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凱,郭靜微
(1.佳木斯市傳染病院五病區(qū),黑龍江 佳木斯 154007; 2.佳木斯市中心醫(yī)院皮膚科,黑龍江 佳木斯 154007)
肺孢子菌肺炎是一種間質(zhì)性肺炎,由耶氏肺孢菌引起,是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患者常見并發(fā)癥,也是導致AIDS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1]。目前,治療肺孢子菌肺炎首選復方磺胺甲唑,但隨著耐藥率的不斷升高,尋找更有效的治療方式成為急需解決的問題[2]。在復方磺胺甲唑的基礎上加用卡泊芬凈為AIDS合并肺孢子菌肺炎的治療打開了新的大門[3]。本研究探討了卡泊芬凈聯(lián)合復方磺胺甲唑治療AIDS合并肺孢子菌肺炎的療效,現(xiàn)報告如下。
選取2014年10月至2017年10月佳木斯傳染病院收治的AIDS合并肺孢子菌肺炎患者100例。納入標準:符合《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診療指南》[4]中的診斷標準;經(jīng)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采用隨機雙色球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50例。觀察組患者中,男性48例,女性2例;年齡23~64歲,平均(39.8±7.4)歲;病程10~42 d,平均(26.8±5.6) d。對照組患者中,男性49例,女性1例;年齡22~61歲,平均(39.2±6.9)歲;病程12~46 d,平均(27.4±6.1) d。兩組患者基線資料的均衡性較高,具有可比性。
兩組患者均給予抗感染、吸氧等常規(guī)對癥治療。對照組患者給予復方磺胺甲唑片(規(guī)格:每片含磺胺甲唑0.4 g和甲氧芐啶0.08 g)口服,1次4片,1日3次。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注射用醋酸卡泊芬凈(規(guī)格:50 mg/70 mg),首日劑量70 mg,之后1日50 mg,用藥1周后停用卡泊芬凈,單獨使用復方磺胺甲唑治療2周。兩組患者的療程均為21 d。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各項指標[血漿真菌β-(1,3)-D-葡聚糖、pH、二氧化碳分壓(PaCO2)、血氧分壓(PaO2)、血清乳酸脫氫酶(LDH)、丙氨酸氨基轉(zhuǎn)移酶(ALT)、天門冬氨酸氨基轉(zhuǎn)移酶(AST)、白細胞計數(shù)(WBC)、血清白蛋白(ALB)、血肌酐(CRE)及尿素氮(BUN)]和臨床療效的差異。
有效:治療后,患者咳嗽、喘憋及肺部啰音等癥狀體征顯著減輕或消失,影像學顯示肺部炎癥明顯吸收或顯示;無效:未達到以上標準[5]。
治療前,兩組患者各項指標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血漿真菌β-(1,3)-D-葡聚糖、PaO2和LDH水平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各項指標比較Tab 1 Comparison of various indicators between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1 mm Hg=0.133 kPa
Note: vs. control group,#P<0.05; 1 mm Hg=0.133 kPa
觀察組患者的有效率為94.00%(47/5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2.00%(41/5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6.818,P=0.009)。
肺孢子菌肺炎是條件性肺部感染性疾病,在AIDS晚期患者中十分常見,其主要由肺孢子菌引起。該病起病隱匿,發(fā)病后可見呼吸困難、咳嗽及發(fā)熱等癥狀,可持續(xù)數(shù)周甚至數(shù)月,而重癥患者病情進展急驟,可導致呼吸衰竭甚至死亡,具有較高的病死率[6-8]。
LDH為非特異性指標,但能夠有效反映肺孢子菌肺炎的炎癥和損傷程度;β-(1,3)-D-葡聚糖存在于包括肺孢子菌包囊壁在內(nèi)的多種真菌的細胞壁中,故該指標能夠反映深部真菌感染,是診斷肺孢子菌肺炎的可靠指標[15]。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患者血漿真菌β-(1,3)-D-葡聚糖、PaO2和LDH水平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