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萍
【摘 要】 本文從我國臺灣地區(qū)《圖書館法》《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等相關規(guī)定的法律保障視角,探討圖書館為特殊殘障讀者提供資料搜集服務事宜。認為,從事資料征集服務的圖書館員唯有以公平、自由、適時、便利的專業(yè)理念進行圖書信息的組織、整理,如此方能正確認定事實并使用相關法律規(guī)范,從而締造一個所有讀者均能夠平等使用文獻資源的融洽祥和的書香社會。
【關鍵詞】 臺灣地區(qū)圖書館;特殊殘障讀者;讀者服務;無障礙格式
一、引言
根據我國臺灣地區(qū)對于圖書館屬性的界定,圖書館系搜集、整理、保存及制作圖書信息,以服務公眾或特定讀者的設施。圖書館所保存的圖書信息含圖書、期刊、報紙、視聽資料、數(shù)字媒體等出版物及網絡資源。根據1948年《圖書館權利宣言》的規(guī)定,不論讀者的性別、宗教、種族、國別、階級、黨派,圖書館對其所提供的服務一律平等、一視同仁。[1]因此,圖書館應向讀者提供并協(xié)助其獲取公平、自由、及時、便利的圖書信息權益已成為圖書館員在推動讀者服務方面的首要準則,根據我國臺灣地區(qū)于2015年1月24日修正后的《圖書館法》第9條第1款規(guī)定,圖書館辦理圖書信息的采訪、編目、典藏、閱覽、參考咨詢、信息檢索、文獻傳遞、推廣輔導、館際合作、特殊讀者(視覺、聽覺、學習及其他閱讀困難障礙者等)服務、出版物編印與交換、圖書信息網絡與數(shù)據庫的建立、維護及研究發(fā)展等業(yè)務。同條第2款指出,前項特殊讀者服務,其圖書信息等特殊版本的征集、轉換、提供與技術規(guī)范及其他應遵行事項的辦法,由主管機關決定。由此可見,我國臺灣地區(qū)《圖書館法》的首次修正具有以特殊讀者作為重點的修正趨勢,圖書館是社會公眾獲取信息的重要場所,對身心障礙的讀者而言,更是一個相當重要的社會資源。[2]
本文基于我國臺灣地區(qū)在《圖書館法》立法過程中將特殊讀者群體的概念予以深化與明晰,并擴大涵攝范疇為“視覺障礙及符合相關社會福利機構公告標準,并經評估使用常規(guī)著作有困難的特定身心障礙者”。對此,借鑒新修正的我國臺灣地區(qū)《圖書館法》、《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等相關法律規(guī)定,針對特殊讀者群體的常規(guī)服務中與資料征集有關的法治變革與發(fā)展的議題,提供相關見解,以期能達成美國圖書館學之父杜威所言:“花費最小的代價,提供最好的讀物,供大多數(shù)人使用”的文獻采訪目標;為行文方便,作者擬依序由《圖書館法》、《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中關于特殊讀者服務資料征集規(guī)定的分析等順序來剖析特殊讀者服務的圖書信息采訪問題,并歸納結論及建議,以就教于學界。
二、《圖書館法》關于特殊讀者資料征集規(guī)定的分析
《圖書館法》作為圖書館事業(yè)的根本大法,我國臺灣地區(qū)在關于該法的第一次修正中,關于特殊讀者服務部分主要有兩項內容,分別為:
其一,為辦理特殊讀者服務,增訂圖書信息特殊版本的征集、轉換、提供與技術規(guī)范及其他應遵行事項的辦法,由主管機關決定。
其二,鼓勵出版者將其出版物分別送存臺灣地區(qū)各圖書館。申言之,新法增訂第15條第3款規(guī)定,實質賦予臺灣地區(qū)圖書館享有對特殊讀者服務資料執(zhí)行法定送存的權限,即鼓勵出版者應善盡積極送存的義務。
