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亦巧 胡蘊文 徐淵潔
摘 要: 孟姜女故事的流變具有地域性的特點,通過對比河南唱本《孟姜女哭長城》與南方寶卷《孟姜仙女寶卷》在人物身份、情景結(jié)構(gòu)、主題思想和藝術(shù)手法方面的差異,并歸納其成因,初步探究孟姜女故事的地域差異。
關(guān)鍵詞: 孟姜女 《歌謠周刊》 地域性
孟姜女千里尋夫、哭倒長城的傳說由來已久,據(jù)顧頡剛先生的研究,其雛形最遲于漢魏逐漸形成,此后不斷流變,受時代、地域、文化環(huán)境等多種因素的影響,產(chǎn)生了種種變體,故事情節(jié)更加豐富,神話與教化色彩愈發(fā)濃重?!陡柚{周刊》的“孟姜女專號”共刊載了十四首關(guān)于“孟姜女哭長城”的歌謠,分別來自南京、河南、廣西等地,其中的主干情節(jié)大致相同:孟姜女之夫修筑長城,孟姜女千里送寒衣,哭倒長城。但具體到篇,則各有差異,單是孟姜女之夫的姓名,就有“范杞梁”①“范士郎”②“萬祀良”③“范希郎”④“萬喜良”⑤五種。其中以河南唱本《孟姜女哭長城》和吳語區(qū)的《孟姜仙女寶卷》最明顯,可視作地域地區(qū)孟姜女故事的典型,通過對比兩首歌謠的差異及探究其成因,可初步明確清末民初孟姜女故事的地域性發(fā)展。
一、《孟姜女哭長城》與《孟姜仙女寶卷》的差異
1.人物身份
《孟姜女哭長城》中的孟姜女姓許,“他爹姓許來娘姓孟,認了個干娘本姓姜,按著三姓起名諱,取名就叫許孟姜”⑥,是江寧縣員外之女,丈夫名“范希郎”,家世不明,唱本中只說是“城南”“公子”⑦,兩人都是俗世男女,典型的才子佳人,并無神仙背景。
《孟姜仙女寶卷》中的孟姜女本是“七姑仙”⑧,“不愿血河狼藉去投生,借此冬瓜為生母”⑨,被華亭縣員外孟德隆收養(yǎng),一心“修行念佛”⑩,“婚姻二字”“全不在意”,成親只因“在家從父”“聽憑父母作主”。丈夫名“萬喜良”,是“芒童仙官”轉(zhuǎn)世,為替萬民“擔災(zāi)擔禍”而舍身下凡,成為蘇州元和縣員外萬天心與夫人鄭氏的獨子。萬員外夫婦和孟員外夫婦的形象更加具體,疼愛兒女、行善積德、“同發(fā)道心”,最終得登仙界。
2.情節(jié)結(jié)構(gòu)
《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雖然多有“觀音”“玉皇”“雷公閃電”“四海龍王”等神話因素,但絕大部分情節(jié)是發(fā)生在人間的,孟姜女與范希郎的成婚是“佳人合配才子”的典型,并無前世之說;被征召修筑長城的范希郎不過是千萬民夫中的一個,除了有一位“女賢良”妻子以外,無甚特異之處;范希郎托夢于妻,僅訴一句“凍死我!那是我的棉衣裳?”,不吝筆墨描寫孟姜女獨守空房之孤寂:“正月二月還好過,三月四月麥稍黃,五月六月熱難受,七月八月秋風涼。過了九月交十月,十月以內(nèi)降嚴霜”;孟姜女由于夢見丈夫受寒,遂獨自徒步送衣,受觀音所助,乘云至京;玉皇見孟姜慟哭,命雷公打倒邊墻,露出尸骨;花費不少篇幅描繪孟姜女滴血認骨;孟姜女向秦始皇提出四個條件:“頭一件,我丈夫要用金棺銀蓋頂。金棺銀頂把尸裝,二一件,文武百官穿重孝。三件上,昏君隨后主哀杖。第四件,我丈夫不埋平地藏,埋到東海岸上才安康”;孟姜女在東海邊跳水自盡,“四海龍王著了忙,把小姐救回龍宮去,認了個龍母老干娘”;結(jié)局是孟姜未死,長城停筑,“女賢良”之名遍揚天下。
