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立舟
如果說自漢至清儒家思想是在朝學派,那么老子所創(chuàng)立的道家思想則稱得上是最大的在野學派。在先秦諸子中,對《老子》的解讀是最為多元化的,也是誤解最多的。如有學者認為,“孔子學說的人生觀是積極的,而道家的人生觀則是消極的。”[1]作出如此論斷,是因為其認為老子“覺察了人類勞役的徒然,故又教人以無為之道,所以節(jié)省精力而延壽養(yǎng)生。由于這一個意識使積極的人生觀變成消極的人生觀?!盵2]這實際上是把老子的思想定性成了消極的人生哲學。但是,我在多年研習《老子》的過程中,感受到的卻是老子思想中的積極態(tài)度,即強大的“自信力”。本文擬從三個方面對此進行論述。
一、“自信力”的內涵
“自信力”可概括為兩個方面。
(一)道學自信。老子的思想核心,一字以蔽之,曰道。老子說自己“言有宗”(七十章),自己的學說有最根本、最可靠的“道”作為依據,而且易知易行,“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但老子又是清醒的現實主義者,他目睹的是急功近利的浮躁的淺薄世風,“眾人熙熙,如饗太牢,如春登臺”(二十章),天下人對其道學,“莫之能知也,莫之能行也”(七十章)。面對冰冷現實,老子明確指出問題在于世俗者的無知,“夫唯無知也,是以不我知”。作為時代孤獨的思想者,老子非但沒有懷疑自己學說的正確性,反而更堅信自己的可貴,“知我者希,則我貴矣”(七十章)。
更有對老子之道大加嘲諷的,“下士聞道,大笑之”(四十一章)。這些嘲諷者,老子視之為“下士”,是“士”中質次最爛的,根本不屑一顧,“弗笑,不足以為道”,這類人若不嘲笑道不中用,則道就不足以稱之為道了。在此,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內心無比強大的老子,一個思想無比自信的老子。
(二)人文自信。在春秋戰(zhàn)國那個思想文明勃興的時代,老子的自然主義哲學,是充滿了人文情懷和人文自信的。
老子的人文自信,首先表現為他對于人的地位與作用的自信。老子說,“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二十五章)。老子把人列為宇宙“四大”之一,這是中國先民自我意識的覺醒,是對人的地位的肯定,閃爍著人文自信的光輝。老子雖將“道”列為“四大”之首,但在大道面前,他又表現出了對于人的主觀能動作用的自信。他認為,人是可以認識道的,“知常,明也”(十六章),人具有認識大道規(guī)律的“明”的智慧。人類同時能運用道為自己服務,“道沖,而用之或不盈”(四章),道雖虛而無形,但人類卻能認識它、運用它,借助它產生無盡的功用。
其次,老子的人文自信,表現在他對人文品質的自信上。在第六十七章,老子以擬人化的手法,描述了道的三種品性,“我恒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崩献訉⑦@三種大道之德稱為“三寶”,可見他對之何其推崇與自信。在此有必要澄清一點,有人視“不敢為天下先”為保守思想,這實在是斷章取義之曲解。第七章有“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第四十九章有“圣人恒無心,以百姓之心為心”,第六十六章說“其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后之”,故老子所謂“不敢為天下先”,指有道的統(tǒng)治者不敢把一己私利置于天下民利之先,是主張一心為民的執(zhí)政之德。古人王弼注本句:“唯后外其身” [3],甚得老子本義。
第三,老子的人文自信,表現在他的個性自信上。在老子眼里,世界是對立的統(tǒng)一體,是差異化的和諧體,是多樣化的自由體,所以老子是激賞個性的。老子認為,“道”本身是具有獨立個性的?!坝形锘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二十五章),道早于天地而存在,寂而無聲,寥而無形,不改自己獨立的本性。對道的獨立品格,老子大加褒美,“夫唯不肖,故能大。若肖,久矣其細也夫”(六十七章),正因為道有獨一無二的個性,所以才大而無比,若是沒有獨特不移的個性,道也早就變得微不足道,不值一提了。既然道有獨立品格,那么踐行道的人,也必然是個性鮮明、特立獨行的。老子自信地表示自己正是這樣的人,“我欲獨異于人,而貴食母”(二十章)。河上公注:“食,用也,母,道也”[4],“食母”,就是用道。老子宣稱,用道的人,本就是獨異于世俗之人的。
二、“自信力”的基礎
缺乏堅實根基的自信是虛幻無力的,這樣的自信實質上是自欺、自愚。老子的自信是真實有力的,它建立在兩大基礎之上,即他對道的力量和德的力量的信仰。
(一)對道的力量的信仰,是老子道學自信的基礎。老子之道,首先指“天之道”(九章、七十三章、七十七章、八十一章均提及這一概念),也就是自然的規(guī)律。高亨說,“自然界之規(guī)律,老子又稱之曰‘天道”[5]。老子認為,道的地位至高無上,是萬物的主宰,“道者,萬物之主也”(六十二章)。老子所說的“萬物”,包括天地在內,“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三十九章),所謂“得一”,就是得道,連天地都要依賴道而發(fā)揮作用,何況是人呢?
