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永壽
一次偶然的機會,無意間點開了“昆明市韶山小學”的微信公眾號,在一篇校園活動的簡報中,了解到韶山小學開設的特色興趣班多達38個,其中的乒乓球項目更是堅持訓練了50多年,走出過一大批省級、國家級運動員,引得前國手、國家乒乓球隊總教練劉國梁都親臨校園指導。這使人對這所地處云南省政府旁、與云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朱德故居”連為一體的省級一級示范小學產生了“不簡單”的聯(lián)想,她背后肯定還有更耐人尋味的校園故事。
帶著由校園公眾號消息引發(fā)的強烈好奇,記者走進了韶山小學,一見到了柴玉玲校長,便迫不及待地打問起學校的辦學歷史來。
三校合并 一校兩址
韶山小學創(chuàng)建于1937年,歷史上辦學成績一直名列五華區(qū)前茅,被評為云南省一級示范小學、云南省文明學校、云南省語言文字示范學校、昆明市文明單位、昆明市園林單位、昆明市“書香校園”、昆明市“知識產權進校園”示范學校、五華區(qū)教育科研實驗學校、五華區(qū)乒乓球、跆拳道傳統(tǒng)體育項目學校。2001年,原翠湖小學并入韶山小學,因韶山小學位于華山東路的原校址場地過小,合并后的韶山小學整體在原翠湖小學校址,即今天韶山小學本部辦學。2011年,百年老校原螺峰小學又整體并入韶山小學,學校規(guī)模進一步擴大,形成了現(xiàn)在一校兩址(校本部和螺峰校區(qū))的辦學格局。
現(xiàn)在的韶山小學占地面積13.5畝,有24個教學班,學生人數(shù)1150人,在職教師58人。各級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教壇新秀37人,占全校教師總數(shù)的63﹪。其中省級數(shù)學特級教師1人;省級英語骨干教師1人;市級學科帶頭人1人,市級骨干教師3人;區(qū)級學科帶頭人7人,區(qū)級骨干教師15人,區(qū)級教壇新秀9人。教師學歷全部達標,其中本科以上學歷46人,大專學歷10人,中師學歷3人。
近年來,學校憑借厚重的歷史文化積淀、區(qū)位優(yōu)勢,堅持“以人為本,和諧發(fā)展”的辦學理念,注意挖掘和培育學校特色,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學校長期堅持以特色為依托,把特色建設與日常教育相結合,與學校內涵發(fā)展相結合,促進了學校辦學品質的不斷提升,為進一步打造示范學校品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采訪中記者了解到,2011年原螺峰小學并入韶山小學時柴玉玲擔任韶山小學校長還不到2年。當被問及當初如何確保兩校實現(xiàn)順利合并,保障教學成績穩(wěn)定上升時,柴玉玲坦言:在整合過程中確實存在諸多困難,但這些困難在全校師生的共同努力下,都一一克服了。
原螺峰小學是一所創(chuàng)建于1907年的百年老校,具有豐厚的歷史積淀和文化底蘊,但因所處區(qū)位不同,和韶山小學在生源上具有很大差異。韶山小學地處省政府、醫(yī)院、學校等單位聚集地段,主要招收附近居民子女,而原螺峰小學有近90﹪的學生是外來務工子女。兩校生源的差異,使兩所學校在校園文化、管理制度、師資結構等方面都有各自的特點。兩校合并后,如何在生源結構發(fā)生重大變化、師生存在文化、管理、認知等差異的情況下,確保學校整體教學質量穩(wěn)步提升,重塑師生凝聚力,構建團結和諧的校園文化成為柴玉玲和全校師生共同面對的挑戰(zhàn)。
“我們當初預計整個融合期可能需要一年級入學到六年級畢業(yè)這樣一個完整的教學周期,但實際上做了兩年多,全校師生就完全變成一家人了。我覺得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們明確的辦學理念、辦學特色和一系列校園常規(guī)、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韶山小學在秉持“以人為本,和諧發(fā)展”的辦學理念下,逐步形成了“學習偉人思想,培養(yǎng)健康品質”“強化教育科研,提高教學質量”“發(fā)掘體育專長,增強學生體質”“重視環(huán)境育人,滲透文化教育”的四大辦學特色。關于四大辦學特色,柴校長介紹道:
