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閱讀文本是學生學習英語的重要載體,讀——思——言教學模式能有效地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英語課程學習,師生一起挖掘閱讀文本中可供使用的話題、詞匯、句型和篇章結構等。文章探討了這一教學模式的應用方法,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思維能力及運用能力。
關鍵詞:初中英語;讀——思——言;閱讀教學模式
作者簡介:方芬,福建省福清市濱江初級中學教師。(福建 福州 350000)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8)21-0021-03
一、研究背景
閱讀是英語教學的重點之一,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是英語教學的主要任務。閱讀是說與寫的基礎,從語言學習的角度來分析,語言學習需要正確把握兩種關系:語言輸入與輸出的關系,語言學得和習得的關系。一個學習者,要想正確地進行語言輸出(說和寫),就必須有大量的語言輸入(讀和聽)。沒有讀,說和寫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
現(xiàn)今,許多版本的中學英語教材,大都是采取任務型方式來編寫設計的,每篇閱讀文章都設置各種各樣的任務活動,旨在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四項基本技能。教材編寫者的初衷固然是好的,但由于教材容量大、課時不寬裕、教師對課型分類不清等各種原因,在課堂教學中,很多老師把閱讀課直接變成了語言點精講和語法講解課,忽略了閱讀技巧和策略的教授。學生在課上沒有真正地得到大量的語言輸入,課后也沒有有效的語言輸出,極大地降低了閱讀課的有效性,這種現(xiàn)狀亟待解決。
二、建構深層閱讀教學模式
為了走出閱讀教學的低效困境,筆者認為黃遠振教授提出的讀——思——言的深層閱讀教學不失為一種有效的做法,以下從理論和現(xiàn)實上探討其可行性。
何為深層閱讀教學?黃教授把它理解為“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制造認知沖突,引導學生獨立閱讀,個性化地理解文本,然后對內(nèi)容進行整合,建構反思,并遷移應用,這一過程即學思結合,為思而教。教學旨在喚醒問題意識,養(yǎng)成獨立思維和獨立評論的習慣,運用到教學中即所謂的讀——思——言教學模式?!白x”指導讀、默讀和朗讀,這一環(huán)節(jié)主要是對文本的整體輸入、對文本的感知和理解。教師可以在課前指導,激活背景知識,確認閱讀任務和要求;“思”指思索、探究和交流。閱讀即思考,學習就要學會思考,這一環(huán)節(jié)是對所讀文本的內(nèi)化,從而產(chǎn)生新的思維創(chuàng)造;“言”指的是給學生搭建支架模式,提供符合學生認知層次的支持,引導和協(xié)助學生獨立完成學習任務,使其認知發(fā)展從一個水平發(fā)展到另一個更高的水平,如以讀促說或以讀促寫、模仿創(chuàng)生等。
Krashen認為語言的習得是通過語言的輸入來完成的,所以教學的主要精力應該放在為學生提供有效的語言輸入上。而有目的地輸出則能帶動有效的輸入,達到輸入和輸出都有效的雙促進?;谶@個理論基礎,讀——思——言教學模式是可行的,并且是必要的。無論從應試需求還是從能力的培養(yǎng)角度出發(fā),閱讀教學都應該注重其輸入的有效性,并且強調(diào)學生要學思結合,為語言的有效輸出打好基礎。寫作和口語是語言輸出的主要形式,是學生語言綜合運用能力和思維水平的重要體現(xiàn)。流利地應用語言進行口頭和筆頭的表達是判斷語言學習有效性的重要依據(jù),但現(xiàn)在的學生卻對這兩個方面表現(xiàn)出恐懼,其原因就是語言輸入不夠。可見,讀——思——言教學模式是符合現(xiàn)實需求的有效途徑。
近期筆者參加了由仁愛英語舉辦的“初中英語閱讀教學模式研究”活動,在活動中觀摩了3位老師的閱讀課教學。下面筆者將再現(xiàn)其中一位老師的觀摩課,并談一談對于讀——思——言閱讀教學模式的思考。
三、課堂再現(xiàn)
Saving the Earth這一單元的話題主要談論地球上的各種污染,以及其對人體的危害。通過這個主題來教育學生從身邊的小事做起,進而提高環(huán)保意識。
Step 1. Topic Input(10minutes)
1. 開課教師運用的教材是仁愛版八年級Unit3 Topic3 Section C。開課教師先對安徒生的背景進行介紹,然后呈現(xiàn)圖片,讓學生把圖片和書名連接起來。教師通過這一環(huán)節(jié)很自然地導入本課的話題。最后導入一些安徒生童話的英文表達:The Princess and the Pea,The Little Match Girl,The Ugly Duck,The Thumbing.
2. 創(chuàng)建word bank,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見圖1。
設計意圖:該教師通過圖片引出閱讀文本的話題,這種方式既能快捷地引出本課的話題,又能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還能為后面的閱讀話題進行部分詞匯的輸入。
Step 2. Understanding
1. Skimming(5minutes).快速閱讀1a,并回答以下4個問題:①Who is the story about?②When did the story happen?③Where did the story happen?④What happened to the girl?
