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英語教學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滿足應試教育,提高學生的語用能力才是英語教學的根本初衷。在文化差異面前,認清語用失誤的來源是提高學習者語用能力的根本方法,也是避免類似錯誤再次發(fā)生的關鍵。本文將從語用失誤的類型及其原因出發(fā),來簡要的闡述如何加強英語語用教學來進一步提高學習者的跨文化語用能力。
【關鍵詞】英語語用教學;跨文化交際;語用能力
【作者簡介】薛潔,河南測繪職業(yè)學院。
前言
英語作為目前使用較為廣泛的通用語言,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人學習。要想學好英語,學會交流,了解文化差異是必不可少的,因為在用英語與本地人交流時,在使用者的大腦中需要經過一個信息轉換的過程。雖然文化差異可以用語法等方法彌補一部分,但是對于某些約定俗成的俚語等就很難一一概括。除此之外,還有文化差異帶來的用語禮貌等,這也就是常說的語用失誤。因此,在英語教學過程中,必須使學習者了解到文化差異帶來的尷尬、誤會和禁忌觸碰,進而更好的提高語用能力。
一、語用失誤的類型分析及原因探究
語用失誤并不是指使用語法不當的錯誤,而是在語言轉換過程中,使用了當地人不熟悉、不了解、不習慣的表達方式,或者說,在與他人溝通交流過程中,沒有根據交流對象的年齡、身份、地位以及你們所處環(huán)境場合進行正確的交流,這些統(tǒng)稱為語用失誤,下面對這兩類語用失誤進行具體分析。
1.語用―語言方面的失誤。在用英語交流過程中,我們很容易根據漢語習慣進行直譯,進而忽略用語禮貌或者用語習慣。在西方文化中,他們習慣用問句、被字句傳遞信息,并強調動作的發(fā)出等,如下面一例:我們經常聽到學生對講完課的外籍教師說:“I have a question to ask you.”其實,這是按照漢語的語言習慣直敘的,在類似的語境中,英語一般用“Id like to ask you a question.”或者“Could I ask a question?”。
造成這類語用失誤的主要原因在于文化差異認識的薄弱和語用交流的欠缺。因此,在英語教學中要有意識的培養(yǎng)和改正。
2.社交―語用方面的失誤。
(1)舉止方式差異。外國演講是非常常見的活動,如果在教授演講完畢,學生說:“Dr.Brown,youve made a wonderful lecture!”就是一種社交語用失誤,因為在西方文化里,演講、報告等活動都是科學的、有論證依據的、求實的,“美妙的,極好的”實際上是對演講者的一種否定,是一種本質上的諷刺。
(2)稱呼習慣差異。漢語受傳統(tǒng)文化影響較深,在稱呼方式上習慣對長輩和上級使用尊稱,表達對他們的崇敬。而西方文化主張平等自由,因此,在稱呼上習慣直呼或者采取“頭銜+形式”的稱呼法。
(3)價值觀念差異。價值觀念的差異是由文化差異導致的,這關系到雙方對同一事物的不同態(tài)度和不同看法,如果沒有意識到不同背景帶來的認識差異,很有可能導致語用失誤的發(fā)生。如一位英國老婦人到一個中國家庭做客,該家的女主人讓她的小女兒問候老婦人:“Lili,say ‘how do you do,granny.”Lili:“How do you do,granny.”British Lady(smiling unnaturally):“How do you do.”西方文化中女士年齡是個人隱私,而“granny”一詞帶有“老”的意思。文化上的差異破壞了話語的得體性。
二、加強英語語用教學提高學習者跨文化語用能力的對策
1.加強文化知識和語用原則學習。文化差異帶來的用語失誤不容小覷,一旦使用不當情節(jié)嚴重可能被視為冒犯,需要承擔一定的責任。因此,作為英語語言學習者,除了要對基本的單詞、語法做深入的記憶學習外,關于英語語言來源,文化發(fā)源地等相關知識也要有深刻的了解。這是避免語用失誤的重要前提。除此之外,英語教師還需加強培養(yǎng)學生對語用原則的了解,在教學內容上有的放矢去激起學生對文化差異的探求欲,積極自主的去學習和了解。
2.提高語用意識,改進課堂模式。英語學習是一門互動性、積極性要求很高的學科,單靠老師單方面的講解和灌輸難免會枯燥無聊,這也是許多英語學習者由起初的想學到怕學的原因所在。作為英語教學者,需要積極調動課堂氣氛,一改往日的灌輸式教學,使每位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因此,這就要求適當的脫離課本,以游戲互動等方式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提高他們的聽說讀寫能力。對于用語意識,要從教學開始就使每位學生有所認識,其后在不斷的影像配聲、演講交流中逐漸深入,進而使學生自發(fā)的感受到文化差異,語用能力的重要。
3.創(chuàng)設真實語境,提高語用能力。語用能力的提高,單靠文化知識的了解和認識是無用的,在真實的語境交流中,更能培養(yǎng)學生語言轉化能力,文化差異變通能力的提高,這些綜合起來就是英語語用能力的全面升級。因此,在英語教學過程中,老師需要為學生提供真實的語言交流環(huán)境,具體來說,可以利用影像,錄音以及其他網絡資源等,使學生充分融入到英語交流的環(huán)境中。如果有可能,也可以組織學生作為志愿者為外國友人做導游,或者去國外身臨其境的體會。總之,方式多種多樣,只要能對語用能力提高有所幫助,都值得大膽嘗試。
三、結語
英語教學過程中,單詞和語法是基礎,學會通過嘴巴去交流才是學習英語的關鍵。而在這一過程中,首先要克服內心的恐懼,不要怕錯,不要怕嘲笑,其次才是提高語用能力,做到熟練準確。因此,作為英語教學工作者,需要從實際出發(fā),從基礎做起,讓學生了解文化差異產生的語言形式不同,進而從本質出發(fā),激勵學生敢說、能說、想說,用英語自由大膽又不失禮貌的表達自己。
參考文獻:
[1]Thomas, J.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J].Applied Linguistics, 1983(2):9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