“云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朱德故居曾是韶山小學的一部分,后來雖向公眾開放,但一直與校園連通。學校利用這一優(yōu)勢,長期在故居開展少先隊活動、主題故事宣講、小小講解員等一系列活動,在師生中廣泛開展學習偉人思想,繼承先輩傳統(tǒng),發(fā)揚革命精神教育,逐步形成了‘學習偉人思想,培養(yǎng)健康品質的辦學特色,為全校師生打下了良好的人生底色?!?/p>
“在‘質量就是生命的辦學思想引領下,韶山小學從提高教師隊伍的專業(yè)素質和業(yè)務能力入手,在教學常規(guī)管理上建立健全了長效的管理機制和領導班子評價機制。如,常年聘請教育教學專家,堅持每周‘專家會診課和行政推門聽課制度;堅持每學期的公開課、研究課觀課議課制度;堅持教研組每周的集體備課、磨課學習制度等。此外,堅持教研科研工作齊頭并進,認真組織教師參與‘國培項目,開展校本培訓,評選明星教師,明星教師與青年教師師徒結對傳幫帶等活動都有力支撐起‘強化教育科研,提高教學質量的辦學特色。”
“韶山小學的乒乓球訓練已堅持了50多年,跆拳道運動開展也有20余年,在全國、省、市、區(qū)等各級比賽中,均取得過優(yōu)異成績,為國家、省、市輸送了大批體育專業(yè)人才。作為五華區(qū)乒乓球、跆拳道傳統(tǒng)體育項目學校,發(fā)掘體育專長,不僅是韶山小學鮮明的辦學特色的需要,更是增強學生體質,獲得健康、幸福人生的需要?!?/p>
“我們學校重視發(fā)揮環(huán)境育人的作用,以校園文化作為傳承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載體,以校園文化促進廉政文化進校園。書香校園活動、革命傳統(tǒng)教育等活動的開展,促進德育教育水平的提升,形成了蓬勃向上的新韶山辦學氛圍。此外,韶山小學共開設了包括乒乓球、跆拳道、小小講解員、烘焙、插花、陶藝、編織、國畫、3D打印等38個特色興趣班。豐富的課外活動,對培養(yǎng)學生藝體情趣,鍛煉人際交往能力、合作精神,形成積極進取、樂觀開朗的生活態(tài)度大有助益。”
在鮮明的辦學理念、辦學特色引領下,合并辦學后的韶山小學連續(xù)四年獲得五華區(qū)教學質量優(yōu)秀獎和教學質量進步獎,一批中青年教師也迅速成長,師生的團結協(xié)作精神明顯加強,辦學效益逐年穩(wěn)步提升。
“去年6月份,在云南省人民政府港澳事務辦公室、香港文匯管理學院的共同推動下,韶山小學分別與香港李求恩紀念學校、澳門勞工子弟學校、澳門新華學校締結為姊妹學校。我們和姊妹學校簽訂了合作協(xié)議,今后將互派師生交流學習。今年8月,我們將選派4名學生和2名老師去韓國交流學習。滇港澳三地教育的互動以及去韓國學習這樣的國際交流,必將為韶山小學今后的辦學帶來更深、更廣的視野,為我們辦學效益的進一步提升打開窗口?!?/p>
腳踏實地 以身作則
柴玉玲校長關于辦學歷史的講述,給人一種清泉緩流,隨意而自信,溫和卻堅定的印象。韶山小學能如此快速融合,穩(wěn)步發(fā)展,恐怕和其校長的這種氣質不無關系。詢問之下,才得知柴校長已經從教33年了。或許正是從一線教師到教導主任再到書記、校長的30多年的歷練,才使她身上散發(fā)出這種從容與知性的氣質。
1985年柴玉玲從昆明師范學校畢業(yè)后,分到了當時的工人新村小學,擔任班主任和語文、數(shù)學科目的教學工作。因為只有“想把書教好,把班帶好”的簡單心思,認真負責的柴玉玲逐步成長為學校的教學骨干,被評為昆明市“百優(yōu)”教師、五華區(qū)語文學科帶頭人。家長們想辦法爭著把孩子往她的班上送,學校、教育局也經常請她上公開課,給其他老師做教研培訓?!翱赡芎托愿裼嘘P,我非常喜歡那種狀態(tài),就是上好自己的課,帶好自己的班,其他都不想。”可能正是這份其他都不想的簡單心思,才使得1999年學校任命她擔任教導主任時,讓她有點不知所措,甚至有點抗拒這次“管人、管事”的提拔。校長給她打氣:工作我們大家一起做,有什么困難可以說出來,我們一起想辦法解決。領導這么信任、鼓勵,怎么好意思再打退堂鼓?!柴玉玲一面繼續(xù)擔任她得心應手的班主任、語文教學工作,一面開始接手、熟悉學校的教學管理工作。“那時候學校管理體制沒有現(xiàn)在這樣健全,教導主任的工作非常繁雜。要訂教材、要組織教師參加繼續(xù)教育、要安排課表、要做全校師生心理健康咨詢等等雜事?!狈稚矸πg的柴玉玲只好在上班時間上課、批作業(yè)、接待家長、處理班務,放學后加班加點完成學校的教學管理工作?!拔疫@種性格,只要是交代的工作一定要認認真真做好才踏實,才放心?!?/p>