上述修正要點規(guī)定在《圖書館法》第9條第1款中,其立法體例采取示例方式將特殊讀者擴大為視覺、聽覺、學習及其他閱讀困難障礙者等。換言之,讀者服務業(yè)務除事關普通讀者外,尤其強調弱勢特殊讀者的文獻保障服務,以彰顯美國圖書館協(xié)會所倡導的《圖書館權利宣言》的價值,以擴大認定特殊讀者范圍,將有助于解決這些讀者的信息自由需求,同時亦能實踐圖書館事業(yè)關懷弱勢、服務全民的設置宗旨,該法同條第2款規(guī)定,對特殊讀者專業(yè)化服務事項的規(guī)定,將其提升法規(guī)規(guī)范位階至法規(guī)命令層級,即賦予主管機關就圖書信息特殊版本的征集、轉換、提供及技術規(guī)范等相關事項制定辦法,以便于執(zhí)行。其中,該法所謂的圖書信息特殊版本指專供特殊讀者直接或運用輔助設備可接觸的文字、聲音、圖像、影像或其他圖書信息的無障礙版本;對于特殊讀者圖書信息征集方式采取接受贈與、自行采購、自行制作、委托制作、取得授權復制等四種方式;圖書館有權以錄音、數(shù)字轉換、口述影像、附加手語或其他方式,將已公開發(fā)表的著作轉換為專供特殊讀者使用的圖書信息特殊版本;圖書館應就圖書信息特殊版本分類編目及自建文件庫予以處理,并且圖書館就編制完成的目錄,應定期匯入專門負責圖書館日常建設與維護的圖書資源整合服務平臺,提供便于特殊讀者使用的圖書信息查詢目錄;圖書館可以與其他圖書館、法人或團體組織合作,交換或輸入圖書信息的特殊版本,專供特殊讀者使用。由此可見,我國臺灣地區(qū)《圖書館法》第9條第2款授權制定的特殊讀者使用圖書信息特殊版本征集、轉換、提供及技術規(guī)范辦法,屬于新修正的《圖書館法》的附屬法規(guī),基于法規(guī)適用的優(yōu)先性原則,圖書館員從事特殊讀者圖書信息征集時,該法規(guī)應優(yōu)先適用于母法(即《圖書館法》第9條第2款的規(guī)定)。[3]
對于修正后的《圖書館法》有關擴張法定送存機關的規(guī)定,依新法第15條第3款的規(guī)定,主管機關應鼓勵出版者將其出版物送存各圖書館。此條規(guī)定的立法宗旨包括了臺灣地區(qū)圖書信息的征集、搜集、典藏、保存、整合、整理、推廣及使用等;就此觀點而言,對其圖書信息出版物的送存僅增加兩份出版物樣本的送存,亦不至于對出版者造成負擔。
從修正后的《圖書館法》第2條有關圖書館及圖書信息的定義,皆可看出受數(shù)字傳播觀念的影響,強調其制作圖書信息的機能,使其增加生產知識的效用。對于其搜集內容,由于網絡信息形式呈現(xiàn)多樣化,載體樣貌推陳出新,數(shù)字媒體以編碼方式呈現(xiàn)的情形較為常見。數(shù)字信息取代電子媒體,包括透過各種電子閱讀工具閱讀內容的媒體形式,已受到讀者的青睞。圖書館對特殊讀者提供特殊信息服務,應建構以紙質版本交付、互聯(lián)網在線閱覽或下載的服務模式作為最優(yōu)先的服務方式。
三、《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關于特殊讀者服務資料征集規(guī)定的分析
我國臺灣地區(qū)在修正《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部分條文時,附帶決議之一即為使用常規(guī)著作有困難的讀者接觸相關著作,相關法律規(guī)范專為這些人的閱讀設置特殊權利。針對有困難的讀者范圍,本法第30條將其范圍設定為視覺障礙者、學習障礙者、聽覺障礙者或其他感知著作有困難的特定身心障礙者。下面分別予以評析:
1、身心障礙者閱讀權益保障及圖書信息的優(yōu)先提供
依該法第30條規(guī)定,教育主管機關應依視覺功能障礙者、學習障礙者、聽覺障礙者或其他感知著作有困難的特定身心障礙者的需求,考慮資源共享及廣泛使用現(xiàn)代化數(shù)字科技,由其指定的圖書館專門負責規(guī)劃、整合及典藏,向讀者提供可接觸的數(shù)字格式或無障礙格式的圖書資源,以便于視覺功能障礙者及特定身心障礙者的運用。受指定的圖書館對于視覺功能障礙者及前項特定身心障礙者提出需求的圖書資源,應優(yōu)先提供。規(guī)劃、整合與典藏的文獻資源內容、使用方式及所需費用補助等辦法,由教育主管機關決定。
2、身心障礙者使用數(shù)字格式或無障礙格式的教科書及其他政府出版物的權利
