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敏
摘要:在素質教育不斷深入的今天,我們必須擺脫傳統(tǒng)教育觀念的束縛,改革音樂課堂教學,用全新的音樂教育觀點來指導我們的音樂教學實踐。以21世紀對人才的要求為目標,把創(chuàng)新教育具體落實到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持之以恒、鍥而不舍,從而達到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素質,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
關鍵詞:音樂教學;興趣;培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633.9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8)24-0187-01
1.音樂教師的教學語言要著眼于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在自然中體現(xiàn)學科特點
有位教育家曾說過,使孩子從生下來就處于良好的語言環(huán)境中,處于優(yōu)美的樂聲包圍之中,才能發(fā)展音樂方面的非凡能力。以語言來訓練學生的樂感,引導學生用自己的方式來解釋、再現(xiàn)音樂。這種方法就是要以極其自然、巧妙的語言將學生引進音樂的殿堂,激發(fā)學生學習音樂的濃厚興趣,使他們對音樂著迷。興趣是一切學習的前提和動力,音樂教師要用自己的言教,激發(fā)、培養(yǎng)、發(fā)展學生的音樂興趣。首先,提問要有目的性。提問必須立意鮮明,語言簡煉,有利于開拓學生的思路,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要提一些簡單的、帶有暗示性的問題。其次,要考慮問題的難易。提出的問題要注意做到由淺入深、由易到難,適合于不同程度的學生。不要過早地把節(jié)奏和音樂知識等問題提出來,提問要選在教授歌曲中間,學生處于一種潛移默化的學習當中。第三,語言的設計要用“減法”。音樂課與其他任何學科有著很大的不同,它主要是靠聽覺來完成的,聽覺是音樂感受中的基礎條件,這種聽覺依賴于音樂本身。音樂藝術在很大程度上說就是那種“只能意會,不可言傳”的東西,僅憑教師口頭傳授,學生是很難理解和掌握的。學生特別不喜歡教師語言哆嗦,音樂教師要力求做到語言中心明確、條理層次分明、難點重點突出。
2.突出教學語言的韻律美
在以歌唱為主的音樂課型中,歌唱中的音準、節(jié)奏、力度、速度等基本要求是應注重的,然而對歌曲的二度創(chuàng)作——挖掘演唱者對作品的藝術表現(xiàn)力則更重要,這就要求學生準確理解歌詞內容,進入歌詞意境。教師采用朗誦的形式,浸潤學生的心靈,朗誦歌詞要注重情感的投入,語言的韻律、色彩的明暗、聲音的強弱、節(jié)奏的快慢、從而通過陰陽頓挫的韻律美感取悅于人,達到心靈的美化,情感的升華,以歌曲“早晨的歌”為例:甜甜的風,微微的笑,早晨的空氣多么好,露珠兒閃,樹影兒搖,一扇扇門窗打開了,晨光里書聲瑯瑯起,大路上人們在長跑,樹上的鳥兒也在叫,告訴人們要起早,啊,早晨好,早晨好,早晨的歌兒多么美妙,這甜美的音色,輕快的節(jié)奏,詩一般的語韻,將學生帶人清新的戶外世界,在迎接明天的太陽,這將會激勵學生健康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在這優(yōu)美的朗誦韻律的激發(fā)下進行歌唱,定能收到聲情并茂的效果。
3.運用有效合理訓練方法
初中音樂教學,最難的環(huán)節(jié)莫過于對學生的因材施教,教師想要對學生進行培養(yǎng),就一定要有“伯樂”之能,全面了解學生聲音能力、特點、發(fā)聲習慣、發(fā)聲特點、存在的問題等,整合之后制定出系統(tǒng)的教學方案。音樂的學習需要持續(xù)的訓練,不能追求一蹴而就,初中音樂課堂要著重訓練學生的基礎。一是要幫助學生學習科學的樂理知識,培養(yǎng)正確的聲樂審美和音樂感覺,這種感覺既是聽覺上的,又是心靈上的。二是要發(fā)現(xiàn)學生唱的最好的那個音,從那個音人手,學細學精,然后再拓展學習其它音,在這個過程中,養(yǎng)成良好的音樂習慣。三是要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感受力,要著重提升音樂的實際掌握能力,可以是感覺上的,也可以是歌唱方面的,更加可以是有關音樂的其他方面的。
課堂之上,教師還是要以課本為主,結合課本內容進行靈活的教學方式方法。以往初中音樂課堂不活躍的主要原因就是很多學生將音樂課當成了“學歌課”,如今的音樂課堂主要是以音樂鑒賞為主,開發(fā)學生音樂潛力為輔,教會學生科學的發(fā)聲方法,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音樂感受力。音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運用合理有效的訓練方法進行教學實踐,了解學生,發(fā)現(xiàn)學生,讓音樂的課堂變成情感式的課堂,讓學生接受并且熱愛音樂,將音樂課當成拓展知識,互動交流的載體。
4.構建師生互動的新課堂
音樂是一門藝術,音樂教育以審美為核心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音樂課是通過聆聽音樂、欣賞音樂而達到表現(xiàn)音樂、創(chuàng)造音樂以培養(yǎng)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的活動。在音樂課堂中,音樂老師唱獨角戲,缺少師生互動的現(xiàn)象仍然存在。如何才能在音樂課堂上使教師與學生互動呢?這是一個需要我們不斷思考、不斷改進的問題。
初中的音樂教程中涉及很多欣賞課,每次在上欣賞課的時候,教室里總會不時傳出嘻嘻哈哈的笑聲,不是因為音樂有多么歡快,而是學生們認為音樂聽起來很搞笑。例如:在欣賞《白毛女》選段的時候,學生們就哈哈笑,居然還有人說:“老師這是什么???能換流行音樂聽嗎?”他們根本沒有耐心聽下去。在上唱歌課的時候,學生大多數(shù)覺得音樂書上的校園歌曲沒有流行音樂好聽,所以在學習的過程中敷衍了事,哼唱幾下就算完成了任務。開展活動時大家很積極,但是想的是“別人表演自己看”。
每個學年段的學生都有不同的需求,小學生們總希望音樂課就是他們的游戲課,而初中生們總希望音樂課老師能教些流行歌曲,希望老師能不斷給他們帶來驚喜。興趣是學習音樂的基本動力,所以老師們可以根據不同年齡段的學生的興趣實施教學,比如在初中音樂課程中,可以在一節(jié)課快結束時播放一些流行音樂作為學生們本節(jié)課表現(xiàn)好的獎勵,還可以組織一些簡單的舞蹈動作創(chuàng)編、即興表演等活動,通過教師對學生的引導,對學生創(chuàng)編的動作或者表演的節(jié)目進行評價、總結,這樣就能做到“教”與“學”的很好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