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常熟市莫城中心小學 顧夢倩
小學是學生數學學習的初級階段,也是其思維發(fā)展的黃金時期,如果使用單一的數學化語言,可能會影響其知識理解,不利于要點的掌握。因此,要注重生活化教學的引入,適當增加生活案例,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情境,深化其對公式、術語以及解題方法的理解,以此提高學科應用能力,將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落到實處,最終實現學科素養(yǎng)的發(fā)展。
學生是課堂的主體,在設計教學時,要圍繞其與教學內容精心備課,在傳統基礎上創(chuàng)新、突破,開辟數學課堂新天地,幫助學生樹立“生活化”數學學習的理念,將學科與生活聯系起來,在生活中發(fā)現數學,運用課堂知識解決,以此深化體驗,豐富認知。
小學數學問題大多基于生活背景,要求學生運用學科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然而小學生普遍缺乏生活經驗,無法從生活的角度分析問題。對此,教師就可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將課堂問題與現實問題結合,引導學生回歸生活,加強對問題的探究,以此增加其對學科的了解。如在教學“混合運算”的內容時,為了讓學生充分理解加減乘除四種方法的混合運算,我創(chuàng)設了一個生活購物的情境:莎莎去超市買日用品,她買了3個杯子,每個4元;3個勺子,每個10元;牛奶5盒,每盒2元;垃圾桶一個,15元。她給了收銀員100元,問:收銀員要找給她多少元?對此,學生列式解答,我隨即挑選一名學生板演,他列出了這樣的算式:3×4+3×10+5×2+15=67(元),表示購物總支出,收銀員找零就是:100-67=33(元)。將這兩個算式綜合就是:100-(3×4+3×10+5×2+15)=33(元)。學生算得很對,我隨即給予肯定,并帶領學生總結:在處理混合運算時,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減法,如果有括號的,要優(yōu)先算括號里的。這樣一來,解決數學問題就和日常生活一樣輕松,學生思維也變得靈活起來。
小學生活潑好動,好奇心很強,抓住這一點,在設計教學時就可設計操作活動,為其提供動手機會。具體實施時,可針對一些實際問題增設測量、觀察等環(huán)節(jié),讓其在動手、動腦的過程中掌握知識,靈活運用,以此促進操作能力與創(chuàng)新精神的培養(yǎng)。如秋天的時候,學生對學校里各種樹木的落葉十分感興趣,一下課就撿樹葉觀察,對此我就設計“找一找”活動,開展合作學習,讓其以小組的形式參與,借助相互的討論交流思考區(qū)分不同樹葉的方法。經過一番討論交流,學生想出了利用不同的幾何圖形區(qū)分的方法,即將其貼在樹上,以此做標記區(qū)分落葉與非落葉。在實施的過程中,學生積極觀察、交流,積累了一定的學科經驗,如計數、分類、方位等,以此為后續(xù)深入的探究活動奠定基礎。再如,班級排隊做操時,學生經常因為排隊的問題拖延,于是我就設計了“排隊我最行”的活動,讓其出謀劃策,想一想好的方法。由此,學生就會從不同角度分類、排序,無形之中對數字的排序和大小有了一定認識,將數學滲透到日常運用中,真正實現在“做中學”“學中做”。
結合學科特點與小學生年齡特點,可在教學中適當創(chuàng)設游戲情境,將教學與游戲融合,營造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以此調動學生積極性,充分吸引其注意力,讓其在興趣的驅動下主動參與,積極探究,邊玩邊學,在輕松認知的同時加深學習印象,有效提高課堂效率。有一次我就設計了模擬游戲:假設有一戶人家要裝修鋪地板,先讓一位學生扮演主人,給出房屋的基本信息:主人的廚房寬3米,長5米;臥室長5米,寬2米;客廳長4米,寬3米;衛(wèi)生間長2米,寬1米。之后邀請一位學生扮演售貨員,負責推銷地板,并闡述商品信息:客廳和臥室的地板規(guī)格為60×60厘米,單價為20元/塊;廚房地板規(guī)格為40×50厘米,單價為86元/塊;衛(wèi)生間地板規(guī)格為40×40厘米,單價為4元/塊。其他學生都是設計師,負責設計鋪設方案。這樣一來,全班就參與到這個游戲中,圍繞這個生活化的數學問題展開討論。最后小組匯報,將自己的方案與大家分享,剩余小組評價反饋,提出建議與整改方案,以此促進問題解決。
