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新科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指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將其他學科(含自然、社會、政治方面)的知識滲透到語文教學中來。滲透,顧名思義,比喻一種事物或勢力逐漸進入到其他地方。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淺談一下語文教學中的滲透。
一、小學《語文》與《社會》教學間的滲透
《魯濱孫漂流記》敘述十七世紀有個叫魯濱孫的英國人,在航海中遇險,孤身一人流落到一個荒無人煙的小島。為了戰(zhàn)勝死亡,他依靠破船上剩下的一點生產和生活資料,同大自然展開了頑強的斗爭。每做一件事,都要遇到很大的困難,但他經得起失敗的考驗,憑著艱苦的勞動,成功地在荒島上建起了房舍,開墾了農田,營造了羊圈,使荒島面貌有了改變,他的生活也有了改變。經過二十八年多的孤苦生活,他終于脫險,返回故鄉(xiāng)。讓同學們在學習中,認識到了社會的嚴酷。
二、小學《語文》與自然現象的滲透
例:《山谷中的謎底》一文,記敘了加拿大魁北克山谷的一個奇異的自然現象,告訴人們,在逆境和壓力面前,既要敢于抗爭,也要學會退讓、以退為進。
本課學習的難點是理解第二個旅行者的話和最后一個自然段。教參中,只求點到為止,不必挖掘過深。其實,我們老師可以把農村常見到的自然現象告訴學生,以降低學生對課文理解的難度。如:冬天的一場大雪,鋪天蓋地,田里的小麥、油菜等都被雪壓得彎下了腰。這一自然現象,作為農村的孩子可以說是人人皆知,這時,可以提問:“同學們,小麥、油菜這時候都被雪壓得彎下了腰,有什么危險嗎?”此時,同學們一定會想到“麥蓋三層被,枕著饅頭睡?!?、“瑞雪兆豐年”這些農諺,會滔滔不絕地說出冬天下雪對農作物的好處。這樣訓練的過程,是學生從理論到實踐的過程,是學生從直觀到思維的過程。再如:雨后的春筍,它能把磨盤大的石塊掀翻,然后直沖云宵。大家知道,磨盤大的石塊起初是壓在竹筍上的,但竹筍為了生長,只好暫時先委屈自己----彎下身子,等待時機。一旦時機成熟,他就會發(fā)出沖天的力量,頑強地生長。
結合課文,學生就會理解、明白一個道理:彎曲不是倒下和毀滅,而是為了生存和更好的發(fā)展。此類文章,在課文中為數不少,必須很好的利用。
三、小學《語文》與環(huán)境教育的滲透
當前,環(huán)境問題是全球關注的熱點之一。我認為,在學校各科教學中滲透環(huán)境教育,特別是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滲透環(huán)境教育,以環(huán)境教育的若干主題為線索,結合語文課的教育內容綜合在一起設計和組織教育活動,既省時,又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例如教學《灰椋鳥》這一課,在帶領學生理解和欣賞灰椋鳥的歸林及它們入林后落下飛起,起舞爭鳴這一景象的同時,就可結合進行保護環(huán)境的教育。我在課堂中是這樣設計的:
1.提出問題
“作者為什么能把文章描述得如此生動形象?”學生的回答一定是“作者觀察細致”。然后,開始設疑:“同學們,假如沒有路兩邊百畝郁郁蔥蔥的竹林,沒有南段高大的人工刺槐林,作者能觀察到灰椋鳥歸林時的壯觀景象嗎?作者能把灰椋鳥這篇文章寫得如此生動、如此形象嗎?”
2.引導思維
通過思維,答案是很顯然的:是人們創(chuàng)造了美好的世界,為作者提供了寫作素材。從而,使學生在心底里真正認識到是人創(chuàng)造了世界。同時也明白“保護好環(huán)境”的重要性。
3.感悟升華
讓學生們圍繞“我們今后應該在保護環(huán)境上做些什么”展開討論,讓這顆種子在學生的心里深深地扎下根。
小學語文教學中需要滲透的、可以滲透的還有好多。例如滲透黨的方針政策,滲透外語、音樂、美術、數學等等。小學語文教學中注意了滲透,其效果一般人是體會不到的,益處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