道的創(chuàng)生力量是無窮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四十二章)。這里的一、二、三,沒有確切所指,只是描述事物的少與簡、淺與粗;“萬物”則指事物的多與豐、深與精。老子認為,人與物,如果順應了道的規(guī)律,就會產生由少成多、由簡而豐、由淺入深、由粗及精的發(fā)展動能。
(二)對德的力量的信仰,是老子人文自信的基礎。老子之道,亦包括“人之道”。老子行文上多以天之道來述說人之道,如第五章,先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后說“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由此可知,人之道是與天之道相適應的思維與行為準則,老子把這樣的人之道稱為“德”。
老子所言之“德”,人文內涵豐富。如前文所述之“慈”、《老子》中所倡導的處下、不爭、柔弱、虛靜、和光同塵、慎終如始等,皆是德。這些“德”,有什么自然功益?“同于德者,道亦德之”(二十三章),那些與德同行的人,道也會使他們有所得。得什么呢?舉例言之,慈之德,“夫慈,以戰(zhàn)則勝,以守則固”(六十七章);處下之德,“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是以能為百谷王”(六十六章);不爭之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二十二章);柔弱之德,“柔弱勝剛強”(三十六章)、“柔弱居上”(七十六章)。在此特別要指出的是,老子講德而有得,絲毫不帶私己的機心,一切只是有“德”的自然結果,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七章)。
老子“德”的最核心內涵,乃是“無為”。第三十八章講“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也”,崇尚德的人,無為而行事,無私心而處事。在第四十三章,老子把自己對于無為之德的信仰講得非常明確,“無有入于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也”。張豈之說,無為“含有不妄為的意思,并不是什么都不做” [6]?!妒酚洝ぬ饭孕颉吩凇罢摿抑肌敝姓f,“道家無為,又曰無不為”[7]。放在人事上來說,“無為”是與道相一致的應事態(tài)度和行為準則。老子講“無為”,是告誡人們不要逆道而妄為?!盁o為”之德的力量到底有多大?第三十七章說,“道恒無為也。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第四十八章說,“無為而無不為”。
道與德的力量,不是子虛烏有的鼓吹,不是純粹理論的論證,不是牽強附會的推理,是一以貫之的自然客觀存在。第五十一章說,“道之尊也,德之貴也,夫莫之爵也,而恒自然也”,道與德的尊貴,不是誰的封賜恩惠,而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地位,恒久不變。
三、“自信力”的特征
第一個特征是自然。老子說,“道法自然”(二十五章),大道運行的規(guī)律,是自然而然形成的。老子所說的“自然”,是“自己如此”的意思。陳鼓應說,老子所用的“自然”一詞,“并不是指具體存在的東西,而是形容‘自己如此的一種狀態(tài)?!盵8]《老子》全書,“自然”一詞先后出現五次。在老子的思想里,道與德具有自然性,道與德的力量也具有自然性。故此,他的道學自信和人文自信也是自然而然地、柔和舒緩地流露出來,讓人感到自然地舒適,自然地信服。
第二個特征是辯證。老子的思想是辯證的,他的自信也具有辯證色彩。
老子主張在自信中自謙,在自謙中自信,否則自信就可能變成盲目自大。如老子說,“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雖然我們知道自己在客觀上雄強居上,但在主觀上卻能取雌柔守下的姿態(tài),甘如天下的溪谷。老子教我們一面要做自強的雄者,一面又要做自謙的雌者。劉笑敢說,“其雄”是實然已有之優(yōu)勢,“其雌”則是應當采取的姿態(tài)、方法、原則[9]。
老子主張在自信中自省,在自省中自信,否則自信就可能變成自我陶醉、自我迷失。第十章連問了六個反問句,就是教人自省的,要人們時時給自己由內而外地照鏡子。如老子問“滌除玄鑒,能毋有疵乎”,洗滌內心,能否讓心靈潔如明鏡,無瑕無疵?要自信長存,就要經常自省以確保行而順道、為而守德。
老子主張在自信中自新,在自新中自信,否則自信就可能變成固步自封、頑固不化。第二十二章說,“敝則新”,敝舊故而萌新。順應新陳代謝的規(guī)律,與時共進,及時自我更新,這樣的自信,有底氣,能長久。所以,《老子》開篇就說,“道,可道也,非恒道也”,道是可以講的,但不是一成不變的,要有變化地講,講出新東西,把道講活。
總之,老子思想的自信力是自然的,故而是率真的;同時又是辯證的,所以也是理性的。
四、結語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版)指出,教師要通過歷史教學,使學生“了解并認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樹立正確的文化觀”[10]。讓學生形成對中華文明的認同感,樹立正確的文化觀,前提之一是教師自身要有文化認同感和正確的文化觀,而這就要求教師必須能夠正確地理解和闡釋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我個人學習《老子》的體會是,要正確理解傳統(tǒng)文化經典,僅靠閱讀某個名家的解讀是遠遠不夠的。廣大中學一線教師要相信自己的學習能力和思考能力,靜下心思,直入原典,“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愚以為,這方是達成課程目標的根本之道。
【注釋】
[1]林語堂著,黃嘉德譯:《老子的智慧·緒論》,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16年,第1頁。
[2]林語堂著,黃嘉德譯:《老子的智慧·緒論》,第4頁。
[3](魏)王弼著,樓宇烈校釋:《老子道德經注》,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第176頁。
[4](漢)河上公章句:《宋刊老子道德經》,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32頁。
[5]高亨:《老子正詁·老子通說》,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年,第26頁。
[6]張豈之:《張豈之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西安:太白文藝出版社,2012年,第89頁。
[7](漢)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第759頁。
[8]陳鼓應:《老子注譯及評介》,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第30頁。
[9]劉笑敢:《老子古今》(上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第345頁。
[10]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