在身心障礙者使用數(shù)字格式或無障礙格式的教科書及其他政府出版物的權利方面,依該法第30條規(guī)定,經教育主管機關審定的教科書,其出版者應于該教科書出版時,向教育主管機關指定的機構或學校提供所出版教科書的數(shù)字格式或無障礙格式,以便于制作專供視覺障礙者及其他特定身心障礙者接觸的數(shù)字格式或無障礙格式,各級政府機構出版物亦同。出版物的數(shù)字格式或無障礙格式由教育主管機關指定。據此,本條適用的前提,必須符合以下要件:
(1)數(shù)字格式或無障礙格式的提供主體:指教科書的出版者及官方出版物的各級政府機構。
(2)使用出版物的受益人:僅限于《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第30條所指的讀者。
(3)使用的標的:數(shù)字格式或無障礙格式且經相關教育主管機關審定的教科書及政府出版物。
(4)使用的方法:翻譯、點字、錄音、數(shù)字轉換、口述影像、附加手語及其他方式等。
(5)數(shù)字格式或無障礙格式媒體的制作者:教育部指定的機構或學校暨各級政府機構。
(6)數(shù)字格式或無障礙格式的特色:制定這些特殊的版本格式,應當實行技術開放途徑,并邀請相關利害關系人提供意見,才能進行這些特殊版本格式的制作與轉換。
四、結論與建議
美國圖書館學之父杜威主張,“在正確的時間,提供正確的書,給正確的讀者”(To supply the right book to the right reader at the right time)。諄諄告誨,言猶在耳。如從為特殊讀者征集合適其使用的圖書信息的立場觀察,為身心障礙讀者所提供的服務資料,其實質價值皆應等同于普通讀者所使用的圖書信息。質言之,從事服務資料征集的圖書館員唯有以公平、自由、適時、便利的專業(yè)理念進行圖書信息的組織、整理,如此方能正確認定事實并使用相關法律規(guī)范,從而締造一個所有讀者均能夠平等使用文獻資源的融洽祥和的書香社會。
針對特殊讀者服務資料征集所遭遇的法治問題,應從《圖書館法》、《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等法律的整合與應用著手,《圖書館法》明確將關于特殊讀者服務專業(yè)規(guī)定提升至法規(guī)命令的層次,進而鼓勵出版者將身心障礙者使用的出版物送存圖書館;《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明確規(guī)定優(yōu)先提供身心障礙者所使用的圖書信息數(shù)字格式或無障礙格式出版物的使用。如能遵循相關法律制度的規(guī)范意旨,以《圖書館法》為適用主體、以《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的立法精神為遵行的標準予以參照,兩者緊密結合,共同切實執(zhí)行關于特殊殘障讀者的服務資料征集工作。而這些對于我國更好地貫徹文化平等、文化扶貧工作,以及《公共圖書館法》與《公共文化權利保障法》的立法完善與修訂工作而言,均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ALA. Library Bill of Rights. [EB/OL] (2018-6-29).http://www.ala.org/advocacy/sites/ala.org.advocacy/files/content/LBORwithInterpretations.pdf.
[2] 李慧芬.殘障者使用圖書館的權利 [J]. 書香季刊,2016(8).
[3] Vogue Peter. Public Librarianship: An Issue Oriented Approach. [M]. New York: Greenwood press.
【作者簡介】
李 萍(1968.6—),陜西西安人,西北政法大學圖書館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