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短房
和大多數(shù)國家一樣,北美的社區(qū)也有高檔、低檔之分,一般是根據(jù)人口密度、社區(qū)內(nèi)主流住房形式等來加以區(qū)別。但不論社區(qū)“檔次”高低,是較“單純”的社區(qū)(即居住在該社區(qū)的居民貧富狀況、居住方式相差不大)還是所謂“混合社區(qū)”(社區(qū)內(nèi)既有獨立屋也有高密度住房,既有私人住房也有公租房、廉租屋,因此住戶階層構成比較復雜),是較大或較小的社區(qū),都會有兩個不可或缺的“社區(qū)心臟”:社區(qū)活動中心和圖書館,有些時候這兩個是彼此分開的,但很多時候它們合二為一,圖書館就是社區(qū)活動中心的一部分。
在美國和加拿大,最常見、數(shù)量最多的圖書館,是社區(qū)里對公眾開放的圖書館,一般稱之為“公眾圖書館”。之所以這樣稱呼,是因為北美的圖書館真的是屬于公眾的。
國內(nèi)大中城市的圖書館經(jīng)過近年來的發(fā)展、整修,藏書量大,硬件設施晚輩,功能健全,管理也較為嚴密,較幾十年前的“索書單時代”有了長足的進步。記得孩提時代,筆者生活在號稱“文化城”、擁有當時國內(nèi)藏書量第一圖書館(南京圖書館)的南京城,家中一位長輩還是圖書館的工作人員,卻排了足足幾年隊,“開后門”才得以辦出一張普通圖書證,只能一次借閱兩本圖書,為期一個月,續(xù)借僅限一次,無權借閱“內(nèi)部參考書籍”和典藏書籍,更無權復印,如今像首都圖書館、上海圖書館等大館早已“鳥槍換炮”,別說普通圖書證,就算可借閱、復印參考資料的專業(yè)圖書證、閱覽證也不再那么神秘了。
盡管如此,國內(nèi)圖書館的密度仍然比較小,一個市轄區(qū)平均有一、二座像樣的圖書館已屬不易,普及到社區(qū)則基本是奢望,且借書、閱覽仍有許多限制,如果借閱者住處較遠,工作單位也不那么“正規(guī)”,大圖書館已開放和具備的許多功能就只能望洋興嘆。和“大圖”相比,區(qū)一級的圖書館即便有,條件也簡陋得多,有些本社區(qū)的老住戶都不一定知道在哪,更低一級,像街道什么的,就更不用說了。
其實這種相對閉鎖的圖書館管理模式,和中國自古相傳的“敬惜字紙”傳統(tǒng)一脈相承。漢代因剛剛經(jīng)歷過秦末的文化浩劫,圖書彌足珍貴,漢成帝劉驁的親叔叔、和皇室關系密切的東平王劉宇想向皇帝借閱皇家圖書館(中秘)的諸子百家著作和《太史公書》(史記的初稿),竟然遭到朝臣反對,盡管劉驁和叔父關系非常好,最終也只能忍痛謝絕;北宋時朝鮮從海路向宋朝皇帝請求借閱儒家典籍,竟然遭到當時公認最有名學者之一、大文豪蘇軾的強烈反對。在許多中國傳統(tǒng)學者看來,學問有價,可不是什么人想借都能借的。
北美的圖書館文化則是完全兩樣的風格。在北美,圖書館的種類很多,大大小小的不勝枚舉,有國立圖書館、高等學校圖書館、公共圖書館、中小學校圖書館、專門圖書館,等等等等。
以加拿大為例,早在1883年加拿大首任總理約翰.麥克唐納就支持建立國家圖書館,但各方面條件一時還不健全,一直到1950年在自治領檔案館館長凱伊·拉姆的指導下才設立了加拿大書目中心, 1952年《國家圖書館法》通過后才正式成立國家圖書館。
到了60年代,加拿大迎來了高等學校發(fā)展的黃金時代,高校圖書館也得到了發(fā)展。1949年加拿大只有蒙特利爾的麥吉爾大學圖書館擁有50多萬冊藏書??墒菑?961到1971年,全國高等學校的圖書館藏書總量從大約 700萬冊增加到了2400多萬冊。
國家圖書館或高校圖書館,都在很大程度上對盡可能多的讀者開放。筆者幾年前受托參與撰寫一本《加中外交關系發(fā)展史》,負責自上古至加中建交前這一部分,由于這部分內(nèi)容距今年代久遠,資料稀少,在一位當?shù)啬昀蠈W者的介紹和幫助下,辦理了英屬哥倫比亞大學(UBC)圖書館的臨時閱覽證,盡管并非在校學生或教工,但仍然可以方便地查閱各種資料、檔案(可以復印,不能借出),順利地按時完成了約定的撰寫工作。
