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發(fā)展,初中數學課堂中的教學方法也在不斷更新。啟發(fā)式教學法是一種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它能夠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自身基礎,通過多種方式,誘導和啟發(fā)學生的思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提升學生的數學水平。那么,我們在數學教學中如何正確地運用啟發(fā)式教學法呢?本文主要從精心設置問題、加強師生互動、展開小組討論三個方面對啟發(fā)式教學法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進行探究。
關鍵詞:啟發(fā)式教學法;初中數學;數學思維
啟發(fā)式教學法既是一種教學方法,又是一種教學思想。它能夠引導學生走進數學的世界,積極踴躍的在數學知識中探索,實現思維的飛躍,達到水平的提升。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我們合理的使用啟發(fā)式教學法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在求知的過程中,能夠做到獨立思考,不斷追求新的高度。身為數學教師,我們要做的就是對學生進行引導,加強與學生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幫助學生更快地將數學知識轉變?yōu)榫唧w的數學思考能力。下面,本人就結合多年從教經驗,談一談我對啟發(fā)式教學法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應用的具體案例。
一、 精心設置問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
激活學生的思維狀態(tài)、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這是啟發(fā)式教學法的一個重要特征。正是因為有了這個特征,數學課堂才特別需要啟發(fā)式教學法,因為學習熱情就是學生前進的動力,也是提高數學質量的重要保障。我們獲取數學知識的過程就是一個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如果每一名學生的思維都能夠處在活躍的狀態(tài)下,那么所有的數學問題都會迎刃而解。在數學課堂中,我們提出問題,會引起學生的注意,勾起學生的探究欲望,接下來就是學生對數學知識的鉆研和探究。學生主動探究知識和被動接受知識雖然都是學習知識,但結果卻截然不同。主動探究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被迫接受可能很快就忘記了。
例如:在教學《近似數》這一課時,我就在課前精心設置了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教學問題。內容如下:對下列四句話進行判斷,哪些是準確數,哪些是近似數。1. 七年級一班有50名學生;2. 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3. 我國的國土面積約為960萬平方千米;4. 小明的身高約為160厘米。我讓學生對這幾個問題進行思考,之后選擇一名學生進行回答:“1和2中的數字為準確值,3和4中的數字為近似值。”接著,我又繼續(xù)問問題,學生繼續(xù)思考并回答。如此,我通過提問的方式,將學生的思維帶入到本節(jié)課的內容之中,使學生對近似數充滿了好奇,激發(fā)了學生對于近似數的探究興趣,使課堂效率得到了明顯提高。
二、 加強師生互動,活躍課堂的學習氣氛
新課改的學生觀倡導“以人為本”的思想,我們應該把學生作為教育活動的根本出發(fā)點,以學生為主體,并且密切地關注每一位學生的發(fā)展?;诖耍覀冊跀祵W教學中,要加強師生互動,多多與學生溝通。如此一來,學生也能夠認真地聽講,積極地與我們進行配合,這樣會在課堂中營造出一種輕松愉快的氣氛,非常有助于學生學習。知識的學習、技能的訓練以及能力的培養(yǎng),都離不開師生之間的溝通,只有師生雙方都積極地參與教學活動,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例如:在教學《平行線》這一課時,我就注重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及時得到了學生對知識的反饋。首先,我通過提問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一個教學情景:“同學們,我們知道線段是可以無限延長的,有一些線段延長后可以相交,有些線段延長也不能夠相交,你們誰能給我舉一個這樣的例子呢?”一名學生指著桌子說:“桌子側面的這條豎線與地面是相交的?!蔽夜膭钸@名學生回答得很好,此時,別的學生也積極踴躍的舉手回答。然后,我用多媒體展示一個動態(tài)圖,向學生演示兩條直線相交與平行的位置關系,讓學生思考:同一平面內,線段A和線段B不相交的條件。學生思考并回答之后,我引出平行線的定義。如此,我在教學中,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重視與學生之間的溝通,不僅使課堂氣氛變得活躍,而且能夠做到對學習進程的把握。這樣的配合使這節(jié)課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三、 展開小組討論,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
啟發(fā)式教學法與學習小組的完美結合,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我們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適當地加入小組討論環(huán)節(jié),可以促進學生之間的溝通,提升學生的探究和合作學習能力。學生在思考問題時,能夠將別人的思維與自己的思維相結合,所謂“眾人拾柴火焰高”,眾多思想的聚集,能夠迸發(fā)出知識火花。如此這樣,學生可以實現學習“1+1>2”的效果,有效地提升數學課的學習質量。
例如:在教學《三角形》這一課時,我先讓學生對流動紅旗、金字塔、三角板等圖片進行觀察。使學生的心中出現三角形的大概輪廓,然后讓學生動手畫一畫三角形。畫完之后,學習小組進行討論:大家畫出的三角形有哪些共同的特征?學生通過討論與交流得出:三角形有三條邊和三個角、三角形的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如此,通過學生的合作交流,使他們在探索數學問題的時候得到了很多新思路,提升了自主探究能力,實現了學習中的共贏目標。
綜上所述,我們要積極響應新課程標準的號召,科學合理的使用啟發(fā)式教學法,轉變教學模式,培養(yǎng)學生數學思想,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進而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有效地提高數學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于連鴻.蘇格拉底“產婆術”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2.
[2]任麗君.啟發(fā)式教學法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J].云南教育學院學報,1998(02):86-88.
作者簡介:
彭志剛,福建省泉州市,晉江市永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