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華
摘 要:“互聯網+教育”已經成為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互聯網資源對提高大學英語教學中學生的聽說能力有巨大的幫助。本文以江蘇省2017年信息化教學設計大賽獲獎作品為例,在基于翻轉課堂、情境教學和移動教學理念的多維互動教學模式下,探索通過課程平臺、單詞APP、微課視頻、翻譯軟件、聽力變速軟件、口語訓練軟件等信息化教育手段,提高學生聽說能力、合作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的方法。
關鍵詞:大學英語 聽說課 多維互動 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1578(2018)09-0016-02
1 背景與意義
信息技術與教學的深度融合是當今教育的一大趨勢,“互聯網+教育”已經成為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教育部副部長杜占元提出“以教育信息化全面推動教育現代化”,并對新時代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用“四個必將”加以闡明:“教育信息化必將帶來教育理念的創(chuàng)新和教學模式的深刻革命,必將成為促進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質量的有效手段,必將成為泛在學習環(huán)境和全民終身學習的有力支撐,必將帶來教育科學決策和綜合治理能力的大幅提高?!币驗樾枰诮浑H瞬間做出反應,學習者普遍認為英語聽說能力更為重要也更難掌握,常常成為學習的難點。因而在“互聯網+”教學的環(huán)境中,探索如何運用各種信息化手段提高學生的聽說能力有著重要的意義。
2 教學的理論基礎
2.1 大學英語多維互動教學模式
大學英語多維互動教學模式是指為了滿足新時代社會對大學生英語能力的要求,為了全方位提高大學生聽說讀寫譯各個方面的專業(yè)能力,以及提高學生合作學習、自主學習能力的一種教學模式,該模式既強調從空間上進行師生間,學生間,學生與網絡資源間的互動,也強調通過互聯網從時間上拓展教學時長,充分利用課前與課后時間實現上述三個維度的互動。
2.2 翻轉課堂
翻轉課堂(flipped classroom)是由美國科羅拉多州兩位化學老師提出的。由于學生對復雜的化學知識掌握不好,這兩位老師便自行制作了課程視頻,便于學生課外觀看,從而將教學時間由課堂拓展到課外,誕生了翻轉課堂這一教學新模式。王佳煦(2018)指出翻轉課堂使學習更加個性化和多元化,受到學生和教育工作者的廣泛接受與認可,被認為是有效提升教育質量的一項重要技術。翻轉課堂具有互聯網時代下信息技術的典型特征,是一種全新的混合式教學模式,近年來在全球范圍內被不斷推廣和普及。
2.3 情境學習
情境學習(situated learning)理論認為人在學習時只有充分融合豐富真實的社會環(huán)境與應用環(huán)境,才能真正做到對知識的內化理解與舉一反三的靈活運用。在“互聯網+”背景下,情境的設置由于豐富的互聯網資源變得便捷多樣。常見的情境學習形式有:第一,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教師通過提出問題等手段為學生創(chuàng)設具有一定吸引力的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的探索欲望,培養(yǎng)學生積極思考的好習慣,進而提升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第二,模擬真實情境,教師借助先進的多媒體技術,將豐富的教學內容以圖像、文本及聲音等多種形式呈現給學生,為學生創(chuàng)設出真實的情境。學生由于受到多重刺激,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感知教學內容,為接下來更深層次的探究奠定基礎。(劉志明,2014)
2.4 移動學習
移動學習(mobile learning)是伴隨著4G網絡與智能手機等移動智能設備的普及而涌現的一種新的學習形式。移動學習可以打破時間、地點對學習的限制,通過智能、手持的終端設備,向學習者呈現海量、數字化的學習資料,并支持教師——學生、學生——學生、學生——網絡資源的雙向互動。
3 聽說課的多維互動教學設計
聽說課的多維互動教學模式是針對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的聽說教學難題,借助互聯網整合數字化教學資源,創(chuàng)設信息化教學環(huán)境,以翻轉課堂理念為指導,采用情境教學法,并在課內外實施移動教學,最終優(yōu)化教學過程,以提升學生的聽說能力的教學模式。本文以筆者主持的江蘇省2017年信息化教學設計大賽獲獎作品為例,對多維互動教學模式下聽說課的教學設計進行具體探討。