《孟姜仙女寶卷》的神話色彩與宗教色彩更加濃重,近一半的篇幅描寫孟姜女與萬喜良作為“七姑星”與“芒童仙官”的事跡,以及孟姜女勸雙親修道,孟萬兩家同參仙道、受觀音點化的情節(jié),對孟萬兩家的介紹更加詳盡,尤其鋪敘孟家與姜婆爭瓜、打官司一節(jié);同樣是修筑長城,萬喜良被懸賞捉拿是由于太白金星下凡“傳數(shù)童謠”:“姑蘇有個萬喜良,一人能抵萬民亡,后封長城做大王,萬里長城永堅剛”;增添了喜良出逃,于孟家花園救起落水的孟姜女一段情節(jié);孟萬二人成親僅是由于“父母之命”“將計就計”,無關(guān)情愛;萬喜良之死不是由于勞累得病,而是被用來祭祀,以鎮(zhèn)長城;萬喜良不僅托夢給孟姜女,讓其進京“面始皇,叨敕建,造一殿庭”,而且托夢拜別父母;孟姜女與“兩個能事家人”及“兩個玲瓏使女”“舟車”赴京;孟姜女哭倒長城是由于萬喜良顯靈,使尸骨露出,滴血認骨僅一句“白骨滴血點點凝”;孟姜女向秦始皇提出三個條件:“長橋地域有長城。十里濶來十里長,十里方圓造坵墳。墳前要造萬王廟,春秋二祭永長存。造成坵墳并王廟,御駕親身祭王墳”;孟姜女在“祭畢焚帛燒紙錠”時投火自盡,回歸仙界;結(jié)局是“七姑星”與“芒童仙官”歸位,孟萬兩家四老登仙。
3.主題思想
《孟姜女哭長城》開篇言“說賢良來道賢良,與知賢良住哪方”定下全文基調(diào):頌贊孟姜之賢良。雖有神話色彩,但基本思想更近儒家,借土夫之口稱贊孟姜女:“土夫聞聽眼落淚,眼望家鄉(xiāng)哭爹娘:‘我也有三兄和六弟,不見前來送衣裳。我也有妻子大共小,沒有女子振賢良。”每當各路神仙相助孟姜女時,必定提及“女賢良”之名,其目的在于教育聽眾:賢良之人能夠贏得諸天仙佛的幫助,最終得到好的結(jié)果,如孟姜女一般,投海不死,反得龍母收作義女,在人間也“落一賢名天下?lián)P”。此處的賢良指敬愛丈夫、不畏艱難、不慕權(quán)貴,甚至足以結(jié)束君主暴政,“令人分付各人回家去,各人回家探爹娘,從今后不把邊墻做”。
《孟姜仙女寶卷》的思想更近佛老,寶卷本是勸人信佛之用,本土化后有摻雜了大量道教元素,如“天庭”“玉皇”“仙界”等。主要思想是教化聽眾行善積德、修仙求道,典型如孟姜女勸孟德隆夫婦的一段話:“愿在閨門修仙道,百年修得伴雙親。此是女兒心中愿,不必雙親多費心。修行念佛兒情愿,時時修煉氣和精,早晚回光并返照,法輪長轉(zhuǎn)不留停。日服鳥肝與兔髓,交梨火棗是仙品,醍醐瓊漿隨時餐,降龍伏虎自然靈。愿親與兒同參道,同赴天宮朝三清?!碑敃r孟員外的回答是:“我兒差矣!君臣,父子,夫婦,為人倫之大端也,何必求仙學道?!钡斚擦忌硭馈⒚辖M京之后,孟萬兩家合一,孟德隆的思想發(fā)生轉(zhuǎn)變:“只恨前生不栽培,不修今生修來生?!焙蟾糜^音指點:“修行無非修性命,修橋砌路凡間福,念經(jīng)念佛解冤魂。欲斷輪回生死路,訪拜名師覔正宗。參禪打坐明心性,時時照見五蘊空。舍利一結(jié)就成佛,不生不滅永超生。一得永得超三界,不落后天五行中。返本還原歸無極,九宗七祖盡超升?!弊罱K修行有道,得于“摩耶天宮”授職。這表明“君臣,父子,夫婦”的“人倫之大端”已經(jīng)不再適合君王無道、兒女身亡的悲慘現(xiàn)實,歌謠中君王暴政,無大臣勸諫,喜良與孟姜雖各為兒女,本質(zhì)還是天上神仙,夫婦之稱無關(guān)情愛,僅是為了消災(zāi)歷劫,“君臣,父子,夫婦”俱是虛名,只有虔心修行才能脫出苦海,得登仙界。但同時在引詩中也提及了“盡忠盡孝”“為節(jié)為義”的儒家傳統(tǒng)思想。
4.藝術(shù)手法
《孟姜女哭長城》以七言韻文為主,雜以八、九、十言等,通篇白話,多用排比、反復(fù)修辭,如“一生兩歲娘懷抱,三生四歲不離娘,五生六歲把腳裹,七歲八歲秀鴛鴦?!薄耙桓鄄恢v,譙樓鼓打三更梆,鼓打三更交半夜,門外來了范希郎?!薄耙获{云頭三千里,三駕云頭八九方?!蓖ㄆ酌瑁瑪⑹?、對話相間,處處緊扣“賢良”展開。
