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焦作市第五人民醫(yī)院(454150)吳艾軍
河南省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門診部(450000)秦楓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腦卒中后SHS患者124例,腦卒中診斷符合中華醫(yī)學會第四次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修訂腦卒中診斷標準[1],卒中后SHS診斷符合SHS相關診斷標準[2]。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兩組,各62例。觀察組女29例,男33例,年齡49~67歲;對照組女30例,男32例,年齡50~69歲。兩組性別、年齡、病程等基礎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研究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采用常規(guī)康復訓練并進行針刺治療:患者仰臥,掌心向內,患側上肢伸直。選用一次性無菌針灸針(啟舟牌,0.22mm×75mm),取患側穴位:曲垣、肩井、肩髃、肩貞、外關、曲池、合谷、商陽,皮膚消毒后采取單手持針直刺,以局部有觸電感或酸脹感為度,留針30min,1次/d。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加入超聲藥物導入治療:應用超聲治療儀(深圳市威爾德醫(yī)療電子有限公司),輸出功率100mW,工作頻率1.0MHz,有效聲強2.5w/cm2,藥物選擇正紅花油及扶他林,30min/次,1次/d。兩組均連續(xù)治療1月。
1.3 觀察指標 ①臨床療效。顯效:疼痛、浮腫癥狀消失,關節(jié)活動受限不明顯,無明顯肌肉萎縮;有效:疼痛、浮腫癥狀明顯改善,關節(jié)活動輕微受限,輕度肌肉萎縮;無效:疼痛、浮腫癥狀無減退或加重,關節(jié)活動受限,肌肉萎縮加劇??傆行?(顯效+有效)/62×100%。②治療前后患肢運動功能。采用FMA評定,共10大項,33小項,總分66分。③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采用MBI評定,共10個項目,總分100分。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21.0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計數(shù)資料分別以(±s)、n(%)表示,行t、χ2檢驗,P<0.05表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 治療后觀察組顯效28例(45.16%)、有效30例(48.39%)、無效4例(6.45%);對照組顯效24例(38.71%)、有效25例(40.32%)、無效13例(20.97%)。觀察組總有效率93.55%(58/62)高于對照組79.03%(49/62),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5.5 2 2,P=0.019)。
附表 兩組治療前后FMA、MBI評分對比(±s,分)
附表 兩組治療前后FMA、MBI評分對比(±s,分)
組別 F M A M B I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n=6 2) 3 2.4 6±3.9 4 5 0.2 1±6.2 3 5 0.4 5±8.7 8 6 5.7 1±8.7 4對照組(n=6 2) 3 2.6 1±3.8 7 4 2.4 6±5.9 8 5 1.1 2±7.8 9 5 7.5 6±7.8 7 t 0.2 1 4 7.0 6 7 0.4 4 7 5.4 5 6 P 0.8 3 1 0.0 0 0 0.6 5 6 0.0 0 0
2.2 FMA、MBI評分 治療前兩組FMA、MBI評分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FMA、MBI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附表。
針刺對機體康復具有促進作用,根據(jù)傳統(tǒng)促通理論,針刺刺激本質是一種外周感覺輸入,可反射性誘發(fā)和增強肌張力,促使運動神經元興奮。其作用機理是通過針刺刺激激活感覺功能,使較高肌張力下降,從而改善血液循環(huán)、增強周圍循環(huán)狀態(tài),加快康復進程。超聲波在機體可使組織內生熱、加速血液流動、擴張局部血管、增強代謝、增加結締組織延展性。研究表明,超聲產生溫熱效應可促進藥物吸收,并使肌纖維張力下降、肌肉松弛,進而產生解痙效果,緩解肌肉萎縮。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臨床療效高于對照組,治療后觀察組FMA、MBI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超聲藥物導入配合針刺治療腦卒中后SHS臨床療效顯著,能有效改善患肢運動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動能力。
綜上所述,超聲藥物導入配合針刺治療腦卒中后SHS臨床療效顯著,能有效改善患肢運動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