2. Scanning(10minutes).①讓學生再次閱讀文章,然后把圖片排列成正確的順序,從而了解事情發(fā)生的先后順序;②將學生5人分為一組,進行合作探究,讓每個小組成員分別描述圖片。
設計意圖:Skimming和Scanning是閱讀理解的重要技巧,這一環(huán)節(jié)旨在閱讀中滲透閱讀技巧與策略。同時,以問題促理解,使學生對文本的主線有了大致了解,為接下來深入理解文本奠定基礎。
Step 3. Exploring(10minutes).再次閱讀文本,回答以下2個問題(見圖2):①How did the girl feel?And why?②What did the girl want?And why?
設計意圖:首先,教師讓學生對第一個問題進行思考,先引導學生得出答案:The weather was cold./The girl was hungry./The girl felt cold.再引導學生得出這樣的結論:It was a cold world.讓學生明白cold 的另一層含義。通過第二個問題可以引導學生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讓小女孩過上幸福的生活,同時為續(xù)寫結局作好鋪墊。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思維導圖的運用也拓展了學生的思維和歸納信息的能力,實現(xiàn)了對語言知識的內(nèi)化。
Step 4. Writing (10minutes),見圖3。
通過語言輸入和語言內(nèi)化這兩個環(huán)節(jié),讓學生根據(jù)思維導圖續(xù)寫結局。教師為學生提供了思維導圖,也就為學生提供了較為完整的寫作思路。設置這一環(huán)節(jié)是為了實現(xiàn)從語言的內(nèi)化到語言輸出的過程。
四、課后思考
以本次公開課為例,立足現(xiàn)實的教學條件,筆者就讀——思——言閱讀教學模式談談自己的一些體會和思考。
1. 讀的教學原則——虛實性原則。創(chuàng)設虛實的思維和表達時空是一種教學的留白藝術,在引導學生讀的過程中,教師要給學生時間留白和思維留白。在本節(jié)公開課中,教師在各個環(huán)節(jié)都給學生留出足夠的時間去思考。例如,step2中教師精心設計問題后,給學生留出足夠的閱讀和思考的時間,讓學生閱讀文章后開展合作學習、自主探究。科學家克萊因曾極力提倡:留給學生自由活動的時間,學生得到的不單單是一種方法的掌握、一個問題的解決,而是從根本上對這項活動的領悟。
2. 思的教學策略——認識沖突策略。學生學習的過程是一個沖突不斷產(chǎn)生、化解和發(fā)展的過程。認知沖突如同思維的導火索,能引發(fā)學生積極的思維碰撞,促使學生進行主動探究。在教學中,筆者想方設法打破學生原有的認知平衡,激活認知沖突,讓學生在學習中有新思考、新感悟、新問題、新追求。本節(jié)公開課中,教師在教授cold這一詞的時候,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從回答She felt cold and hungry,because she didnt have warm clothes to wear and she didnt have food to eat到回答She felt cold because her father was cold./the world was cold.從而讓學生理解cold 的另一個意思——冷漠。教師在看似平淡之處設置了問題,誘導學生產(chǎn)生認知沖突、揭示知識的本質(zhì),讓學生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
3. 言的教學策略
(1)搭建支架。它指的是提供符合學生認知層次的支持,通過引導和協(xié)助,幫助學生獨立完成某一項學習任務,使其認知發(fā)展從一個水平上升到另一個更高的水平。教師應該在這一環(huán)節(jié)為學生充分搭建支架,讓部分無法獨自完成任務的學生在他人的幫助下一起完成任務。這種介于當前發(fā)展水平和潛在發(fā)展水平之間的區(qū)域就是最近發(fā)展區(qū),成人或有能力的同伴的幫助就可稱之為支架。支架可以是語言情境,可以是教師的引導和舉例,也可以是和同伴的合作與探究。
(2)以讀促寫,以讀促說。閱讀文本是學生學習英語的主要載體。教師應該多指導學生通過閱讀文本充分感知、理解、積累詞匯,熟悉英語的慣用表達,模仿文本的語言組織方式,并且將閱讀中學到的語言知識遷移到寫作實踐中。教師也可以利用表格、思維導圖等方式為復述課文進行充分的語言輸入,從而大大降低口頭表達的難度,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和總結歸納的能力。
閱讀課是語言材料的輸入,是學生學習英語的重要載體,在閱讀課上要強調(diào)以語言的輸入帶動語言的輸出。如何有效地進行語言的輸入和輸出呢?筆者認為,語言和思維密不可分,學生的思維和認識活動是他人無法取代的。一味地講解和訓練語言知識,勢必敗壞學生的“胃口”,不利于發(fā)展學生的閱讀和思維能力。在閱讀、理解文本后,以思的方式能夠把淺學轉(zhuǎn)化成深教,讓學生在學思結合中更深入地理解、把握文本,為接下來的語言輸出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董越君.利用閱讀文本有效擴展寫作教學[J].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12,(6).
[2] 顧亞敏.高中英語主題寫作教學的實踐[J].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12,(1).
[3] 魏斯錦.淺談“以讀促寫”[J].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13,(8).
[4] Krashen,S.D.Principle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Pergamon,1982.
[5] Vygotsky,L.S.Mind in Society: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es[M].Cambridge,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8.
[6] 馬歆雅.常態(tài)課也要精彩——以初中英語課為例[J].新課程研究(下旬),2017,(12).
責任編輯 易繼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