在“真正”的公共圖書館即社區(qū)圖書館方面,加拿大自60年代起進入了“井噴式”發(fā)展階段,自1961至1971年的10年間,加拿大公共圖書館的藏書增加了63%,工作人員增加了50%,經(jīng)費增加了100%。很多社區(qū)的公共圖書館就是從那時開始從無到有的,比較大比較好的,像有名的多倫多市圖書館新館,在世界上都引起過廣泛關注,也就是從那時候開始,加拿大各地的社區(qū)公共圖書館開始普及起來,雖然這是個地廣人稀的國家,但哪怕只有幾個人的邊遠社區(qū)、臨時性的居民點,一般也會有公共圖書館的。筆者有一次從溫哥華搭機從溫哥華飛往卡爾加里辦事,在自動值機邊結識了一位華裔石油工程師,他在加拿大西北部一座只有幾戶常住人口的小居民點從事勘探工作,連上班都要搭小飛機往返(他家在溫哥華,每個月回家一周,另三周在居民點工作,往返家和居民點都是搭小飛機,我就因此碰見正趕回上班地點的他)。據(jù)他介紹,那個僅有十幾年歷史的小居民點也有一座公共圖書館,“有幾千本書,由兩位兼職職員管理,因為有中、韓裔石油員工來工作,這幾年居然還添置了中、韓文的書刊”。
公共圖書館扎根社區(qū),是免費向大眾開放的非營利性機構,它的支出主要來自省、市兩級政府,尤其是市一級政府,因為和市政府一樣,公眾圖書館的基礎是最貼近民眾的社區(qū)。別小看這種“社區(qū)的圖書館”,它還是很與時俱進的呢,有個數(shù)據(jù)顯示,加拿大公共圖書館用于購買電子資源和多媒體資源的經(jīng)費比重2000年是18%,2009年就達到31%了。
公共圖書館除了傳統(tǒng)圖書,還有網(wǎng)上閱讀活動,人們不用拿著實體書,只要在網(wǎng)上就可以查到圖書館里的藏書并進行閱讀了。
加拿大大多數(shù)地方冬季漫長,人們不得不經(jīng)常待在室內(nèi)活動,因此公眾圖書館往往附設了許多有特色的室內(nèi)附屬活動,如老年活動中心、多元文化中心(溫哥華等移民眾多的城市,社區(qū)多元文化中心常常展示本社區(qū)移民群體的民族特色,而內(nèi)地一些居民點則凸顯原住民文化特色)、體育運動場所,可以舉辦各種活動的多功能廳等,一些稍大居民點的公共圖書館還會設立社區(qū)博物館等。加拿大公立學校放學較早,雙職工家庭下班卻較晚,存在一個長達兩三小時的“空檔期”,因此幾乎所有公共圖書館都附設了課后班、興趣班等功能。
社區(qū)圖書館的閱覽功能是全免費的,一些圖書館門口設立門禁或專人,但只是管“竊書”,并不禁止讀者隨便出入,只閱覽不借走是不需要任何證件的。辦閱覽證需要繳納很小的一筆工本費,用一張駕照之類帶照片的身份證明,填張表,交了錢,在前臺拍張大頭照,等個三五分鐘,圖書證就辦好了。憑這張證可以任意借多少本書不限,但還書期限是有限制的,逾期不還不但會罰款還會扣“個人資信分”,這在北美社會可是非常嚴重的事,會影響各種正常學習、工作和生活,因此大家都不會不把借閱過期當回事。加拿大人手緊張,許多圖書館借書、還書都是無人的,借書時在機器上掃一下書和自己圖書證的二維碼,還書時直接扔進指定的“書斗”即可。
加拿大的社區(qū)和市都劃得很小,比如溫哥華以中國的城市標準看。勉強算是個“大中城市”,但這個“大中城市”卻是由21個市、鎮(zhèn)、區(qū)組成的城市群,每個市、鎮(zhèn)、區(qū)又有許多個社區(qū),因此大大小小的公共圖書館竟有上百家之多。這么多的圖書館如果在圖書資源上“自成體系”,不僅不成規(guī)模,而且也容易浪費,因此像這樣的城市群,藏書資源是共享的,在“大溫圖書館”網(wǎng)站上查到的借閱資源,是全部21個市鎮(zhèn)區(qū)所有公共圖書館的資源,如果您要借的圖書不在您持有圖書證的公共圖書館,但在“連鎖館”有,可在線預約,到了約定時間去您的那家公共圖書館借即可。
