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世彬
【摘 要】小學階段的學生,好奇心比較突出。無論在哪些方面,他們都希望得到教師對他們或多或少的表揚,這就奠定了激勵教育模式在小學教學中存在的基礎。就激勵教育模式應用于小學語文教育中的思考展開論述,分析了此教育模式下的小學語文發(fā)展趨勢,為今后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提供了參考。
【關鍵詞】激勵教育模式 小學語文 探討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8.11.082
小學階段的學習主要是依靠教師引導學生完成,這個階段的學生還沒有養(yǎng)成自己主動學習的習慣,因此在學習上更多的是依靠教師布置作業(yè)的形式。兒童心理學家們的研究表明,小孩子們更多地偏向于接受表揚及贊美,在學習生活中適時地對學生給予表揚,可以很大程度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習效率。
一、激勵教育模式應用于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意義
(一)提高小學語文課堂學生的課堂參與度
小學生年齡小,在課堂上容易開小差,因此需要教師時刻提醒學生注意課堂紀律。按照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方法來看,小學生的注意力集中時間僅為15分鐘左右,且課堂效率極低。采用激勵教學模式,對學生在學習生活中的進步給予鼓勵,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小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應用激勵教學模式,不僅可以改善小學生對語文學習的消極態(tài)度,而且還可以幫助他們明確學習語文的目標,在豐富學生課堂內容的同時,還能夠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上課積極性,促進他們課堂參與度的提高。不論是哪個階段的孩子,對于批評和表揚,毫無疑問都是選擇后者,因此激勵教育模式的實施是符合兒童心理學的強有力的政策措施。
(二)激勵教育模式可應用于各個層次的學生
不同于其他教學模式,它可以應用于各個層次的學生,對于不同的學生都會產生一定程度的激勵效果,因此實行這種模式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推行這種模式的教學,不僅可以促進學生的學習,還能夠促進學生與教師之間的聯(lián)系,加強兩者之間的情感交流。除此之外,還可在一定程度上幫助那些剛開始教學生涯的新教師,容易與學生建立起相互信任的關系,有利于下一步教學工作的展開。將激勵教育模式應用于各個層次的學生,避免了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的相應教學模式僅用于部分學生的尷尬局面,也避免了之前因為成績不理想、不敢跟教師溝通的學生,導致最后形成兩極分化的班級現(xiàn)狀。
(三)注重學生的性格特點與因材施教理念的結合
每個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他們對于學習有著自己的見解和主張。在小學階段大體可以分為三種學生,一種是積極向上努力學習,能夠憑借成績成為教師寵兒的好學生;另一種是在學校好事壞事都有他,成績時而上升時而下滑,在教師眼里是調皮搗蛋典范的學生;最后一種是對學習缺乏興趣,但對于其他的一些興趣愛好卻比較在行的“不務正業(yè)”型學生。在傳統(tǒng)教學的理念看來,第三種學生將來是不能成才的,可是在新課改的大浪潮下,導致傳統(tǒng)教學觀念發(fā)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激勵教育模式的實行,不管是對哪種學生而言,都是一種對他們人格信心的激勵,都能夠讓他們充滿正能量,對未來充滿希望,培養(yǎng)他們成為21世紀的棟梁之才。
二、激勵教育模式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實施方法
(一)注重根據學生個體差異進行恰當激勵
在推行激勵教育模式的同時,還應該注重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對于那些學習生活中自信心比較強的學生來說,激勵政策要少用,小學生的心智體質還不健全,在他們自信心足夠的情況下再實行激勵教育模式的話、容易造成學生的盲目自信、目中無人的態(tài)度,而對于那些性格比較內向、學習生活中比較膽小的孩子而言,就要大力實施激勵教育模式,讓他們發(fā)現(xiàn)自己的獨特之處,逐漸樹立起他們的自信心,讓他們走出自己的小生活圈,增強與人交流的能力。對于處于這兩種情況之間的學生,教師要根據學生自己的情況給予適度的激勵,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課堂積極性,方便學生以后的發(fā)展。
(二)設計語文活動巧妙激勵
語文課程的學習本來就是豐富多彩的,再加之上課教學手段的多樣化,使得語文課堂比其他課堂更活躍。在課堂上融入其他教學活動,在活動過程中通過激勵教學的方式,讓學生把精力集中到學習中來,有利于課堂氣氛的調動,同時用活動來融入激勵教育模式中,也更容易拉進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傊?,激勵教學模式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是適應新課改政策的一大重要改革。這體現(xiàn)了國家注重小學生綜合素質培養(yǎng)的舉措,也顯示了在教學生活中注重小學生心理健康發(fā)展的方向。除此之外,激勵教育模式的應用是教學目標改革的一個新的里程碑,標示著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發(fā)展的一個新進步。
參考文獻
[1]蔣文華.探究激勵教育模式應用于小學語文教育[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17(9):77.
[2]武新虹.淺析激勵教育模式應用于小學語文教育的重要性[J].考試周刊,2014(82):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