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榕
(山東省青島市浮山路小學,山東青島 266100)
行為主義心理學認為,學習者本身對自己的學習有著主動調節(jié)的意識,這種調節(jié)如果偏向于積極方面,那么就會影響其行為動機,美國社會學習理論創(chuàng)始人班杜拉將之稱為“自我效能[1]”。一般來說,在體育體能、體技方面發(fā)展良好的學生,其自我效能感也比較強;而那些體能、體技相對薄弱的學生,他們的自我效能感就會比較低下。一直能夠保持較強自我效能感的學生,在體育學習上就會有著強烈的興趣和動機;如果激勵他們不斷實現(xiàn)新的跨越,可以達到新的高度。因此,在體育課堂上,教師要有意識地激發(fā)學生的自我效能調節(jié)功能,讓他們樂意去不斷挑戰(zhàn)自己。通過這種方式,可以提升教學的質量,增強學生的體能和體技。
在一次教學蹲踞式起跑動作時,班上學生呈現(xiàn)出各種各樣的起跑姿勢,貌似都集中全身心隨時可以彈出。然而,稍加觀察就可以發(fā)現(xiàn),有的學生并沒有將自己身體的重心前移到向前跨出的左腿上;有的屁股沉沉地壓在后腿上,讓人顯得拖沓;有的前后腳掌全部實實地踏在地面上,不便于發(fā)力彈起……如果反復去一個個指導、糾正,工作量大不說,學生還不一定領情,或許他們還會固執(zhí)地認為這就是屬于自己的最佳方式。因此,筆者不動聲色,選出一組4名學生站到起跑線上,讓他們做好起跑的姿勢;然后將手機鏡頭聚焦一名姿勢標準的學生,開始攝像。這樣,姿勢標準的學生理所當然較之于其他不規(guī)范學生起跑的速度要快很多,當筆者給他們播放剛才的錄像時,沖在前頭的學生成了大家羨慕的對象,在贊美他的速度之快的同時,目光自然關注到他的起跑姿勢上。通過4名學生不同的蹲踞式姿勢的比較,學生很快總結出筆者想要的動作要領;而成功勝出的學生,也會在眾人的欣賞、夸贊中不吝說出自己的做法,這樣的激勵和自我糾正,遠比教師滔滔不絕地講解效果好得多。
再如在教學“足球運球”時,班上號稱“足球小子”的王同學自信滿滿,對筆者講解的不同足位運球的方法不屑一顧。筆者看在眼里,不動聲色地走近幾名聽得比較專心的學生跟前,悄悄告訴他們只要按筆者說的方法去做,一定能讓他們贏了王同學。幾名學生心花怒放,在自由練習時格外賣力,筆者幫他們糾正了幾個動作后,小型的運球比賽就開始了。在一排間隔2米的豎桿間穿行,誰先到達終點,誰就勝出。第一輪,筆者便安排王同學運球,然后將剛才暗示的兩名學生叫出來跟他比。結果可想而知,專心練習的兩名學生完美勝出。在大家出乎意料之際,筆者讓他們談談獲勝感受,他們紛紛表示與筆者教的方法分不開,成功完全是因為認真聽講的結果,從而激發(fā)其他學生學習要專注的品質。
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好勝心強,善于模仿,當教師真心去欣賞他、鼓勵他;那么,他一定會充滿昂揚的斗志,滿懷信心地去挑戰(zhàn)自己、挑戰(zhàn)任務,從而在專注和主動參與中提高學習的質量[2]。因此,教師要時刻注意課堂的正面評價引領,力求避免充滿負能量的批評、嘲諷。這樣,學生的自我效能感會越來越強烈,今后學習的勁頭也會越來越足。
做任何一件事,心懷積極向上的情緒,成功的概率要比焦慮、擔憂和彷徨等消極心理下的高出很多。小學生的體育學習也是如此。因此,在課堂上,教師要給學生積極的情緒暗示,并善于時刻調動他們積極的情緒,以提高他們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和學習的效果。
