PPT,課堂進行介紹。學生在這些豐富多彩的活動中不僅了解了中國文化,增強了文化自信,還提高了基本的英語語言綜合應用技能。
3.英語測試中適當增加關于中國文化內容的考查。許多英語考試基本上都是考查學生的語言技能,這使得學生非常注重語言知識方面的學習,而常常忽視了文化常識的學習。所以,在補充教學材料和豐富教學活動的基礎上,在大學英語水平測試中增加關于中國文化內容的考查,可以提高學生學習了解中國文化的自覺性和積極性,從而可改變目前這種不平衡的況。
四、結語
復旦大學教授陸谷孫先生曾在復旦外文系提出“不做黃皮白心的香蕉人”和“學好外國語,做好中國人”。隨著國家“一帶一路”和“中國文化走出去”戰(zhàn)略的實施,迫切需要大批具有跨文化交際能力,特別是能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的人才,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增進國際社會對我國基本國情、價值觀念、發(fā)展道路、內外政策的了解和認識。中國文化的英語表達,成為我國大學英語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重要而且必要。大學英語教學中要融入中國文化內容已刻不容緩,筆者希望和各位同行在這條道路上一起繼續(xù)探索。
參考文獻:
[1]胡文仲,高一宏.外語教學與文化[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7.
[2]劉艷紅.基于國家級規(guī)劃大學英語教材語料庫的教材文化研究 [J].外語界,2015(6).
[3]鄧文英,敖凡.英語專業(yè)學生的中國文化失語癥分析[J].兵團教育學院學報第,2015(4).
[4]劉世文.對中國文化英語表達能力的調查及其啟示[J].基礎教育外語教學研究,2003(1).
[5]蔣亞瑜,劉世文.提高學生中國文化英語表達能力的方法與途徑 [J].集美大學學報,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