《孟姜仙女寶卷》以七言韻文為主,間有散文,還包括兩段十言韻文,一是萬員外夫婦哭喜良,二是孟姜女決心進京。文白夾雜、說唱相間,描寫細致,尤其是人物肖像描寫,如寫萬喜良“相貌堂堂多靈巧,頂平額闊口如菱,雙耳垂肩朝五岳,眉清目秀三停勻,齒白唇紅非凡相,真如仙子下凡塵”,寫孟姜女“盤膝打坐真佛相,齒白唇紅世無雙,眉清目秀天下少,巍巍體態(tài)盡斯文”。由于篇幅更長,排比鋪敘更加不惜筆墨,如描繪孟家花園一節(jié):“梅標玉骨多清雅;蘭挺幽芳王者尊;茶逞雅韻迎清客,李樹濃妝格外豐;杏花嬌色喜微雨;菊傲嚴霜愈精神;水仙氷肌心鐵石;國色天香牡丹名;玉樹亭亭砌階上;金蓮冉冉在池中;芍藥芳姿真少比;石榴麗質(zhì)稱無雙;丹桂香飄出月窟;芙蓉冷艷寒江心;梨花溶溶依夜月;桃花灼灼朝陽中;茶花寶珠稱為貴;臘梅花香罄口濃;海棠放出神仙體;瑞香花開滴滴金;狀元紅對金獅子;荷花池中戲金鱗;繡球花開賽明月;郁李遍地如白云;玫瑰花開香滿園;杜鵑幽香愛煞人。”與主旨無關(guān),但長篇大論,極力鋪排,類似的還有孟姜、觀音勸善修行的兩節(jié)。
二、《孟姜女哭長城》與《孟姜仙女寶卷》的差異成因初探
地域背景是歌謠產(chǎn)生的前提,中原歌謠與江南歌謠都是中國歌謠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兩個典型的風格的代表。地方與情感緊密聯(lián)系,情感與地方同樣有深刻的聯(lián)系,人民創(chuàng)作的歌謠與他們所在的地域聯(lián)系密切,這是歌謠文學的一個重要特點,在獨特的地域中,歌謠因受到區(qū)域環(huán)境和文化的影響而產(chǎn)生了獨特的地域特征。中原地區(qū)和江南地區(qū)人民“集體無意識”地創(chuàng)作了不同的孟姜女故事,分別反映了他們相對穩(wěn)定的審美習慣和風格。倫理入世思想在河南唱本中多有體現(xiàn),江南地區(qū)處于亞熱帶,雖然地理環(huán)境優(yōu)越,但是氣候溫熱,常常會碰到自然災(zāi)害,在這種情況下,追求安逸的民眾只能把希望寄托在佛教神靈的身上,因此,江南地區(qū)人民似乎更加崇尚玄虛,這在《寶卷》中也多有體現(xiàn)。
河南作為底蘊深厚的中原地區(qū),深受儒家思想浸染,宋代前一直是先進思潮的代表,然而明清時期,商業(yè)中心轉(zhuǎn)到江南,中原自金元動亂之后變成了全國范圍內(nèi)相對貧困的地區(qū),同時,明清兩代的都城都在北京,河南也失去了政治中心地位,又因為中原處于內(nèi)陸,地理環(huán)境較為封閉,因此產(chǎn)生于中原的宋代理學傳統(tǒng)根深蒂固,同江南地區(qū)相比思想相對保守,民國進步思潮的風氣沒有深入,因此在對孟姜女故事的傳承中具有明顯的儒家說教式的風格,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文學創(chuàng)作的視野,也沒有繼承文學的創(chuàng)新精神。江南地區(qū)與外界交流頗多,對儒家思想的傳承似乎沒有那么“根深蒂固”,反而想象力豐富,帶有較為活潑的生活氣息,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說:“楚越之地,地廣人希,飯稻耕魚,或火耕而水耨,果隋蠃蛤,不待賈而足,地執(zhí)饒食,無饑饉之患,以故貲窳偷生,無積聚而多貧。是故江淮以南,無凍餓之人,亦無千金之家?!笨少Y參考。
