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峰
摘 要:辯論教學作為當前方興未艾的教學方式,在高中政治教學中有著非常突出的作用與價值,是活躍高中政治課堂氛圍、提升高中政治教學效果的有效教學方法?;诖?,探討了辯論教學在高中政治課堂教學中的可行性與必要性,指出了辯論教學在高中政治課堂教學中的具體應用策略,包括設置辯論主題、分配辯論小組、引導學生辯論、做好場控角色等。
關鍵詞:高中政治;辯論教學;教學活動
政治課程作為高中教育的重要課程之一,在學生政治認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識以及公眾參與的培養(yǎng)中發(fā)揮著基礎性、關鍵性的作用。隨著教學實踐的不斷深入,政治教學經驗日益豐富,課堂教學的實效性也逐漸提升。但受主客觀因素綜合作用的影響,高中政治課堂教學中仍然存留著不少的問題,其中最為嚴重的則是課堂氛圍不活躍,學生的參與度與積極性不是很高。此情形不但會影響學生的知識吸收效果,對學生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培養(yǎng)也有著不小的負面作用。對此,辯論教學有著非常不錯的作用,是搞活政治課堂、提升教學效率的重要手段。筆者以“兼顧效率與公平”教學為例,通過具體的教學活動等,談一談自己的教學認識。
一、辯論教學的內涵與特征
辯論教學是教學模式中的一種,以辯論雙方的往來交鋒為主要內容。其兼有辯論與教學雙重內涵,學生是辯論的主體,教師是教學的主體,簡單來說,是教師利用學生間的辯論來滲透教學知識,讓學生在辯論的環(huán)節(jié)完成自我教育、自我成長,從而實現課程教學的目標。
辯論教學的特征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首先,主體性。辯論教學以學生作為辯論雙方,充分賦予了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相應的,教師則主要負責學生辯論氛圍的調節(jié)以及辯論結果的評定。其次,趣味性。辯論教學迥異于常規(guī)的教學模式,具有緊張性、刺激性等特征,學生參與辯論的過程,也就是享受學習樂趣的過程。最后,思辨性。在辯論活動中,雙方圍繞某一個點展開反復辯論,雙方在堅持自己觀點的同時,也會從對方的觀點中汲取有益的內容,從而對某一問題的認知更加深刻、全面,形成辯證的看法。
二、辯論教學在高中政治課堂教學的可行性與必要性
高中政治課程涵蓋政治、經濟、哲學等多個層面的內容,不少教學內容具有很強的思辨性,是學生辯論的重要課題來源。比如,必修一《經濟生活》中“兼顧效率與公平”的問題,就是學生辯論的重要選題,既是政治課程的重要知識點,又有著很強的現實屬性,在學生培養(yǎng)與教育中意義重大。辯論教學以辯論為核心,而所謂的辯論,即雙方圍繞同一個問題,堅持自己的觀點,反駁對方的觀點,從任何一方的立場來看,都過于絕對,但從辯論整體的視角來看,正是辯證法的最佳表現,這也是辯論教學適用于高中政治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直以來,在高中教育實踐中,學生學習政治課程的積極性不高。辯論教學立足于課堂,從課程教學內容中選擇具有辯論意義的主題,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理解展開辯論,這對于枯燥知識的生動化有著不錯的作用,對高中政治教學更好地開展也有著相當積極的意義。高中政治課程不同于一般的課程,它除了具有理論深度以外,還有著很強的現實意義,特別是與時事政治、社會焦點等關聯度非常高。不少社會熱點都能夠用思想政治的理論與觀點來分析。
三、利用辯論教學搞活高中政治課堂的對策
辯論教學是當前高中政治課堂教學中的有效手段,在活躍高中政治課堂氛圍、優(yōu)化教學效果中有著相當突出的效果,因此,教師要善于緊扣教學內容的實際需要,利用辯論式教學來搞活課堂。筆者以“效率與公平”的教學為例,從以下幾點著手,采取相應的教學措施。
1.設置辯論主題
在辯論教學中,辯論是課堂的中心內容,辯論雙方圍繞著教師給定的主題,分別闡述己方的觀點,反駁對方的觀點,其中,辯論主題是首要內容。只有在具備了明確辯論主題的前提條件下,辯論活動才得以有序有效地開展,否則辯論教學只能流于形式,發(fā)揮不了應有的作用。從“效率與公平”的辯論主題選擇中,我們可以發(fā)現,辯論主題的選擇需要遵循以下幾點原則:
首先,現實性原則。高中政治課程與現實生活密切相關。我國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建設是中心,因此,強調效率無可非議。但同樣需要注意的是,經濟高速發(fā)展的同時也帶來了不少的問題,最為典型的便是社會貧富差距加大,社會公平嚴重缺失,這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靶逝c公平”的辯論主題與當前的時代發(fā)展緊密相關,具有很強的現實性,值得在課堂教學中利用。
其次,思辨性原則。對辯論活動而言,辯論出誰對誰錯意義并不大,最為重要的是讓學生享受辯論的過程,從辯論中學到東西。因此,在辯論主題的選擇中,要挑選具有強烈思辨性的主題,無論從哪個方面來看,都能使辯論活動深入開展下去的主題。比如在“效率與公平”的教學中,效率第一亦或公平第一,都有深刻的道理。