從上面的敘述可知,即便同一個城市群的不同公共圖書館,圖書證一般也是不能通用的(有些較大市鎮(zhèn),市鎮(zhèn)范圍內(nèi)多家公共圖書館的證件可以通用),這也是稍顯不便之處。
我的母校是如今在中國頗負盛名的南京外國語學校,有當時國內(nèi)中小學屈指可數(shù)的學校圖書館,小學三年級入校面試就安排在校圖書館進行,當時還在一所沒有校圖書館小學讀書的我曾對此羨慕不已,“考上這所學??梢蕴焯旖钑础?,居然成了我“發(fā)憤圖強”的動力之一。
即便到了幾十年后的今天,中國許多中小學也只有規(guī)模不大的閱覽室,沒有太成規(guī)模的圖書館。但北美不同,美國和加拿大的中小學幾乎都有自己的圖書館,小學生每周有一天“圖書館日”,可以從校圖書館借幾本書回家讀。學校有專職圖書管理員,負責圖書資料管理和學生的閱讀活動。
我的兩個兒子在加拿大大溫哥華列治文市一所專門為高智商兒童開設的私立小學讀書,這所小學共有11個年級(學前班至10年級),學生總數(shù)卻只有不到70人,即便如此,仍然設立了一所很像樣的圖書館,且正計劃分為高、低年級兩個分館。
正因為中小學普遍設立圖書館,因此美國、加拿大小學生從學前班和一二年級開始就習慣于去圖書館借書、閱讀,而且公立學校還會特意組織小學生去就近的公共圖書館閱覽、借書,目的是讓孩子們學會怎樣利用公共圖書館的設施和資源。
美國和加拿大教育系統(tǒng)認為,教會學生盡早學會如何利用包括公共圖書館在內(nèi)的公共設施、資源非常重要,各級政府(美國和加拿大都習慣稱“三級政府”,即聯(lián)邦、州/省和市鎮(zhèn)三級)會經(jīng)常利用廣播、報刊、網(wǎng)站等媒介刊登公益廣告,教授和鼓勵大家辦理公共圖書卡。
公共圖書卡分為成人和兒童兩種,對每種卡每次可借閱圖書、音像制品數(shù)量的規(guī)定是不同的。兒童可借閱量小,但過期不還書籍音像品罰款少于成人。如果讀者很想借書回家卻又忘帶圖書卡也沒關系,只要有合法證件就可以借書。另外圖書館也會派管理員去所屬區(qū)域內(nèi)小學進行宣傳活動,離我家最近的一間公共圖書館,從前年起對兒童過期不還圖書實行了免交罰款的新制度,這樣做的目的,當然還是為了鼓勵孩子多借閱圖書。
剛剛過去的一個暑假,大溫哥華多個公共圖書館推出了“小朋友讀書做任務”的活動,能在制定時間內(nèi)讀完最多圖書“完成任務”的小朋友可以獲得一份小獎勵,我太太一位剛剛移民來這里沒幾年的國內(nèi)舊同事,其剛上二年級的小女兒就在所住社區(qū)拿到了“讀書第一名”的“大獎”,雖然不過是兩本書和幾張貼紙,卻仍然高興得不得了,開學后還拿著獎品去學校炫耀了一番。
有人說過,北美的公共圖書館當然是屬于公眾的、但首先是屬于孩子們的,這話一點也不假。
這里不僅是孩子借閱讀物的地方,還是他們參加各種免費活動的場所。譬如針對不同年齡層孩子在不同時間舉辦的《故事時間》,英語叫做“Story Time”就吸引了無數(shù)從呱呱墜地到小學低年級的小朋友。到了周末,很多家庭都會全家一起去圖書館,先把孩子帶到“故事角”,讓他們跟老師一起講故事、做游戲,大人趁這功夫借書、還書,等忙完這些,孩子們的故事也差不多聽完了,然后就可以一起去參加一些親子活動。
值得一提的是,在一些人口較密集的社區(qū),周末公共圖書館的活動區(qū)往往僧多粥少,許多熱門資源(如可以玩兒童游戲的平板電腦)需要預約和排隊,“預約”指家長在社區(qū)圖書館網(wǎng)站上約定周末自己孩子使用這些資源的時間(一般不超過30分鐘),屆時在指定時間和桌次使用,享有優(yōu)先權;“排隊”則是在大家都沒優(yōu)先權情況下“先來后到”,一般也是玩半小時左右自覺讓位。因此社區(qū)圖書館也是許多北美兒童學習社交禮儀和公共行為規(guī)范的地方。
