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英
【中圖分類號】G6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34-0068-02
《道德與法治》是剛推出的一門新的綜合性課程,它源于《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課程,新教材的編寫是按兒童的生活路徑,以兒童的成長和發(fā)展的生活邏輯為核心設計的,新教材洋溢著對自然和生活的熱愛,從多元的生活世界里力圖體現(xiàn)多元、開放、包容、平等的價值觀。教材中沒有了說教性的內(nèi)容,設計了相對集中的教育主題,體現(xiàn)了兒童審美需求的呈現(xiàn)方式,突出了趣味性,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力求從生活的小事中滲透法制教育。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活動教學法是新課程大力倡導的教學方式,一直占有很大的比重。它以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和活動為主線,貫穿整個課堂教學當中。在實際操作中,其形式多樣,貼近生活,注重體驗,促進交流等優(yōu)勢為課堂增色不少,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由于我個人在這兩年里伴隨了這一門學科的改革,多次的網(wǎng)絡培訓,現(xiàn)場學習,課例觀摩等,使得我對這門學科有了新的認識:新教材可以讓課堂更具有生活化,趣味化;孩子們也特別感興趣。
一、以文本為依據(jù),提高認知能力
文本是指教師通過對教材的認真閱讀,進行細致、精確的分析,從而實現(xiàn)對教材意義準確、透辟的理解和把握,實現(xiàn)對個體認知活動的調(diào)節(jié)作用,在個體與環(huán)境的作用過程中,個體認知的功能系統(tǒng)不斷發(fā)展,并趨于完善。新教材以兒童的生活為視覺和路徑,形成生活內(nèi)容和教學相統(tǒng)一,使學生從文本的認識中學會做事,主動思考,積極參與學習。
為達到這一教學目的,教學一年級下冊《道德與法治》第一單元《我的好習慣》中“我們有精神”時,蘇老師設計了三個文本認知活動。
活動一:情景感知活動。
播放天安門廣場國旗班升國旗和星期一學校升旗儀式的視頻以及文本中升旗時學生表現(xiàn)的圖片資料,讓學生從中感受到升旗時每個人展示的精神風貌。這一活動,學生認識到升旗是莊嚴而肅穆的時刻,每個人都必須提起精神,并養(yǎng)成這一好習慣。
活動二:合作學習活動。
四人小組學習文本中讀書、唱歌、作答時學生的精神風貌,還有聽講、作業(yè)、課外活動等學生應有的精神風貌,認知怎樣做才有精神。這樣,學生進一步認識到有精神是每個人校內(nèi)外學習活動時必須具備的良好習慣行為。
活動三:討論辨析活動。
學生討論文本中上課、上學、放學時學生的表現(xiàn),分辨如何做才有精神,怎樣做是沒精神。這樣依據(jù)文本內(nèi)容為綱,大大提高了學生的認知能力,并讓學生盡早努力適應制度,更好更快地走向自理、自律、自覺和自主。
二、以游戲促感悟,提高辨析能力
魯迅說過“游戲是兒童最正當?shù)男袨?,玩具是兒童的天使。”游戲?qū)η嗌倌甑男睦砗蛡€性品質(zhì)的形成具有特別重要的作用,因為教育是教育者通過有目的、有計劃的組織受教育者的活動而實現(xiàn)的,所以研究青少年的心理必須從分析他們的游戲活動入手,只有這樣才能起到教育的作用。教師在教學時,組織開展有計劃、有組織、有目的的游戲活動,避免了枯燥的教學方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有趣的活動學習中掌握知識,領悟規(guī)則,明白道理。
教學一年級下冊《道德與法治》第一單元《我的好習慣》中“我不拖拉”時,李老師設計的三個游戲領悟活動。
活動一:四人小組表演“拖拉一下沒關系嗎”的活動。即三分鐘寫15個字的游戲,3個同學抓緊時間順利完成任務,一個同學認為拖拉一下沒關系,結(jié)果不能按時完成并出現(xiàn)寫錯別字和寫得不端正的情況。這樣,活生生的游戲表演,使學生明白了:必須珍惜分分秒秒的時間。