最后,教育性原則。高中政治課堂中的辯論,歸根到底是要服務于政治課程教學的,因此,在辯論的主題選擇上要注重其教育性,讓學生在辯論中明辨是非、了解善惡,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2.分配辯論小組
一般的辯論賽由正方、反方、主持人、評委四個群體組成,參與辯論的為正方辯友與反方辯友,主持人和評委可以由教師來擔當。課堂辯論主題明確后,便進入辯論小組的劃分階段,這是辯論教學是否能夠取得成效的關鍵階段。因為只有在雙方辯友旗鼓相當的條件下,辯論活動才能深入開展,否則很容易出現一邊倒的態(tài)勢。仍然以“效率與公平”的辯論式教學為例,在辯論小組的劃分實踐中,筆者主要做了以下幾點工作:
首先,尊重自主性。學生在日常的相處交往中,會形成一定的圈子,彼此之間關系親密,合作度高,教師在辯論小組分配中要充分尊重學生的自主選擇,以學生的自主結對為小組分配的首要原則。
其次,注重均衡性。辯論活動不是個人對個人的活動,而是小組對小組的活動,小組成員在基礎知識、辯論技巧、心理素質上的表現直接影響到最終的辯論結果。因此,在“效率與公平”的辯論小組最終成型后,筆者與各小組成員進行了簡單的交流,觀察他們的資料掌握情形以及語言表達能力,如果某一小組出現了所有學生都比較內向的情形,筆者就要調整小組成員的組成,使其能夠參與到辯論賽中。
最后,允許流動性。高中政治課程中適宜學生辯論的內容有很多,教師沒有必要在所有辯論中都讓成員穩(wěn)定的小組參加,事實上,這也不利于學生間的交往。因此,要適度地允許小組成員的流動,讓更多的學生有機會組合成辯論小組,這樣更有利于辯論活動的開展。
3.引導學生辯論
對不少高中生而言,課堂辯論是一個新鮮的內容,他們盡管對辯論的形式充滿興趣,但并不一定能夠真正地融入辯論中,很有可能在辯論中出現進退失據乃至張口結舌的現象。因此,在課堂辯論中,教師要做好引導學生辯論的工作。仍然以“效率與公平”的辯論為例,正方主張效率優(yōu)于公平,反方主張公平優(yōu)于效率,為了讓正反雙方在辯論中能夠言之有據,筆者為辯論小組提供了大量的資料,其中既有名言警句,也有不少的歷史故事與現實案例,就公平的重要性而言,資料有“不患寡而患不均”、歷代農民起義均由“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導致,城鄉(xiāng)經濟二元結構,東西部發(fā)展差距拉大,這些為反方組織開場語、陳詞提供了極大的幫助。
針對在辯論中可能會出現的冷場現象,教師需要及時地介入其中,通過提示、鼓勵等方式,引導學生繼續(xù)辯論下去。如果學生在辯論中出現難以為繼的現象,教師要及時地調整小組成員,讓候補成員來完成辯論活動,確保辯論教學的有效開展。
4.做好場控角色
在高中政治課堂辯論教學中,教師既是學生辯論活動的主持人,同時也是學生辯論的評委,對辯論教學的有效性有著關鍵性的影響。以“效率與公平”的辯論為例,為了更好地實現辯論教學的價值,教師需要從以下幾點出發(fā),做好場控的角色。
首先,控制辯論時間。辯論教學以辯論為中心,但辯論并非課堂教學的全部,一節(jié)課45分鐘,辯論教學需控制在30分鐘內。因為在剩下的時間中,教師還需要對雙方辯友的觀點進行總結,同時,利用辯論的結果向學生講解教材中的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這就需要教師嚴格控制好學生的辯論時間。
其次,設置辯論規(guī)則。辯論活動需要嚴格按照規(guī)則來開展,否則很容易出現混亂的現象,教師要明確好正、反方參辯人員的權利與義務,比如禁止在對方主辯、二辯、三辯、結辯做陳詞、反駁性發(fā)言以及結辯時肆意打斷,禁止在自由攻辯人身攻擊或使用不文明用語等。
最后,維護辯論秩序。針對辯論中存在的違反規(guī)則現象,予以相應的懲戒,違反一次予以警告,違反兩次撤換辯論人員,違反三次直接宣告該辯論小組失敗,如此才能確保小組辯論遵守規(guī)則。在學生辯論活動完結后,教師作為旁觀者要給予相應的點評。
總之,理越辯越明,作為一種有效的學習方法,辯論自古以來便備受推崇,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經常與學生邊散步、邊討論,被稱作逍遙學派,無獨有偶,我國古代的先賢孟子也很重視辯論,《孟子》一書中充滿了各種辯論,可見辯論在知識學習與真理探求中的地位與作用。就高中政治教學而言,辯論在活躍氛圍、激發(fā)參與、提高效率等多個層面均有著不可多得的優(yōu)勢,是改善高中政治課程教學枯燥性的有效教學手段,因此,教師需要積極地應用辯論教學。
參考文獻:
[1]張俊才.高中思想政治課辯論式教學的困境與對策[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3(8).
[2]王高賀,鄭禮琳.思想政治理論課雙主體教學模式新探:“一慣兩愛三點”[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3).
[3]鄧衛(wèi)國.辯論式教學法及其功能[J].思想政治課教學,2009(2).
[4]孫培乾.論辯論式教學在高中思想政治課中的應用[J].學周刊,2013(11).
[5]周慧英.辯論式教學在高中政治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杭州師范大學,2012.
[6]郭媛媛.基于辯論式教學的思想政治課程改革[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6(3):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