暑假期間,各圖書館還會聯(lián)合起來邀請一些有特殊才能或特別機構的專業(yè)人士來給小朋友表演或講課,說是講課,其實一點不死板,非常有趣,譬如前年暑假,我所住社區(qū)圖書館,就邀請了一個非盈利機構--野生鳥類拯救組織,給孩子介紹貓頭鷹、老鷹的生活習性、飲食、生活環(huán)境、壽命、生理構造等,一邊講一邊展示鳥翅膀、爪子等標本,活動最后還請出四只活生生的鷹類鳥兒為小朋友表演。孩子不僅在真實快樂的氛圍中學到有關鳥類的知識,更從工作人員對鳥兒的關愛和尊重中學得如何保護動物、與動物做朋友,創(chuàng)造一個和諧的生態(tài)環(huán)境。而剛剛過去的暑假,該社區(qū)圖書館又組織了“可回收資源”的專題活動,孩子們在活動中一邊和義工們一起用回收材料制作“機器人”和房屋、橋梁模型,一面從中學習到寶貴的環(huán)保知識。
圖書館不僅有給幼童準備的活動,還為稍大的兒童和青少年提供幫助,譬如不少圖書館有《讀書俱樂部》。小朋友每月一次在圖書管理員的帶領下一起讀書,分享對書中內(nèi)容的理解,比感謝讀后感,貼在墻上,大家都能看到。還有輔導家庭作業(yè)的幫扶活動、教國際象棋的興趣班,等等,內(nèi)容很豐富。
當然,公共圖書館不僅屬于兒童,成人也可以找到自己的活動項目,譬如有交友班,大家定期來在一起社交;有與當?shù)刈骷乙黄痖喿x其作品的閱讀班,有編織毛衣的班,學習操作電腦的班,等等,資源很豐富,只要你想加以利用,都可以。圖書館里不僅有圖書音像還有電腦和網(wǎng)絡供人免費使用。
不僅圖書館,許多附屬設施也可免費開放和外借。十多年前我剛移民過來,和幾位朋友開了個免費的“中華文化學?!?,最初教室是和一所中文補習班借的,第一期很順利,第二期學生已經(jīng)報滿,還剩一周就開課,補習班突然表示“不借了”,當時一位熱心人(第一期一位學員的家長)介紹我認識了列治文公共圖書館的義工、香港移民黃陳小萍女士,這位資深義工從中牽線,讓我們得以在列治文和本拿比兩座城市的兩個公共圖書館借到教室(隔周換一個,因為別的活動也要借),最終有驚無險地完成了第二期的教學。值得一提的是黃陳小萍女士在那次幫忙后不久就在列治文選區(qū)當選了加拿大聯(lián)邦國會議員(至今仍然在任),還曾被任命為聯(lián)邦退休事務部長。
公共圖書館還是孩子們?yōu)樯鐣盏睦硐肫瘘c。北美很重視中小學生的社會實踐,“義工時長”是中學生評分、升學的重要參照數(shù)據(jù),許多北美中學生的義工生涯,正是從社區(qū)圖書館開始的,如在周末輔導低年級學生功課、裝飾布置圖書館,等等。孩子們做義工可以從小培養(yǎng)其服務社會、回饋社會的情操,做一個以奉獻為快樂的人,而公共圖書館是非常適合的“義工起跑線”,因為孩子們喜歡這里,他們從小就在公共圖書館讀書、游戲、參加 ,知道小弟弟小妹妹們喜歡和需要些什么,其次呢,這里是屬于公眾的,尤其是屬于社區(qū)的,在這里當義工不但能學會怎樣服務社會,怎樣和人打交道,而且“接地氣”。
值得一提的是,公共圖書館并非一切都免費:一些課后班和講座需要動用資源或聘請外來師資,就需要支付一些費用,如我兒子曾在社區(qū)圖書館參加制作小點心的課后班,就要支付工本費(成果是每次下課都帶回來一大兜五花八門的自制小點心),我本人近來身體欠佳,就辦了社區(qū)活動中心的健身年卡,可以在社區(qū)范圍內(nèi)多個制訂活動中心參加任何健身活動,包括游泳、滑冰、球類、桑拿、健身房等,其中去的最頻繁的是附近社區(qū)圖書館內(nèi)的健身房(因為離家最近),這個健身房當然就不是免費的——雖然我的錢其實并非在圖書館、而是在社區(qū)游泳館繳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