案例取自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教材《新職業(yè)英語》第二冊第二單元《business travel》。該次課程圍繞機場安全登機的英文知識運用手機終端,教學游戲,寓教于樂,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利用課程平臺、豐富的課件、微課視頻創(chuàng)設情境學習的環(huán)境,通過單詞APP、翻譯軟件、聽力變速軟件、口語訓練軟件等信息化手段訓練學生的聽說能力。最終實現熟練掌握登機常用詞匯的知識目標;能夠聽懂并說出機場安檢常見對話的技能目標;培養(yǎng)學生能夠主動遵守機場安檢規(guī)則的安全意識的素質目標。
3.1 課前教學設計
教師在課前通過超星課程平臺向學生發(fā)布課前學習任務。學生通過手機端領取任務。課程平臺上有相關的微課視頻,旨在幫助沒有乘機經驗的同學對安全登機形成初步映像,以便使整個教學處于教師設置的機場情境之中,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內化理解。課前還要求學生使用有道詞典預習單詞,利用有道詞典APP的單詞朗讀功能,例句朗讀功能,例句跟讀功能、英英釋義功能及單詞本功能幫助學生快速、牢固地記住生詞,為課上學習做好知識儲備。此外,課程平臺還會向學生發(fā)布單詞測試,學生通過單詞測試了解自己的學習效果,教師根據測試結果對上課的重難點內容與時間安排作出調整。課前教學設計的目的在于幫助學生為新課內容做好基礎的知識儲備,培養(yǎng)其自主學習能力。
3.2 課中教學設計
課中導入分為兩個部分。首先,教師播放安檢失敗造成重大經濟損失的視頻,使學生認識到能與安檢人員進行順暢溝通的必要性,明確本次課的任務。然后,教師通過單詞APP進行單詞小游戲,既帶著學生回顧了課前學習的生詞,加深了記憶,又活躍了課堂氣氛,便于下一環(huán)節(jié)的開展。
課堂的主要環(huán)節(jié)分為聽與說兩個部分。在練習聽力能力時要解決兩個問題:“聽得清”與“聽得懂”。第一步,使學生聽得清:通過QQ或微信群把聽力視頻發(fā)給學生,學生用原始速度先聽,然后再利用聽力變速軟件將自己覺得語速過快的地方進行反復地慢速播放。由于每個學生基礎不同,學生對延緩的速度和需要延緩的具體語句都不同。如果教師使用聽力變速軟件進行統(tǒng)一慢放反而效果不好,讓學生利用手中的移動終端自行慢速播放可以實現個性化學習,節(jié)約時間。第二步,使學生聽得懂:教師發(fā)放對應的聽力材料Word版本給學生,學生利用有道詞典APP與互聯網翻譯資源如百度翻譯,金山翻譯等對聽力材料進行英漢翻譯。在此過程中實行小組合作翻譯與討論,并將翻譯成果上傳到課程平臺,作為平時成績的依據之一。教師在學生討論過程中從旁指導,最終對譯文進行講解與評價。
在口語練習的過程中,要解決學生“不敢開口說”和“說得不標準”的問題。這可以借助口語訓練APP加以解決。教師發(fā)布教學任務,要求學生朗讀APP中的安檢模塊。該口語訓練APP提供對話的朗讀,跟讀,錄音,評分,標示錯誤點等功能。學生只需要打開自己手機中的APP,就可以跟著范例進行反復朗讀,每次朗讀完都會有智能評分,并對學生朗讀中的錯誤點進行彩色標示,提醒學生注意。不自信的學生不需要面對同學或老師,只需對著手機反復朗讀即可,因此解決了不敢開口說的問題;智能標示和評分則有助于糾正學生讀音,解決了說的不標準的問題。練得多了,得分高了,學生自然就會敢于開口交流,提高了他們的口語能力。
3.3 課后教學設計
課前、課中的學習主要以知識的輸入為主;課后,教師著重進行知識的輸出訓練。教師要求學習小組自行在網上尋找本地機場的安全須知,將其翻譯為英文,節(jié)選部分內容編制成對話并進行角色扮演。學生用手機將對話拍攝好后上傳到課程網站,作為平時成績考核中教師評價,學生互評的材料。
4 結語
利用互聯網資源和多種手機APP,大學英語聽說課最大限度地讓課堂時間用于學生自主學習,使得學生既聽得清,又聽得懂;既敢開口說,又能說得好,實現了課前——課上——課后,師生——生生——生網的多維互動,提升了學生的聽說能力,團隊合作能力與自主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教育部. 以教育信息化全面推動教育現代化——訪十九大代表、教育部副部長杜占元[EB/OL]. http://edu.china.com.cn/2017-10/24/content_41782598.htm
[2] 王佳煦.微信公眾平臺輔助下的高校翻轉課堂可行性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8(9):91-93.
[3] 劉志明.基于建構主義視角的高職課堂情境創(chuàng)設[J].教育與職業(yè),2014(33):16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