擔任教導主任一年,柴玉玲被調入原靖國小學任書記。3年后老校長退休,柴玉玲接任了原靖國小學校長。雖然作為校長,擔子一下重了不少,但對一步步從一線教師、教導主任、書記等教學、行政崗位腳踏實地逐步過渡而來的柴玉玲來講,要勝任新的崗位并非難事。
原靖國小學規(guī)模不大,全校只有600多學生,但在柴玉玲任校長的6年間,不管是教學成績還是社會口碑,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績。最使柴玉玲感到欣慰的是老師們對學校的認可,這種認可表現(xiàn)在:盡管本校教師有讓孩子進“名?!钡臋C會,但在入學時大部分都選擇讓子女在自己從教的小學讀書。
2009年8月,柴玉玲調任韶山小學校長。在任韶山小學校長的9年里,柴玉玲帶領全校師生順利完成了韶山小學與原螺峰小學的整合工作,進一步明確辦學理念,創(chuàng)出四大辦學特色,打開了教育教學滇港澳區(qū)域互動和國際交流的窗口,辦學效益逐年穩(wěn)步提升。
當記者請柴玉玲校長分享一些管理經驗時,她謙虛地說:
“談不上什么經驗,但是干了這么多年,確實有一些切身的感受和體會。我覺得做校長最重要的就是要以身作則,工作認認真真、踏踏實實,做人堂堂正正、光明磊落。管理要靠制度,必須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并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學校領導班子和其他教師在制度面前一律平等,保證公平公正。此外,要時時處處關心全校師生身心狀況,滲透人文關懷,加強情感交流。無論什么時候,讓大家感覺我們都是一家人,我們會相互理解、包容、鼓勵和支持,共同做好學校的事。”
熟悉柴玉玲的老師都知道,柴校長最大的特點是她不光能看見那些顯而易見的成績和失誤,還能看見隱藏在成績和失誤背后的方法、態(tài)度。她之所以能“看見”,是因為只要不外出開會,她就待在校園里,深入校園的角角落落、方方面面。每周三的“專家會診課”她會雷打不動地到場,每個月兩次的大掃除她必定到場,每周的教師大會,她一定會用“上周小結”的方式說出她的所見,表揚那些連師生自己可能都沒覺察到的優(yōu)點。
制度是剛性的,而人都是有感情的。作為學校的管理者,除了要用優(yōu)秀的專業(yè)素養(yǎng)率先垂范,更需要凝聚人心的人格魅力。而這種人格魅力,很大程度上體現(xiàn)在發(fā)自內心的對全校師生的關心和愛護上。柴玉玲和學校領導班子除了在專業(yè)發(fā)展上為老師們提供支持,還時刻關心老師們的現(xiàn)實處境,努力建立“領導——職工”關系之外的普通人與普通人之間的情感聯(lián)結,倡導大家相互給予情感支持。參加教師的婚禮、探視生病的老師、關心教師子女的升學,甚至在一起交流住房、健康、治家之道、育兒心得等,使柴玉玲和教師們之間相互惦記、相互關心,形成了良好的“一家人”氛圍。
“我們一切努力的目的,就是要把我們的學校建設成一個師生留戀、家長信賴、社會稱贊的地方。通過我們的不懈努力,這里必將是一個充滿生機與活力,存儲文明和智慧,蕩漾愛心和幸福,放飛夢想和希望的樂園?!?/p>
回顧33年的從教經歷,柴玉玲不無感慨地說:
“當初選擇了教育這條路,一走就是三十多年。無怨無悔,一輩子只愛教育,對自己一生的期許就是做個正真的教育人。行百里者半于九十,教育的路永遠沒有盡頭。我只能更加努力、更加用心去完成自己的教育使命,不負這一生的所愛,不負家人、朋友和師生們一路上的信任與支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