活動二:速背兒歌《和拖拉說再見》。教材中采用了兒歌童謠的表達方式,兒歌童謠簡明易懂,讀起來朗朗上口,以速背兒歌把洗漱、吃飯、到校、完成作業(yè)等安排恰當,時間把握準,養(yǎng)成不拖拉的好習慣。
活動三:辨別頭像分男女。李老師在課堂出示課文中“不馬虎的辦法很多”的頭像課件,學生按規(guī)定的時間內(nèi)找出女生頭像和個數(shù),找得又快又準確的學生分享自己的辦法:辦法①按順序找,不要東找找,西找找。辦法②找到一個做一個記號。辦法③回頭“望”,認真從頭到末地檢查,看有沒有漏,有沒有重復算。在活動中,學生不僅找得又快又準,還善于總結(jié)方法,分享方法,明白了做事要認真、細致的道理。以游戲激活課堂氣氛,提高了孩子們的辨析能力,真不愧是靈丹妙藥。
三、以體驗為目的,提高生活能力
根據(jù)一年級學生年齡小,好奇心強,生活不能自理,沒有相應的勞動習慣,對其父母的依賴性很強,理解能力和行為自律能力較薄弱等特點,在教學時組織開展行為體驗活動,最大限度地組織學生親歷探究過程,讓學生親身參與活動,更好地促進學生技能和情感提升的同時,實現(xiàn)道德的和諧發(fā)展。馬老師在教學一年級下冊《道德與法治》第三單元《我愛我家》中“干點家務活”時,組織學生開展三個體驗活動。
體驗一、二:“學做小家務”活動,馬老師邀請一個學生到臺前學抹桌子,并給這個學生一條濕抹布,一條干抹布。請他一邊做一邊說,其他同學留心觀察他的動作和認真聽他的描述,接著請另外一個同學到臺前檢查點評。一個已讀一年級的孩子只會擦桌子是遠遠不夠的,馬老師旨在孩子們能在課堂體驗日常生活中的家務活,所以,又邀請兩位同學到臺前學著掃地。剛開始,有一個同學確實一點都不會掃,經(jīng)過馬老師耐心的指導,親自手把手示范,到最后,他掃得又快又好。隨后,馬老師還補充視頻材料:《怎樣才能把地掃干凈》,大大激發(fā)了學生認真學習的強烈愿望。
體驗三:組織學生分組開展剝蒜頭,摘豌豆親身體驗活動,活動結(jié)束后,請學生談感受,學生由于有了體驗,感受就深了,不再是紙上談兵。他們有的說“剝蒜頭是件很難的事!”有的說“爸爸媽媽太辛苦了!我愛他們!”有的說“我以后要經(jīng)常做,減輕媽媽的負擔?!瘪R老師順勢而導,說:“所以呀,孩子們,我們在平時的生活中,會做的家務活要經(jīng)常做,不會做的要學著做。這樣才是爸媽的好幫手哦。”它以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和活動為主線,貫穿整個課堂教學中。
四、以演習為途徑,提高解決能力
生活是日常的、鮮活的,它很難完全按照計劃來展開。教育對人的成長有著重要的意義。教育中的現(xiàn)場模擬演習,往往會給學生帶來很大的震懾作用,比說教更具有沖擊力和說服力。
我趁著學校開展校車安全演習之際,向?qū)W校申請帶領一年級全體師生進行觀摩,并事前向孩子們提出要求:(1)認真觀看大哥哥、大姐姐們在坐車時遇到突發(fā)情況是怎樣做的?(2)如果是你,你會怎樣處理?(3)觀看演習后有什么感受?
由于孩子們有了耳聞目睹的體驗,他們的感受就非同一般,如果老師只是照本宣讀又怎能收到如此效果呢?
再如,每逢學校開展火警演習時,我都會跟負責老師溝通,特意安排一、二年級學生加入演習當中,回來后,讓孩子們各抒己見,談談自己的收獲。孩子們滔滔不絕,說“遇到火警要淡定,不能慌張。”“遇到火災時要撥打火警電話119?!薄耙脻衩砦孀”亲?,弓著腰,不要說話,以免濃煙會嗆著自己,會窒息的。”“消防叔叔還說,遇到火災時,不能坐電梯,要走樓梯?!薄闱疲辛撕⒆觽兊目偨Y(jié)匯報,老師們輕輕松松就能讓孩子們掌握了那么多技能。
還有學校的大型防震演習,也是不錯的一個學習體驗機會。
我們雖不能讓學生在真實的場景中體驗,但通過這一系列的演習經(jīng)歷,讓他們獲得預備知識技能與遇到緊急情況時如何妥善處理,解決問題,以避免在現(xiàn)實生活中遭遇突發(fā)情況時付出不必要的代價,切切實實地保護好自己的人身安全。
活動是教育的載體,是連接學校與社會、教師和學生的紐帶和橋梁。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應以兒童直接參與的豐富多彩的活動為主要教學形式,寓教于活動之中。特別是一年級的孩子,讓他們在玩樂中學習,體驗學中學習,就如同一石激起千層浪那樣,大大激發(fā)了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刺激了他們的好學神經(jīng)。對教師而言,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