如在教學接力跑中傳棒的技巧時,筆者給大家示范的動作是:在快接近接棒同學時,持棒的那只手改變原先隨臂前后擺動的動作,轉換為該手臂迅速將小棒壓低,在抬起的大腿上輕敲,以握住木棒的下方,而后奮力前舉,以便接棒的同學迅速握住后繼續(xù)奔跑;而接棒的同學,身體應該保持隨時準備沖出的姿勢,準備接棒的那只手則盡可能向后方伸出。至于為什么要這樣,或許筆者的解釋不一定能夠讓學生信服,即使找?guī)孜粚W生出列擺出完美的傳、接造型,也不會有什么效果。處于興奮狀態(tài)的學生,尤其在眾人此起彼伏的加油氛圍里,他們早就將這些動作拋到了九霄云外。這時,不妨和學生換一下角色,筆者走進隊伍里聽,學生到隊伍前面來講。一名同學一個點子,一個點子來一次練習比較,一次比較后做一次這么做的用意的點評。這樣的積極情緒的暗示,賽過筆者無論多嚴謹?shù)谋硎觥?/p>
另外,積極情緒的運用還體現(xiàn)在對學生的失誤的寬容上。當學生因為動作失誤或者體能原因導致暫時的失敗時,教師首先給出的反應不是立即指出錯誤、幫助糾正,而應當是微笑寬容,用心呵護,以鼓勵的眼神或者手勢予以安慰。這樣,學生才不會強化剛才失敗導致的消極情緒,而是迅速調整心態(tài),投入下一輪學習中來。
再有就是課堂上分組的技巧。為了呵護學生的自尊和使其始終保持高度的熱情,讓他們有積極的情緒不斷刺激自我的效能感,教師應當將那些水平稍低的學生安排在與之相當?shù)膶W習小組內,讓他們始終看到希望和看到進步,而不是始終逃不出絕對優(yōu)勢學生的壓力而自拋自棄。
體育課上各種形式的過關和測試,最能調動學生內心的成就感;但這統(tǒng)一的標準也最容易磨滅那些屢戰(zhàn)屢敗的學生的積極性。因此,在教師日常的體育教學中,不妨靈活設計一些闖關性練習。當學生順利通過一關后,就可以繼續(xù)挑戰(zhàn)更高更快的下一關,這就猶如跳高一樣,一名學生越過了1.2米,另一名選手就將跨桿挪高5 cm再跳,直到達到該年級段的優(yōu)秀為止,或者超過優(yōu)秀的高度沒人能越過。這樣的層層過關,可以讓學生從很低的起點開始挑戰(zhàn),逐步積累成功的體驗和勝利的信心,最后實現(xiàn)自己也不敢想的新高度和新速度。
如在練習學生100米往返跑的爆發(fā)力和反應速度時,教師可通過初賽進行摸底分組,將水平相當?shù)膶W生組隊進行競賽,以便在互比互幫中揚長補短,不斷超越新高。那些水平相對薄弱的學生,也讓他們自由成組;而后以本組中最快的一名學生為挑戰(zhàn)目標,當成功超出這一成績時,就可以申請換組重新開始。這樣,他們會因為相對容易的勝利而感受到努力后的成功喜悅,樹立繼續(xù)挑戰(zhàn)的信心。同時,為了刺激他們向上的心態(tài),不妨讓他們自己給自己的小組命名,如比較快的小組可以自稱為“飛虎隊”“蛟龍出?!钡龋恢械人降男〗M可以成為“奮起組”“超越組”,等等。這樣的命名,讓已在其中的隊員心生自豪,也讓暫沒達到的學生有了新的向往。自我效能感得到強化,他們的學習和挑戰(zhàn)的熱情也得以持續(xù)和保持。
班杜拉的社會性學習理論提出:個體的成長離不開自我因素、環(huán)境、行為,這三者對于學習者的改變有著重大的支配作用。注重引領學生自我強化,教師適當替代強化,可以讓自我效能感得到正面刺激。在一個班集體內,總會有不同層次的學生,他們的起點不一、能力不同。教師的課堂,應該關注到這每一個學習主體的自我效能感,給他們熱情的鼓勵和積極的情緒暗示,并合理搭建有梯度的成長平臺,助他們不斷超越自我,在積極的自我效能催化中,讓自己的體能體技等各種體育素養(yǎng)得以不斷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