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寶國
【關鍵詞】 小學;學困生;轉化策略;樹立信心;家長配合;授課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25.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18—0042—01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新的課堂理念在數(shù)學課堂中得到了全面實施。新理念實施不僅給課堂帶來了生機,而且涌現(xiàn)出了一大批勤奮好學、思路開闊、創(chuàng)新意識極強的學生。然而,在這些“富有群體”的背后,卻隱藏著一些數(shù)學學困生。作為教師的我們,是不能放棄這些所謂的“學困生”,不能讓他們一直成為課堂上的“旁觀者”,成為社會的負擔,而應熱情地關心他們,有針對性地做好轉化工作,讓學困生能夠達到正常水平。下面,筆者結合工作實踐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一、糾正不良習慣,樹立學習信心
1. 改變交流方式,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改變與學困生的交流方式,堅持多鼓勵、少批評的原則,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用耐心和愛心喚醒他們內心的求知欲望。如,在課堂教學中,可以選擇難度較小的問題提問他們,讓他們通過回答正確問題增添對課堂的興趣,在表揚聲中重新樹立學好數(shù)學的信心,讓學生感受到老師的關愛和耐心,與他們進行更多的心靈碰撞和溝通,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幫助他們脫離學困生的隊伍,更快地進步。
2. 多方面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可以培養(yǎng)的,學困生普遍會對數(shù)學缺乏興趣,不想上課,甚至有一定的厭學情緒。為此,教師應該多站在他們的角度考慮問題,通過多樣化的授課模式,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例如,將游戲融入教學,將動手展示融入課堂等等,通過多樣化的授課模式,激起他們學習數(shù)學的熱情和興趣,從而更好地融入課堂。
3. 糾正不良學習習慣。大部分學困生都不具備良好的學習習慣,普遍存在字跡潦草、不會聽課、注意力不集中、作業(yè)不檢查等問題。為此,教師在日常的教學中應該及時關注,循序漸進幫助他們克服不良習慣,并逐步養(yǎng)成正確的學習習慣。
二、與家長配合,共同督促
1. 了解學生家庭情況,與家長溝通合作。部分學困生家庭情況較為復雜,教師應與學生家長保持聯(lián)系。一方面可以及時將學生學習情況轉達給家長;另一方面可掌握學生回家之后的學習情況,不斷調整教學的方式方法,促進學生更好地進步。
2. 與家長達成共識,共同制訂輔導計劃。教師要與家長在溝通交流中達成共識,共同制訂相應的輔導計劃,并做好兩方面的督促作用。計劃應根據(jù)學生的學習水平、家庭情況來制訂,方法清晰、目的明確。
3. 對輔導情況定期檢測。學困生輔導成效需檢測才能得出結論,為此,教師可與家長商定檢測方法,評價多以鼓勵、激勵為主,讓學困生保持積極的狀態(tài),才能更好地幫助他們摘掉“學困”的帽子。
三、教學中加大關注力度,適當改變授課策略
1. 課前安排預習。課前預習對于課堂內容的理解具有非常大的幫助,數(shù)學來源于生活,小學數(shù)學認知結構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也依賴于生活中的實踐活動。幫助學困生做好課前的預習工作,不僅可以幫助他們提升對課堂的興趣,還可以幫助他們對課堂內容形成初步的理解,但課前預習任務的布置必須要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
2. 課中加大關注。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困生普遍存在不積極回答問題、不舉手發(fā)表看法的情況,即使心里有答案也不主動表達,將自己置身于課堂之外。為此,教師需要加大對學困生的關注度,強調并構建一種不懂就問、回答問題最光榮的課堂氛圍。適當情況下也可對學困生點名提問,循序漸進地幫助他們克服膽怯的心理,同時也為他們主動提問掃除障礙。
3. 課后及時查漏補缺。對于學困生來說,完全掌握課堂內容存在一定的難度,這樣課后的查漏補缺就顯得尤為重要。針對學困生作業(yè)中出現(xiàn)的錯誤,教師一定要及時給予糾正和輔導,注重對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如,幫助學困生建立每日的重點筆記、錯題集等等,每日對重點內容、易錯內容進行回顧和復習,加深記憶。
總之,數(shù)學學困生的轉化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數(shù)學教師要有足夠的耐心,細致有效地開展這項工作,既要幫助他們改變對數(shù)學學科的思想認識,還要激發(fā)他們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樹立學好數(shù)學的自信,養(yǎng)成良好的數(shù)學學習習慣,只有這樣,才能讓他們熱愛數(shù)學,學好數(shù)學。
編輯: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