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針對當下學校教育中應試教育占主導、學科教學中的德育滲透推進欠佳的現(xiàn)狀,結合語文學科的基本特點,對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為何要開展德育滲透,如何開展德育滲透進行相關的研究和思考。
關鍵詞:德育滲透;以人為本;小學語文;學科教學
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以人為本進行德育滲透的必要性
在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使用教科書或大綱要求的知識、技能和簡單的方法來教育學生,很少從德育的角度對教學內(nèi)容進行深層次的加工和整合。然而,在大量的教學案例中不難發(fā)現(xiàn):其一,一部分學校教育中德育缺位,讓位給智育,具有考核指標的德育項目則一般使用灌輸式德育,很難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德育。其二,脫離學生學情、不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中,教學內(nèi)容看似豐富、教學過程看似熱鬧,但教學的實效度不高。而以人為本地進行學科德育滲透則可以著力解決實踐中出現(xiàn)的此類問題。其二,以人為本地進行學科教學和德育滲透主張將課堂還給學生,以學生的學情為起點,在教學內(nèi)容的篩選與整合、教學方法的選擇與創(chuàng)新、教學目標的設置等環(huán)節(jié)都要以學生為本位。其三,以人為本地進行學科的德育滲透旨在利用學科資源和教學平臺潛移默化地傳達一定的思想道德教育,這種滲透強調要基于學生的實際情況和需求,為將學生塑造為具有高尚品德、完整人格、擁有一定科學文化知識水平的人而設計。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問題分析
1.重視學科工具性質,輕視學科人文性質
眾所周知,語文學科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結合。它蘊含著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悠久文明和思想,具有深厚的人文性,因而不應成為只承擔“聽說讀寫”技能的工具性學科。但從功利化學語文的歷史和現(xiàn)狀來分析,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難以擺脫功利化的桎梏。從教育者角度來看,往往輕視了學科的人文性,將生動的語言、整飭的篇章、動人的情感、嚴謹?shù)倪壿?、深刻的主旨簡單處理為考試會考、考試不會考的知識類型,磨滅了語文學科資源的春風化雨式的影響。
2.強調評價機制,忽視育人目標發(fā)展
很多教師將實際工作的指導思想和做法歸納為:以考試為風向標,將提高學科成績作為語文教學的第一要務,這恰恰也是“學科性質與考核機制之困”在一線教學實踐中的具體表現(xiàn)。更有教師在訪談中提及,雖在實際工作中“有心”,但時?!盁o力”,來自學校、家庭、社會的升學壓力在評價機制面前愈演愈烈,大多數(shù)的語文教師也開始放棄原有的人文情懷和理念支撐,投入到搶課、題海戰(zhàn)術中,使得原本美好但脆弱的教育理念無法很好地落到實處,也無法正常收效。
3.延續(xù)傳統(tǒng)課堂形態(tài),忽略學生個體特質
實際上,傳統(tǒng)的語文課堂模式在教育界仍然占據(jù)主導,部分教師存在理念學習或實際行動滯后等問題。其一,部分學校習慣對學生采用灌輸式教育,仍有教師對德育滲透相關內(nèi)容不了解或了解度不高,對語文學科德育滲透沒有引起重視。其二,各校師資力量有限,工作壓力較大,教師缺乏應有的空間和時間靜心研究新理念、革新課堂教學模式,為新形勢下的“以人為本”的語文課堂教學及德育滲透另辟蹊徑。其三,缺乏對學生個體特質的研究和重視,相比之下,以教師為主體的課堂教學少有生成,“一言堂”式的課堂教學較好掌控,能夠較為“順暢”地完成教學任務。
三、小學語文教學中以人為本進行德育滲透的策略
1.以生為本,打造主動有效課堂
在21世紀,“終身學習成了知識經(jīng)濟時代的生存概念”。教學生“學會學習”應當成為每個現(xiàn)代教師努力追求的目標。
語文教學中德育滲透效果的好壞,關鍵是由學生語文學習的主動性所決定的。在學校教育中,教師要通過組織自主教育活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鞏固和發(fā)展學生學習特點,鼓勵學生盡可能多地參與到語文課堂的自主預習、自主探究、自主討論、自主表達、自主學生評價中去,為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提供機會。在自由平等的語文課堂中,以人為本,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培養(yǎng)起自主學習和自我管理的能力,使學科知識與滲透其中的德育元素的接受度最大化。
2.因材施教,設置適切的學科和德育目標
無論是古代還是現(xiàn)代,個性化的因材施教的本質都是根據(jù)學生的不同個體情況進行不同的教育,考慮到學生的個人特點和個人差異。使得教學的深度和廣度適合于學生個體的知識和能力接受水平,因此,教師在執(zhí)行教學原理的同時,不僅要了解學生的實際發(fā)展水平,而且要了解學生的潛在發(fā)展水平,并根據(jù)學生的實際發(fā)展水平和潛在發(fā)展水平,尋找其最近的發(fā)展區(qū)域,并著力在此區(qū)域內(nèi)展開教育教學。語文教師在以人為本地開展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時,也應該不斷探尋和開發(fā)新的教育教學方法來助力學生跨越“最近發(fā)展區(qū)”,早日達到潛在發(fā)展水平。
3.以生為友,構建心中有愛的和諧師生關系
一位優(yōu)秀的教師,尤其是語文教師應該不僅是學生語文學習的教授者,更應是其成長道路上的引路人。在語文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更需注重構建和諧美好的師生關系。這種關系需要以平等為基礎,要求廣大語文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朝著充滿尊重、充滿信任、充滿師生之愛的方向培養(yǎng)。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多由教師通過講解或組織各種教學活動,將情感、思想和德育元素傳遞給學生,使師生關系和諧美好,學生對這些內(nèi)容做到合理接受和反饋,從而實現(xiàn)良好的課堂德育滲透效果。
參考文獻:
[1]朱書涵.培養(yǎng)民族精神,沉淀傳統(tǒng)文化:高中語文教學中的傳統(tǒng)文化滲透[J].科普童話,2015(33).
[2]謝詩鳳.論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J].好家長,2017(25).
[3]倪菊英.細雨潤物愛無痕: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德育的滲透[J].課程教育研究,2016(19).
作者簡介:梁彩英(1979—),女,廣東順德人,小學一級教師,科組長,碩士研究生,從事語文、綜合實踐、品德學科教學二十年。
編輯 李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