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子培
摘要: 語文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們?nèi)粘I钪凶钪匾慕浑H工具。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語文學困生越來越多,語文教學的狀況不容樂觀,學生的語文學習往往存在各種各樣的困難,這些困難不僅影響了學生當下的學習,也對學生的終身發(fā)展帶來不利影響。本文主要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從學生自身、家庭、學校和社會方面對初中語文學困生的轉(zhuǎn)化策略進行探索,以期能為改善學困生的境遇提供幫助。
關鍵詞: 學困生;語文學困生;轉(zhuǎn)化策略
我從事語文教學工作的這些年里,常常憂心于如何去轉(zhuǎn)化這些語文學困生,希望能還他們基礎教育應有的自信與幸福。為此,我以自己熟悉的學科為平臺,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
就語文學困生的轉(zhuǎn)化策略談自己的一點體會。
一、學困生形成原因
1.對語文成績提高的過程性認識不足
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聽廣播、看電視、說話、思考等等到處都是“語文”,而部分語文“學困生”沒有觀察思考的意識,沒有讀書看報的習慣,更別說進行經(jīng)典閱讀和鑒賞了,他們對語文的學習僅僅局限于課內(nèi),這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他們的閱讀視野,這是不可取也是不可行的。較之于其它學科,語文學習的過程性更加明顯,絕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奏效的,它需要寬廣的閱讀面、細致的感知力和長期的知識積累。而這些學生在語文學習方面存在較強的功利心,希望有立竿見影的效果,一旦稍微花了時間卻沒有明顯的效果,就放棄了。
2.對語文學習的課內(nèi)和課外的關系認知不足
近幾年來,在高考這樣的選拔性考試中,為了檢測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命題材料絕大部分取自課外,一些學生便產(chǎn)生了一種錯覺,認為語文課本對高考已經(jīng)作用不大了,于是他們對花樣繁多的各種復習資料重視有加,卻把語文課本束之高閣。殊不知,語文教材只是個例子,語文老師是“用教材教”而不只是“教教材”,正所謂“題目在課外,答案在課內(nèi)”。
3.對學科重要性的定位認識不足
部分學生對語文學科重要性的定位認識不足。因為理科的題目答案,標準透明度高,而文科的題目透明度低,答案多元;特別是作文寫作上,常常在考場上拉不開差距。種種原因?qū)е虏糠謱W生更樂意去做能給他們帶來成就感的理科作業(yè)。再加上學生學業(yè)負擔本來就重,他們往往更容易把語文老師布置的比如“看書讀報、體悟感受”這樣的“軟作業(yè)”排在理科作業(yè)之后,這樣一來,最后往往不了了之,語文學習的效果被大大打折。
二、中學語文學困生的轉(zhuǎn)化策略
1.強調(diào)語文科的神圣使命
當今世界,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而承載著文化的每一部經(jīng)典著作,如《紅樓夢》、《三國演義》、《巴黎圣母院》等經(jīng)典著作都承載和傳遞著民族的血液和精髓,體現(xiàn)了特定歷史時期的國家、民族以至整個人類進步發(fā)展的關心與思考,是特定歷史時期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而語文課文中所蘊含的“內(nèi)圓外方”、“以和為貴”、“舍生取義”、“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等家國情懷,正是源遠流長的中華民族精神在中國歷代優(yōu)秀文化中的積淀與升華,語文科正承擔著對我們學生進行文化教育的神圣使命。
2.突出語文科的主體地位
葉圣陶先生曾經(jīng)就指出:“語文是工具,自然科學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數(shù)、理、化,社會科學方面的文、史、哲、經(jīng),學習、表達和交流都要使用這個工具。”也就是說,只有把語文學好學通,才能更有效的進行閱讀與表達,思考與解題。一些閱讀理解能力差的同學就經(jīng)常看不懂理科題目,更不用說正確解答了。近來的中高考開始設置“學科滲透”題型,其目的是為了遵循“注重語文實踐”“語文的學以致用”等理念。簡言之,就是運用語文能力來幫助解決在其他學科的學習中所遇到的困難。目前高考中歷史、地理、政治等科目的考試中結合語文知識已經(jīng)十分普遍,就是物理、化學、生物等科目也出現(xiàn)了傳統(tǒng)文化的身影,而只有具備較強的語文素養(yǎng)才可能實現(xiàn)語文學科人文性和科學性的價值。
3.提升家庭教育品質(zhì)的策略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環(huán)境對一個學生的心理、人格及習慣的養(yǎng)成都產(chǎn)生重要的影響。
(一)引導家長積極與老師溝通
引導家長積極與老師溝通,通過電話、學生成長記錄等方式及時和家長交流孩子在校內(nèi)外的情況,及時調(diào)整轉(zhuǎn)化策略。如班級中的語文學困生孫某,在背書方面總是拖拉,每次語文考試,連最基礎的默寫也得不了幾分,對此,家長每天把孩子的背誦情況在記錄本上進行反饋,我再根據(jù)學生在家的完成情況,第二天到校再進行相應練習,同時把練習的情況也及時反饋給家長。通過一段時間的及時溝通與合作,孫某能完成基礎的默寫并掌握了一些基礎知識。
(二)搭建家長與家長間溝通橋梁
我不定期地召開小型家長會,為家長與家長間的溝通搭建橋梁,邀請班中部分優(yōu)秀家長與語文學困生家長進行交流,家長們自發(fā)成立家長委員會,建立家長微信群,共同探討,引導語文學困生家長也能對孩子有正確評價,形成正確的期望值。通過請家長代表發(fā)言,增設家長小課堂等系列活動,指導家長逐步形成正確的教育觀,指導家長為孩子營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環(huán)境。
4.教學方式更多元
目前一部分教師的教學方式比較單一,課堂上還是一味地老師講、學生聽這種傳統(tǒng)的教育方式。沉悶的課堂很容易讓本來就語文學習提不起精神的“學困生”覺得壓抑與無趣,想要實現(xiàn)對他們的轉(zhuǎn)化更是難上加難。這就要求教師課堂上采取更多元的教學方式,發(fā)揮語文科豐富的資源,發(fā)揮語文獨特的語言優(yōu)勢和個人魅力,營造更輕松和諧的課堂氛圍。也可以適當?shù)剡\用信息技術和語文的結合,能很大程度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對于學困生的轉(zhuǎn)化也有很大益處。我在上課中就經(jīng)常利用零碎時間給學生播放《中國詩詞大會》《中國成語大會》《朗讀者》等兼具趣味性和知識性的節(jié)目,學生在被選手知識儲備和人格魅力所吸引之外,對燦若星辰的中國文化自然也心神往之,對語文熱愛的種子也就悄然種植心中。
總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有語文的自信感和使命感,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且采用更多元的教學方式讓每一個學生都能體會到學習語文的樂趣,同時對學生因材施教,這樣才能真正地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提升,從而實現(xiàn)學困生的轉(zhuǎn)化。
參考文獻
[1]李爽:學困生成因分析與轉(zhuǎn)化措施
[2]陳春艷:學困生問題的若干體會及教育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