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彭力立
一起殺人案的審判過程不僅決定了嫌疑人三隅高司的生與死,更揭示了日本刑事司法制度的法理糾結。
從證據調查到律師辯護,從庭審質證到死刑核準,日本的刑事司法制度對案件真相的抽絲剝繭堪稱嚴謹。而電影層面,從《追捕》到《即使這樣也不是我做的》,從《我沒有做》到《正義之裁》,在為我們展示出庭應訴、調查取證、律師辯護等一系列刑事司法環(huán)節(jié)的同時,也折射出日本刑事司法制度的法理與情理之間的糾結。獲得了第74屆威尼斯電影節(jié)主競賽單元“金獅獎(提名)”的電影《第三度嫌疑人》正是罪案和刑事司法題材的佳作。
影片伊始,一連串鏡頭直白地揭示了命案過程:“嫌疑人三隅高司(役所廣司飾)在夜晚尾隨老板‘食品廠廠長’至河邊,趁其不備用利斧襲擊他的后腦,之后將死者尸體擺成十字繼而焚尸”。似乎接下來理應是天網恢恢疏而不漏的戲碼。然而,三隅高司很快歸案。其與辯護律師重盛朋章(福山雅治飾)的戲份才是該片的亮點。在雙方的數次會面中,似無懸念的案情卻暗藏著令人唏噓的隱情。隨著辯護團隊的深入調查,表面上清澈見底的水面,漸起了波瀾!
影片中,圍繞著重盛朋章和三隅高司的互相試探,以七次會見為場景,為觀眾呈現出了嫌疑人不同的犯罪動機。初次會見時,三隅高司聲稱為償還巨額賭債,借自己在食品工廠工作的契機,對家境殷實的廠長痛下殺手,謀財害命。隨著媒體的介入,他卻辯稱“被害人的夫人山中美津江(齊藤由貴飾)才是該案的主謀,其目的是騙取高額的保險金”。重盛朋章信以為真,意欲以此為由替其開罪。此時,被害人的女兒山中咲江(廣瀨鈴飾)突然到訪,坦言自己出生時罹患殘疾,在14周歲遭到父親性侵,之后更在父親的陰影下過著生不如死的生活。三隅高司是在食品廠工作后發(fā)現了這個秘密,與她產生了感情,于是為了保護她,才殺害了她的父親。至此,惡人似乎變成了善人!
此時,影片開始交代三隅高司的過往背景。他早年喪親,育有一女。30年前,他在北海道犯下了殺人案。但據辦案警察的說法,被害人從事高利貸討債業(yè)務,在當地口碑很差,擾得左鄰右里不得安寧。在四鄰八舍看來,三隅高司此舉有種“為民除害”的意味。迫于當地民眾的請愿,三隅高司最終沒被判處死刑。但自此,他便與親生女兒失去聯系,抱憾至今。倒敘后,影片又將視線轉回食品廠老板被殺案。通過走訪,重盛朋章還原了被害人的“人設”。表面上,被害人樂善好施,收留刑滿釋放人員,贏得良好的口碑。但事實上,鑒于雇員有前科,他就能輕易壓榨他們的薪水,又便于控制對方。食品廠更是一家出品過期面粉的黑工廠。更可惡的是,他長期奸淫身患殘疾的女兒,其妻卻視而不見!
在這些情節(jié)的襯托下,與尸體的“十字”似乎相互印證。從某種意義上,或許十字隱喻對惡人的制裁,對好人的救贖。
不料,三隅高司竟然又翻供,否認自己的殺人行為。一波三折之后,一切又重新歸零……
有譯者將“第三度嫌疑人”翻譯為“第三次的殺人”。確如其意,殺死高利貸主和廠長,是前兩次殺人。而判處三隅高司死刑,則是第三次殺人!正如影片結尾隱喻:“在真相缺失的判決中,沒人是無辜的?!弊罱K,法律始終相信的是客觀證據,三隅高司被判處死刑,疑罪從無在此刻黯淡無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