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苑珍
[摘 要]目前,小學生語言積累的不良現狀是:重摘抄,輕熟背;重積累,輕理解;重積累,輕運用。要想讓小學生的語言積累更有效,就要讓學生在摘抄優(yōu)美詞語、精彩句段的同時熟讀成誦,在理解感悟中深度積累,在運用中強化積累。
[關鍵詞]小學生;語言積累;現狀;策略
在《語文課程標準》的各個“階段目標”中,反復強調“語言積累”。如第一學段(1~2年級)要求:“積累自己喜歡的成語和格言警句。”第二學段(3~4年級)要求“積累課文中的優(yōu)美詞語、精彩句段,以及在課外閱讀和生活中獲得的語言材料。”語言積累是提高小學生的語文的素養(yǎng)重要關鍵,這一觀點已得到師生的一致認可并付諸行動。但目前小學生的語言積累效果甚微,以致一到用時口語及書面表達時往往就語言蒼白、干癟,詞不達意。下面,我結合當前小學生語言積累的不良現狀,談談在教學中如何進行有效積累的策略。
一、目前小學生積累的不良現狀
(一)重摘抄,輕熟背
在語言教學中,許多老師會要求學生在文中圈出優(yōu)美詞句,并要求同學在課后把優(yōu)美詞句抄在“采集本”上而沒有要求學生熟背,這樣,學生被動地抄寫,忽視記憶積累,切斷了記憶的儲存,以致收效甚微。
(二)重積累,輕理解
抄寫、朗讀、背誦等常規(guī)積累方式,切斷了理解、感悟、鑒賞的聯(lián)系,使積累變成了孤立、機械的記憶活動,很大一部分都變成了無效積累。
(三)重積累,輕運用
有些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既重視學生好詞妙句的熟記,又重視文本詞句的理解,就是忽視了學生語言的實際運用,把積累與運用割裂開來,這樣的語文學習仍然處于脫離生活的純工具訓練,不利于學生良好的語言素養(yǎng)的形成。
二、小學生語言積累的有效策略
弄清了當前小學生語言積累的不良現狀,以S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廬山的云霧》一課的教學為例,談談自己在語文教學中如何進行有效積累的策略。
(一)加強讀背,豐富語言積累
丹麥語言學家培森曾經說過:“學習語言需要背誦,常常背誦才能使所學的詞語、句子在記憶里生根?!毙W階段是人的一生中記憶力最好的黃金時代。趁著小學生的記憶好,在課堂教學時讓他們多背文段,豐富他們語言積累。在課堂教學中如何讓學生更樂于讀、背呢?教師善于指導是必不可少的。在初讀、精讀的過程中,老師可用繪聲繪色的范讀引發(fā)學生讀書的欲望,接著讓學生個別讀、小組讀、表演讀、賽讀等多種形式的讀來增加學生接觸語言的機會,讓學生新鮮、有趣,讀中有樂,樂中積累。同時,為了提高學生的背誦能力,還可采用多種背誦方法:聯(lián)系上下文、想象、抓關鍵詞、抓關聯(lián)詞等。
如:教《廬山的云霧》背誦時,第一段描寫廬山的景色十分秀麗,抓住關鍵詞“有……有……有……有……尤其是……”進行背誦;第二段描寫廬山云霧的樣子,抓住關聯(lián)詞“像……又像……像……又像……”,并結合描寫云霧自上而下的順序“山頭、半山、山谷、山峰”指導背誦;第三段描寫云霧的變化,讓學生結合課件插圖“一縷輕煙、九天銀河、四蹄生風的白馬、一座冰山”畫面想象,并抓住關鍵詞“剛剛……轉眼間……明明是……還沒等你看清楚……又變成了……”進行背誦。通過這樣的有效指導,同學們在不知不覺中積累了豐富優(yōu)美詞句。
(二)理解感悟,深度語言積累
如果認為積累語言就是記憶語言材料,這種機械的積累是不能取得良好效果的,所獲取的語言積累往往是淺層次的。他們也許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所以,要想讓學生的語言積累向深度發(fā)展,我們還要讓學生理解、感悟、欣賞這些語言文字,品味語言表達的魅力,從而讓學生的語言積累更有深度。
如:教《廬山的云霧》第二段,理解品味廬山云霧的“千姿百態(tài)”,我采取直觀的手法,向學生展示多媒體課件插圖:出示“籠罩在山頭的云霧”讓學生指出“山頭的云霧”,并說出“山頭的云霧”像什么?直觀理解“山頭的云霧”像“白色絨帽”;出示“纏繞在半山的云霧”,課件動畫演示“纏繞”的動作,畫出的線條就像“系在山腰間的一條條玉帶”;同樣向學生展示“彌漫山谷的云霧像茫茫的大海,遮擋山峰的云霧像巨大的天幕”。這樣形象且生動的畫面,深深地刻在學生的大腦里,讓學生欣賞、感悟了廬山云霧的“千姿百態(tài)”,這樣積累下來的語言經久不忘。
(三)運用語言,強化語言積累
吳忠豪教授說:“‘理解不等于‘積累……現在需要研究的是,語文課如何促使學生將積累的‘消極語言轉化為能夠‘運用的‘積極語言?!苯處熢谡n堂教學中積極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進行語言實踐,使理解、記憶的語言在腦子里變得鮮活起來,鞏固語言積累的成果。
如:在講授《廬山的云霧》的二、三自然段時,我創(chuàng)設情境:廬山的云霧就這些“姿態(tài)”和“變化”嗎?你從哪里看出來?學生都能在文本的省略號中體會到不止這些。接著引導:廬山的云霧還可能像什么?同學們一下子展開了積極、大膽的想象:“像一簇簇棉花”“像厚厚的棉被(積雪)”“像波濤洶涌的大?!薄跋窆媚锱媳”〉妮p紗”“像快活地游來游去的金魚”……然后出示一些云霧圖片,讓學生仔細觀察,展開想象,再以“圖片上的云霧千姿百態(tài)(或瞬息萬變)為開頭”仿寫,指導學生用上課本上的關聯(lián)詞。學生有話可說,很快就完成了寫作訓練,做到讀寫結合,使“消極語言”轉化為能夠“運用”的“積極語言”。
總之,教師在語文教學中不斷地創(chuàng)設新穎有趣的情境,引導學生運用語言,既有利于學生對課文中人文精神是感悟,又有助于學生從課文中學到的轉化為自己的語言,提高表達能力,形成真正的積累。
語言積累是學習語文的基礎。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我們不僅要重視學生語言積累,還要不斷探索研究行之有效的辦法,才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吳忠豪.《促進消極語言向積極語言的轉化》.小學語文教學:2002.5.P6.