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實施者,教師的教學習慣對學生學習效果有著重要的影響,教育心理學中將教師習慣定義為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形成的無意識的教學行為,并具有好壞之分,本文通過探究不同的教師習慣對學生教育帶來的影響,并為教師提供養(yǎng)成良好教學習慣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 教學習慣;教學成果;改變途徑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8)10-0055-01
“師者,傳道授業(yè)解惑也”,教師是推動教育事業(yè)長久發(fā)展的關鍵,是組織和開展各種教育活動的主體,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學生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可以說教師是學生成長道路中的指路明燈。我國教育部多次提出教育教學的最終目標是讓學生成材和成人,為此需要教師做好良好的表率作用,樹立正確的教學意識,養(yǎng)成良好的教學習慣是當前我國教師隊伍建設和發(fā)展的重要目標。
一、教師教學習慣對學生教育帶來的影響
教師的教學習慣是指教學在長期教學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教學行為習慣和風格,主要受其教學性格和教學理念的影響,具有潛在性和長久性,不同的教師教學習慣有著很大的差異,同時教師的教學習慣也有優(yōu)劣之分,良好的教學習慣能夠推動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反之則會降低教學效果,其帶來的影響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兩方面:
一方面,教師教學習慣對教育教學帶來正面影響。良好的教學習慣具有科學性和先進性,是對教師教學方法的反映,教師良好的教學習慣有利于開展豐富的課堂教學互動,改變傳統(tǒng)落后單一的教學形式,進而激發(fā)和調動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自主性。此外良好的教學習慣還有利于教師進行班級管理,構建和諧寬松的班級氛圍,讓學生在班級活動中培養(yǎng)集體精神和合作能力。
另一方面,教師教學習慣對教育教育帶來負面影響。在我國傳統(tǒng)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往往會形成負面影響,這種教學習慣主要表現(xiàn)在這幾個方面:教師習慣于占據(jù)課堂主導地位,過于重視課堂紀律和學生考試成績,教學模式固定等,不利于學生思維能力和知識水平的提高。
二、改變教師教育習慣的有效途徑
教師教學習慣對課堂教學效果有著重要的影響,教師作為學生教育教學活動的直接負責人,需要注意自身教學水平和教學能力的提升,在素質教育理念的鞭策下,逐漸改變自身教學習慣中的不足,全身心投入到教學改革中,為學生提供高質量的教學服務。
(一)改變傳統(tǒng)教學理念,樹立生本教學思想
理論是實踐的基礎,教師只有樹立正確的教學思想和教學理念,才能提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水平,為學生塑造和諧的學習環(huán)境和氛圍。教師教學理念是影響教學教學習慣的潛在因素,為此教師需要主動改變傳統(tǒng)教學思想,由教師為主的課堂教學模式向學生為主的課堂教學模式轉變,將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放在教學的首要位置,主動學習先進的教學思想和理念,并能夠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水平和能力,探索出適合本班級學生的教學方法,由此形成自身獨特的教學風格和良好的教學習慣,為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創(chuàng)新教育教學形式,提高課堂實踐教學能力
教學形式是教師將其教學思想和方案貫徹落實到具體課堂教學環(huán)境中的種藥品媒介,不同教師在其課堂教學中形成了不同的教學風格,但是無論哪種教學方式都必須符合學社實際學習情況和能力,能夠滿足學生不同的學習需求。教師的各種教學習慣會在教學活動中無意識的流露出來,進而給學生帶來深遠的影響,如在傳統(tǒng)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習慣于自問自答式的教學行為,和學生互動交流較少,這種教學習慣下培養(yǎng)出的學生缺乏創(chuàng)新能力和探索能力,學習自主性不高,為此教師需要有意識的改變傳統(tǒng)教學習慣,創(chuàng)新和改革教學方法。如科學的利用多媒體教學設施,發(fā)揮多媒體教學設施在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吸引學生課堂注意力上的積極作用;又比如運用情境創(chuàng)設教學法、小組合作學習法等,豐富學生課堂教學內容。
(三)完善教師自我評價體系,提高自我反思意識
教師自我評價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能夠對自身的教學方案、教學行為、教學過程及教學效果進行科學的反思,并能夠清楚的認識到自身教學過程中的可取之處和劣勢,在此基礎上不斷創(chuàng)新和改革教學方法,使其更加符合現(xiàn)代素質教育理念的需求。教師作為教育活動的組織者,需要對自身教學水平和教學能力有著清楚的認知,然而當前我國大部分教師教學評價思想依然停留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上,即過于關注教學計劃是否完成、學生學習成績是否提升、教學環(huán)節(jié)是否落實等,這種教學評價模式停留在表面層次,無法讓教師正確的認識到自身教學中的不足,而素質教育理念下的教師自我評價體制更多的是關注學生的成長和需求,對學生的課堂表現(xiàn)力、學習方法及思維模式進行評價,以此為依據(jù)重新制定教學方法。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教師作為推動教育事業(yè)蓬勃發(fā)展的核心人物,其自身的教學習慣和教學意識關乎著最終的教學效果,教師作為學生學習和成長道路中的標桿,需要充分履行自身的教學職責,以身作則,向學生傳遞和灌輸正確的思想。為此對于教師而言,需要緊跟素質教育理念發(fā)展的步伐,樹立正確的生本教學思想,開展豐富生動的課堂教學形式,促進學生文化素養(yǎng)和思想道德修養(yǎng)的協(xié)調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朱純潔,朱成科.從“被”走向“覺”:當代中小學教師習慣養(yǎng)成探析[J].當代教育科學,2015(09).
[2]劉黎明.教師教育生活的破與立[J].教育科學論壇,2013(03).
[3]劉黎明.論教師教育生活的“習慣化”及其超越[J].教育學術月刊,2013(03).
作者簡介:劉春秀(1979-),女,廣西南寧,學歷:大專,職稱:初級,研究方向:特殊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