作為中國文學思想上的一個重要部分,佛教思想在許多江南民歌作品中都有表現(xiàn),正如伊恩·瓦特所說:“許多讀者,尤其是那些來自缺乏教育的社會階層的讀者,都是以宗教讀物為其始,繼而發(fā)展成更廣泛的文學興趣的?!薄睹辖膳畬毦怼分械姆鸾趟枷氲拿鑼憳O為典型地體現(xiàn)了佛學在江南民間的傳播。江南自古就深受佛教思想的影響,南京多次成為佛教中心,盡管清代佛教思想大為衰頹,清政府對佛教在政治上的控制也極為深入,但在清末民初,由于清政府國力的衰弱和國外新思想的傳入,維新改革派的康有為和梁啟超等人和佛教高僧蘇曼殊、虛云等人在中國的思想界和宗教界掀起了佛教復(fù)興運動,對啟蒙思潮深有影響??涤袨榈摹洞笸瑫分芯鸵苑鸾痰谝涣x諦苦諦“以觀世間眾苦”,描繪了民生之艱難,由此提出自己的社會改革主張?!秾毦怼分械臐撔男扌衼砻撾x現(xiàn)世苦難的思想不僅是對佛教思想核心的一種繼承,更是社會衰頹的一種廣泛反映,佛教思想教育人們?nèi)绾螌Υ松?,在險惡的環(huán)境下自我麻醉來消除苦痛,《寶卷》中,類似的佛化的場景和言論并不少見,寫天界實為反襯現(xiàn)世。
注釋:
①周作人,常惠,主編.《歌謠》第七十三號第一版《孟姜女尋夫(鼓詞)》[M].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影印本,1985,第587頁
②周作人,?;?,主編.《歌謠》第七十六號第二版《孟姜女十二月歌》[M].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影印本,1985:610頁
③周作人,?;荩骶?《歌謠》第七十六號第三版《孟姜女四季歌》[M].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影印本,1985:611.
④⑥⑦周作人,?;荩骶?《歌謠》第七十六號第三版《孟姜女哭長城》[M].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影印本,1985:611.
⑤周作人,常惠,主編.《歌謠》第七十六號第八版《孟姜仙女寶卷》[M].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影印本,1985:616.
⑧周作人,?;?,主編.《歌謠》第七十六號第七版《孟姜仙女寶卷》[M].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影印本,1985:615.
⑨周作人,?;荩骶?《歌謠》第七十九號第五版《孟姜仙女寶卷》[M].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影印本,1985:637.
⑩周作人,常惠,主編.《歌謠》第七十九號第六版《孟姜仙女寶卷》[M].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影印本,1985:638.
周作人,?;?,主編.《歌謠》第八十三號第七版《孟姜仙女寶卷》[M].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影印本,1985:671.
周作人,常惠,主編.《歌謠》第九十號第十五版《孟姜仙女寶卷》[M].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影印本,1985: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