隨著新課改的深入,小學數學教學迎來了顛覆性的改變,逐漸改變傳統單一的知識傳授,愈發(fā)注重學生素養(yǎng)的發(fā)展,試圖將教學落腳點置于學生問題解決的能力上,以此充分發(fā)揮學科作用,促進學生運用已有知識將理論與實踐結合,真正做到掌握、吸收、內化。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實踐不僅是檢驗真理的唯一途徑,也是檢查教學情況的有效手段。一個階段教學結束后,可聯系生活設計實踐活動,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機會,同時反饋教學,及時查漏補缺,彌補新課教學的不足。
如在教完“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的計算后,我聯系生活實際,布置測量任務,觀察并實地測量自己家中的廚房、衛(wèi)生間和臥室,參照文本算一算需要多少地磚、瓷磚,以此開展交流,與小伙伴討論各自家中不同的鋪設。在測量完面積之后,學生積累了相關經驗,可引導其繼續(xù)自主探究,讓其自由選擇感興趣的事物進行測量,可以是學?;▔?、桌椅,或者是國旗、操場等,以此促進體驗,讓其在親身實踐中感知數學,有效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產生學科興趣。再如,在講完“三角形與四邊形”的內容后,我就設計了“我愛尋找創(chuàng)造”的活動,讓學生尋找身邊的圖形,將其畫一畫、剪一剪、涂一涂。之后,我就組織學生交流,讓其圍繞這一主題展開討論,大膽發(fā)表看法:
生1:我發(fā)現生活中大多數物體都是三角形和四邊形的,如三角尺、三明治、粉筆盒等。
生2:在上美術課的時候,如果用三角形和四邊形能畫出很多美麗的圖案。
生3:使用不同的圖形可以拼出新的圖形,如一個三角形和一個四邊形就能拼出一個新的四邊形,也可以拼出一個新的五邊形。
生4:我特別喜歡三角形,在尋找的過程中,我有一個特別的發(fā)現: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可以拼出三種不同的四邊形。
由此,通過實踐活動,不僅加強了學生對這一塊內容的理解,還鼓勵其創(chuàng)新思考,在原有的認知水平上更進一步,無形中促進了自身創(chuàng)新能力與精神的提升,嘗試在運用中理解,在實踐中突破。
傳統小學數學教學局限在課堂之中,過多關注學生的知識理解,不僅忽視了其思維發(fā)展,還忽略了學科知識運用,導致學生“紙上談兵”,無法切實發(fā)揮學科實效?;诖?,教師就要打破時空局限,引導學生走進生活,在學習體驗的同時靈活運用,以此提升學科素養(yǎng)。
教學時,如果我們能夠引導學生將自己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生活實踐中,無形中就會提高其對生活中數學問題的關注,以此便能培養(yǎng)其學科思維,讓其在不斷的實踐中完善、進步,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促進綜合能力的提升。如在講完“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后,我就設計了一個實踐活動,將學生帶到一片空地,提問引導:如果用一根繩子在地上圍成一個方形的場地,怎樣能讓這個方形場地的面積最大?對于這一問題,學生沒有急于回答,而是動手實踐,將事先準備好的一根長為6米的繩子在地上擺放,不同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方法。之后進行比較,得出結論:如果用同樣長度的墻蓋一個院子,將其設計成正方形可以使院子的面積最大。由此,學生充分發(fā)揮學科知識,不僅解決了實際問題,還在實踐過程中檢驗理論,加深了自身對知識的理解,高效完成預期目標,實現了自身素養(yǎng)提升。
總之,小學數學生活化課堂的構建是促進教學的有效途徑,不僅能打破傳統,激發(fā)興趣,還能引導學生發(fā)現、創(chuàng)新,充分發(fā)揮其主體作用,在不斷的實踐中體驗、認知,增強學科體驗,進而提升能力,實現學科素養(yǎng)發(fā)展,完成預期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